朴学
词语释义
朴学
(1) 古代质朴之学,后泛指儒学经学
词语解释
本指上古朴质之学。后泛指儒家经学。
《汉书·儒林传·欧阳生》:“ 宽 有俊材,初见 武帝 ,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 宽 説,可观。’” 唐 杜牧 《崔璪除刑部尚书等制》:“上知自得,不器难名,既擅高文,兼通朴学,掌言纶阁,典贡春闈。” 明 方孝孺 《家兄寄中秋会饮诗因分韵述怀以答》:“我愚更懒惰,朴学愧前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九节:“ 孔子 以后 董仲舒 以前的儒学是 汉 人称为朴学的原始儒学。”
指 清 代学者继承 汉 儒学风而治经的考据训诂之学。
清 梅曾亮 《<十经斋文集>序》:“人以先生邃於经而工於文,异乎朴学之士。”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四:“ 乾 嘉 鉅卿魁士,相率为形声训詁之学,几乎人肆篆籀,家耽《苍》《雅》矣。諏经榷史而外,或考尊彝,或访碑碣,又渐而搜及古专,谓可以印证朴学也。” 姚锡钧 《论诗绝句》:“放言高论 陈同甫 ,朴学奇才 纪晓嵐 。”参阅 胡适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
本指古代质朴之学,后泛指儒家经学(主要为汉学中的古文经学派)。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今议者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欲举 唐 室故事,兼採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贴墨而考大义。” 宋 陆游 《纵笔》诗之二:“高谈对邻父,村学付痴儿。”
特指考据训诂之学。如:乾嘉学派所治的朴学。参见“ 朴学 ”。
引证解释
⒈ 本指上古朴质之学。后泛指儒家经学。
引《汉书·儒林传·欧阳生》:“宽有俊材,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説,可观。’”
唐杜牧《崔璪除刑部尚书等制》:“上知自得,不器难名,既擅高文,兼通朴学,掌言纶阁,典贡春闈。”
明方孝孺《家兄寄中秋会饮诗因分韵述怀以答》:“我愚更懒惰,朴学愧前修。”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九节:“孔子以后董仲舒以前的儒学是汉人称为朴学的原始儒学。”
⒉ 指清代学者继承汉儒学风而治经的考据训诂之学。参阅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
引清梅曾亮《<十经斋文集>序》:“人以先生邃於经而工於文,异乎朴学之士。”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四:“乾嘉鉅卿魁士,相率为形声训詁之学,几乎人肆篆籀,家耽《苍》《雅》矣。諏经榷史而外,或考尊彝,或访碑碣,又渐而搜及古专,谓可以印证朴学也。”
姚锡钧《论诗绝句》:“放言高论陈同甫,朴学奇才纪晓嵐。”
⒊ 本指古代质朴之学,后泛指儒家经学(主要为汉学中的古文经学派)。
引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今议者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欲举唐室故事,兼採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贴墨而考大义。”
宋陆游《纵笔》诗之二:“高谈对邻父,村学付痴儿。”
⒋ 特指考据训诂之学。参见“朴学”。
例如:乾嘉学派所治的朴学。
朴学的国语词典
朴实之学。
朴学的网络释义
朴学 (词语解释)
朴学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piáo
名词
(1) 姓(明代有朴素)
(2) 另见
pò
名词
(1) (形声。左形,右声。古代二字意义不同。“朴”,本义:树皮。《说文》:“木皮也。” 王褒《洞箫赋》:“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
(2) 树木的皮,木皮 。如:厚朴
(3) 榆科,朴属植物的泛称 木名,落叶乔木,高五六丈,叶形椭圆而尖,上部缘边有锯齿,花细小,色淡黄。实为球形小肉果,黄赤色,味甘可食。木材可制器具
(4) 大木材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楚辞·屈原·九章》
(5) 没有晾干的鼠肉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周人谓鼠未腊者朴。——《战国策·秦策三》
形容词
(1) 质朴。通“樸”
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庄子·胠箧》
(2) 壮大 。如:朴牛(大牛;公牛);朴忠(质朴忠实);朴厚(朴实忠厚);朴茂(朴实优秀)
(3) 另见
pǔ
名词
(1) (形声。从木,菐声。本义:未加工的木材)
(2) 同本义
朴,木素也。——《说文》
既勤朴斫。——《书·梓材》。马注:“未成器也。”
朴散则为器。——《老子》
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论衡·量知》
(3) 本质;本性
尚素朴。——张衡《东京赋》。注:“质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
(4) 货物的成本
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商君书·垦令》
动词
(1) 砍伐整理
朴桷不斫。——《淮南子·精神》。注:“采也。”
(2) 又如:朴斫(砍斫,削治)
(3) 通“扑”。击,打
举筑朴秦皇帝。——《史记·刺客列传》
…水衡阎奉朴击卖请。——《史记·酷吏列传》
形容词
(1) 淳朴;朴实
敦兮其若朴。——《老子》
浇淳散朴。——《汉书·黄霸传》
民敦而俗朴。——《孔子家语·王言》
(2) 又如: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质朴(朴实;不矫饰);诚朴(诚恳朴实);俭朴(俭省朴素);朴秀(朴实而秀美);朴质(朴素纯真);朴讷(朴实而口才不好);朴散(本谓纯真之道分离变异。后亦谓淳朴之风消散);朴愚(质朴愚拙);朴鄙(质朴鄙野);朴涩(质朴迟钝);朴辞(质朴而不文饰之辞);朴赡(质朴而丰富);朴木(质朴厚重);朴索(质朴无华);朴野(质朴无华)
(3) 另见
pō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pok7 [宝安腔] pok7 puk7 [客语拼音字汇] pog5 [海陆丰腔] puk7 pok7 [台湾四县腔] puk7 pok7 [客英字典] pok7 [东莞腔] pok7
◎ 潮州话:pog4(phok) <姓>piou1(phiou) [饶平、揭阳、潮阳]piao1(phiau)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璞 | 匹角 | 滂 | 覺 | 入聲 | 覺 | 開口二等 | 江 | 江 | phruk/pheok | pʰɔ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2) 同本义
学,识也。——《广雅》
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
念终始典于学。——《礼记·文王世子》
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尚书大传》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庄子·庚桑楚》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即继以问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学书(认真读书);学学乖(经世面,学聪明);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学习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学习文化知识);学古(学习研究古代典籍)
(4) 模仿
笑嘻嘻走到 凤姐身边学舌。——《红楼梦》。又如:学嘴(学舌);调嘴学舌;学他爸爸走路的样子;学不上来
(5) 讲述,说
一五一十向着珍哥、 晁大舍学个不了。——《醒世姻缘传》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唐· 陆龟蒙《鱼具》
(6) 又如:学舌(说闲话;搬弄是非)
(7) 讲学
学,教也。——《广雅》
叔仲皮学子柳。——《礼记》
凡学世子及学士。——《礼记·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资治通鉴》
名词
(1) 学校 。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3) 学问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学耻全牛(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行(学问与品行);才学(才能与学问);绝学(失传的学问);家学(祖传学问)
(5) 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今日覩卿词学。——《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6) 又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问学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