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

mù yú [ mu yu]
繁体 木魚
注音 ㄇㄨˋ ㄩ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木鱼 mùyú

(1) 一种打击乐器,原为僧尼念经、化缘时敲打的响器,用木头做成,中间镂空

wooden fish—a percussion instrument

词语解释

  1. 佛教法器。相传佛家谓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用以警戒僧众应昼夜忘寐而思道。有两种:一为圆状鱼形,诵经礼佛时扣之以调音节;一为挺直鱼形,粥饭或集会众僧时用之,俗称梆。

    唐 司空图 《上陌梯寺怀旧僧》诗之一:“松日明金像,山风响木鱼。”《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身披直裰掛葫芦,手中拿个大木鱼,白日沿门化饭吃,黄昏寺里称念佛祖念南无。”《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妇人便道:……若怕五更睡着了,不知省觉,却那里寻得一个报晓的头陀,买他来后门头大敲木鱼,高声叫佛,便好出去。”《红楼梦》第二五回:“忽听见空中隐隐有木鱼声。” 张天翼 《儿女们》:“他瞟了那边一眼,瞥见五姨太太敲着木鱼念经。”

  2. 指木鱼声。

    宋 苏轼 《宿海会寺》诗:“木鱼呼粥亮且清,不闻人声闻履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一日,有游僧乞食於塾外,木鱼琅琅,自辰逮午不肯息。”《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举目梵宫僧寮,抬头苍松翠柏,满耳木鱼清磬,使人顿生脱俗之思。”参阅《百丈清规·法器·木鱼》。

  3. 棕笋的别名。因其形如鱼,故称。

    宋 苏轼 《棕笋》诗:“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子鱼子。” 宋 陆游 《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诗:“龙鹤作羹香出釜,木鱼瀹菹子盈腹。”

  4. 木刻鱼形。旧时悬于库房前以示有馀。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内府供用库﹞有油蜡等库,厅前悬一木鱼,长可三尺许,以示有餘粮之意。”

  5. 打击乐器。木制。通常为圆形( 广东 音乐所用为长方形)。用小木槌敲击。民族乐队中,有按五声、七声或十二律排列成组者。

引证解释

⒈ 佛教法器。相传佛家谓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用以警戒僧众应昼夜忘寐而思道。有两种:一为圆状鱼形,诵经礼佛时扣之以调音节;一为挺直鱼形,粥饭或集会众僧时用之,俗称梆。

唐司空图《上陌梯寺怀旧僧》诗之一:“松日明金像,山风响木鱼。”
《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身披直裰掛葫芦,手中拿个大木鱼,白日沿门化饭吃,黄昏寺里称念佛祖念南无。”
《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妇人便道:……若怕五更睡着了,不知省觉,却那里寻得一个报晓的头陀,买他来后门头大敲木鱼,高声叫佛,便好出去。”
《红楼梦》第二五回:“忽听见空中隐隐有木鱼声。”
张天翼《儿女们》:“他瞟了那边一眼,瞥见五姨太太敲着木鱼念经。”

⒉ 指木鱼声。参阅《百丈清规·法器·木鱼》。

宋苏轼《宿海会寺》诗:“木鱼呼粥亮且清,不闻人声闻履声。”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一日,有游僧乞食於塾外,木鱼琅琅,自辰逮午不肯息。”
《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举目梵宫僧寮,抬头苍松翠柏,满耳木鱼清磬,使人顿生脱俗之思。”

⒊ 棕笋的别名。因其形如鱼,故称。

宋苏轼《棕笋》诗:“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子鱼子。”
宋陆游《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诗:“龙鹤作羹香出釜,木鱼瀹菹子盈腹。”

⒋ 木刻鱼形。旧时悬于库房前以示有馀。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内府供用库﹞有油蜡等库,厅前悬一木鱼,长可三尺许,以示有餘粮之意。”

⒌ 打击乐器。木制。通常为圆形( 广东音乐所用为长方形)。用小木槌敲击。民族乐队中,有按五声、七声或十二律排列成组者。

木鱼的国语词典

一种佛教法器。相传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应昼夜思道。形制有二:一为挺直鱼形,用来粥饭或集众、警众,悬挂在寺院走廊上。一为圆状鱼形,诵经时所用,放在案上。明、清以来,民间音乐和潮剧、粤剧中常用到木鱼。使木鱼除法器外兼具乐器功能。

木鱼的网络释义

木鱼 (打击乐器)

  • 木鱼,打击乐器。最初做为道教召集教众,讲经设斋用的法器。根据历代崇道记的记载 ,木鱼是出自唐代,明皇帝时期,是道教召集教众,讲经设斋用得法器,源于道教,后逐渐被佛教借鉴引用。
  • 《道藏》历代崇道记记载,衢州建观穿地得一鱼,可长三尺,其状似铁 ,微带紫碧色,又如青石,光莹雕隽,殆非人功所能也,叩之甚响,其鱼亦不能名,遣使进贡,帝(唐明皇李隆基)令宣示百僚,亦不能辨。帝乃呼为瑞鱼磬,仍令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不得击之。于是诸宫观竞以木石模之,以代集众。
  • 木鱼造句

    木鱼歌可以琵琶或三弦琴伴奏,似说似唱,娓娓道来。
    越南的作者模仿广府木鱼歌的格式,以越南话写出越南木鱼歌,深受当地妇女喜爱。
    所以即便是烧尽七七四十九柱高香、敲破了九九八十一个木鱼,还是连个孩子都没有,就俩老杆子光光趟趟过了大半辈子。
    这十八个罗汉个个都只有拳头大小,十八个罗汉有的在念经,有的在敲木鱼,有的在打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花岗岩层上为震旦系变质岩,这种岩层为地质年代深海沉积岩,层理清晰,石质细腻,矿物质沉淀丰富,当地人称之为“木鱼石”。
    侧首坐着几个歪嘴和尚,把棒槌敲着木鱼,正在那里念那夹和音贺,谓乱七夹八金刚经;看见他们入来,晓得是烧香的,慌忙起身相迎。
    你知道吗?你是我上辈子敲了一世的木鱼求来的好朋友,感谢这份缘份!如果有来世,我还要为这份缘为你而敲,当然了,你还要做木鱼。
    滑雪之余,还可以到神农顶欣赏林海雪原,树挂雾凇,在木鱼镇游香溪源,到神农坛寻根祭祖。
    要不我怎么能说你是木鱼脑袋呢?有些时候,你很聪明,但是有些时候,你怎么就那么死脑筋呢?
    我这个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求知欲强,趣味广泛。上至天下大事,小至草木鱼虫,我都有兴趣爱好。
    再比如扮樵夫的黎凤来正林中走步,却出了场上戏,对场侧闻慧莲打的木鱼点不满意,两人交流和解的一段清楚明白地提醒着我们这出戏的游戏性。
    海宁斜桥等地则由僧尼捧观音木像,敲木鱼磬钹沿街求雨。
    泉池上面是红色的木鱼石,经过多年的层层过滤,泉水甘冽清凉,当地人多饮用此泉水,因此多长寿者。
    泰山玉、泰山女儿茶、木鱼石、肥城桃木雕刻。
    施主,你怎么可以故伎重演!赶紧把木鱼还给我!
    广州其他出版木鱼书的书坊还有第七甫内的醉经堂、状元坊内的以文堂,以及丹桂堂、广文堂、文畲堂、右经堂、崇德堂等。
    稍倾,木鱼声和锣鼓声交集,队员们右手拿小鼓,左手拿锤,整齐有序地边跳边往前行,不断变换队形,来回穿梭跳跃,舞姿古朴粗犷,远古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木鱼石矿化芯,它由壳体和木鱼石颗粒组成。
    、南音、木鱼等形式,但是这首曲风行一时,因为“盲水”当时能以多种声线演唱,少女、老妇、小生、儿童,都运用得相当自如,这并非粤剧那种平喉子喉。
    模特展示由木鱼石雕刻的纪念品。

    汉字详情

    [mu]
    部首: 420
    笔画: 4
    五笔: SSSS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D
    四角: 40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2) 同本义

    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说文》

    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白虎通》

    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春秋繁露》

    一树十获者木也。——《管子·权修》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庄子·山木》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孟子·尽心上》

    草木之花。——宋· 周敦颐《爱莲说》

    鸟兽木石。——明· 魏学洢《核舟记》

    宋无长木。——《墨子·公输》

    或在木杪。——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花木(供观赏的花和树木);木石(树木与岩石);木化石(树木的化石);木芽(草木的嫩芽);木表(树木的外层;树梢);木披(因果实太多而树枝折断);木斧(伐木斧头)

    (4) 木料,木材

    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庄子·马蹄》

    径寸之木。——明· 魏学洢《核舟记》

    倚一横木。

    木格贮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木为之者。

    (5) 又如:木猫(木制捕鼠器);木老鸦(战船上使用的一种轻便兵器);木驴(一种装有轮轴的木制刑具,可载犯人游街示众,用于剐刑);木弓(木制的弓);木瓦(覆屋面的木板);木尺(木制尺);木功(木材建筑,制作工艺)

    (6) 五行之一 。如:木王(春季以木为主宰);木行(五行中的木德);木气(五行气之一;肝气)

    (7) 树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8) 又如:木落(叶落);木脉(叶脉);木落归本

    (9) 棺材

    原壤登木。——《礼记·檀弓》。注:“棺材也。”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0) 又如:行将就木

    (11) 某些木制的器物

    以木讯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形容词

    (1) 呆笨 。如:木楂(木桩。比喻痴呆的人);木人(痴呆不慧的人);木木(痴呆的样子);木鸡(呆笨态)

    (2) 麻木;失去知觉

    贾瑞听了,身上已木了半边。——《红楼梦》

    (3) 又如:木木然(神情麻木的样子);木木樗樗(形容呆呆的样子);木立(呆立,失神站立)

    (4) 朴拙

    勃为人木强敦厚。——《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5) 又如:木质(天性朴拙);木朴(质直,朴实);木强(— jiàng,质直刚强)

    英文翻译

    tree; wood, lumber; wooden

    方言集汇

    ◎ 粤语:muk6
    ◎ 客家话:[东莞腔] muk7 [海陆丰腔] muk7 [梅县腔] muk7 [陆丰腔] muk7 [客英字典] muk7 [台湾四县腔] muk7 [客语拼音字汇] mug5 mug6 [宝安腔] muk7 [沙头角腔] mu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莫卜屋一入聲開口一等mukmuk
    [yu]
    部首: 810
    笔画: 8
    五笔: QGF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WM
    四角: 27106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2)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说文》

    豚鱼吉。——《易·中孚》

    鱼木精。——《论衡·指瑞》

    鱼十有五。——《仪礼·特牲礼》

    鱼网之设。——《诗·邶风·新台》

    鲜鱼曰脡祭。——《礼记·曲礼》

    鱼上冰,獭祭鱼。——《吕氏春秋》

    白鱼跃入王舟中。——《史记·周本记》

    (3) 又如:鱼鲩冠儿(女道士戴的鱼脑骨似的尖形帽子);鱼鳞册(“鱼鳞图册”的简称。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编造的土地薄册);鱼烂(像鱼鳞那样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鱼轩(用鱼皮装饰的一种车辆,为贵妇乘用);鱼脍(切得很细的鱼肉。特指生食的鱼片);鱼市(批售鱼类的市场);鱼质龙文(外貌似龙,而实质为鱼。比喻虚有其表);鱼米(鱼类和米粮);鱼秧(比鱼苗稍大的小鱼);鱼鱼雅雅(形容威仪整肃的样子。因为鱼贯行,鸦飞成阵)

    (4) 某些像鱼的水生动物

    鱼甲烟聚,貝胄星罗。——《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5) 又如:鱼甲(鲨鱼皮铠甲);鱼须(鲨鱼的须);鲸鱼;鳄鱼;甲鱼;鲵鱼

    (6) 两眼白色的马

    (7) 中医穴位名。指手拇指(或足姆趾)后方的掌(或跖)骨处有明显肌肉隆起,状如鱼腹的部位

    大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灵枢经》

    (8) 唐代作为符信用的铜鱼符 。如:鱼契(鱼形的符信);鱼符(意同鱼契)

    (9) 古代木制成鱼形的信函 。如:鱼素(书信);鱼书(书信);鱼沉雁杳(比喻音信断绝);鱼肠尺素(指书信);鱼鸿(代指送信人);鱼幅(书信);鱼封(书信)

    (10) 姓

    动词

    (1) “渔”的古字。打鱼,捕鱼

    以佃以鱼。——《易·系辞下》

    公将如棠观鱼者。——《左传·隐公五年》

    抛掉一官如粪壤,好随鱼舸此中间。——宋· 孔武仲《自实丰仓归》

    (2) 又如:鱼罟(鱼网);鱼户(捕渔之家);鱼船(钓鱼或捕鱼的船只);鱼钓(钓鱼);鱼榔(捕鱼时用来惊鱼入网的木棒);鱼舸(渔船。又作“鱼舲”);鱼罩(捕鱼竹罩)

    英文翻译

    fish;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95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