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化九隆

mù huà jiǔ lóng [ mu hua jiu long]
注音 ㄇㄨˋ ㄏㄨㄚˋ ㄐ一ㄡˇ ㄌㄨㄥˊ

词语释义

指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哀牢夷起源的神话传说。据传哀牢夷之祖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生有十男。后沉木化成龙,跃出水面欲见其子。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土语谓背为九,坐为隆,故名小子为九隆。后长大,被推为王。九隆兄弟娶牢山十女为妻,生养繁衍,形成种族。事见《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

词语解释

  1. 指 中国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 哀牢夷 起源的神话传说。据传 哀牢夷 之祖先有妇人名 沙壹 ,居于 牢山 ,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生有十男。后沉木化成龙,跃出水面欲见其子。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土语谓背为九,坐为隆,故名小子为 九隆 。后长大,被推为王。

    九隆 兄弟娶 牢山 十女为妻,生养繁衍,形成种族。事见《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竹浮三节,肇兴外域之源;木化 九隆 ,颇为中国之患。”

引证解释

⒈ 指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哀牢夷起源的神话传说。据传哀牢夷之祖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生有十男。后沉木化成龙,跃出水面欲见其子。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土语谓背为九,坐为隆,故名小子为九隆。后长大,被推为王。 九隆兄弟娶牢山十女为妻,生养繁衍,形成种族。事见《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

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竹浮三节,肇兴外域之源;木化九隆,颇为中国之患。”

木化九隆的网络释义

木化九隆

  • 指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哀牢夷起源的神话传说。据传哀牢夷之祖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
  • 汉字详情

    [mu]
    部首: 420
    笔画: 4
    五笔: SSSS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D
    四角: 40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2) 同本义

    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说文》

    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白虎通》

    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春秋繁露》

    一树十获者木也。——《管子·权修》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庄子·山木》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孟子·尽心上》

    草木之花。——宋· 周敦颐《爱莲说》

    鸟兽木石。——明· 魏学洢《核舟记》

    宋无长木。——《墨子·公输》

    或在木杪。——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花木(供观赏的花和树木);木石(树木与岩石);木化石(树木的化石);木芽(草木的嫩芽);木表(树木的外层;树梢);木披(因果实太多而树枝折断);木斧(伐木斧头)

    (4) 木料,木材

    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庄子·马蹄》

    径寸之木。——明· 魏学洢《核舟记》

    倚一横木。

    木格贮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木为之者。

    (5) 又如:木猫(木制捕鼠器);木老鸦(战船上使用的一种轻便兵器);木驴(一种装有轮轴的木制刑具,可载犯人游街示众,用于剐刑);木弓(木制的弓);木瓦(覆屋面的木板);木尺(木制尺);木功(木材建筑,制作工艺)

    (6) 五行之一 。如:木王(春季以木为主宰);木行(五行中的木德);木气(五行气之一;肝气)

    (7) 树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8) 又如:木落(叶落);木脉(叶脉);木落归本

    (9) 棺材

    原壤登木。——《礼记·檀弓》。注:“棺材也。”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0) 又如:行将就木

    (11) 某些木制的器物

    以木讯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形容词

    (1) 呆笨 。如:木楂(木桩。比喻痴呆的人);木人(痴呆不慧的人);木木(痴呆的样子);木鸡(呆笨态)

    (2) 麻木;失去知觉

    贾瑞听了,身上已木了半边。——《红楼梦》

    (3) 又如:木木然(神情麻木的样子);木木樗樗(形容呆呆的样子);木立(呆立,失神站立)

    (4) 朴拙

    勃为人木强敦厚。——《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5) 又如:木质(天性朴拙);木朴(质直,朴实);木强(— jiàng,质直刚强)

    英文翻译

    tree; wood, lumber; wooden

    方言集汇

    ◎ 粤语:muk6
    ◎ 客家话:[东莞腔] muk7 [海陆丰腔] muk7 [梅县腔] muk7 [陆丰腔] muk7 [客英字典] muk7 [台湾四县腔] muk7 [客语拼音字汇] mug5 mug6 [宝安腔] muk7 [沙头角腔] mu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莫卜屋一入聲開口一等mukmuk
    huà,huā [hua]
    部首: 221
    笔画: 4
    五笔: WX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P
    四角: 24210

    详细解释

    huā

    动词

    (1) 用掉、耗费。同“花” 。如:化钱;化工夫

    (2) 另见 huà

    huà

    动词

    (1) (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

    (2) 同本义

    匕,变也。——《说文》。徐灏曰:“匕化古今字。”

    知变化之道。——《易·系辞传》。虞注:“在阳称变,在阴称化,四时变化。” 荀注:“春夏为变,秋冬为化,坤化为物。”

    和故百物化焉。——《礼记·乐记》

    若欲其化也。——《周礼·柞氏》。注:“犹生也。”

    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荀子·正名》。注:“化者改旧形之名。”

    胜败若化。——《国语·晋语》。注:“言转化无常也。”

    因时而化。——《吕氏春秋·察今》

    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

    身化促织。——《聊斋志异·促织》

    而骨化石。——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化现(变化);化心(改变其心性);化先(四时变化之始);化治(变化治理)

    (4) 教化

    化,教行也。——《说文》。段注:“上匕之而下从匕谓之化。”

    以礼乐合天地之化。——《周礼·大宗伯》

    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羽也,谓之化。——《荀子·七法篇》

    神则能化矣。——《荀子·不苟篇》

    变则化。——《礼记·中庸》

    淳淳乎纯谨畏化。——《吕氏春秋·士容》。注:“教也。”

    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意也。——杨恽《报孙会宗书》

    (5) 又如:化声(因推行教化而有声誉);化行(教化播扬于某地);化诲(开导教诲);化雨(比喻善于施教,犹如雨水滋润植物一样);化作(化育生成);化物(化育外物);化胎(化育成胎);化气(化育之气);化光(德化光大);化向(受德化而归顺);化流(德化传布)

    (6) 感化;转变人心

    正月实来化我也。——《公羊传·桓公六年》。注:“行过无礼谓之化。”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邹阳《狱中梁王书》

    (7) 又如:化俗(化民成俗,改善习俗);化物(感化外物);化服(感化顺服);化盗(感化盗贼使为良民)

    (8) 募化

    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西游记》

    (9) 又如:化饭(化斋);化布施(即化缘。佛教用语。募化钱粮);化钱(募化钱财);化斋(僧道向人募化斋饭)

    (10) 用火烧 。如:化人场(化人厂。即火葬场);火化

    (11) 消化;领会,融会贯通

    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庸言》

    (12) 又如:化食;食古不化

    (13) 死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惟君平昔,聪明绝人,今虽化去,夫岂无物!——唐· 刘禹锡《祭柳员外文》

    (14) 消除,去掉

    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

    名词

    (1) 习俗,风气

    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汉书》

    (2) 造化。自然的功能

    修短随化。——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又如:化力(造化之力);化元(造化的本原);化功(造化之功);化儿(造化小儿)

    (4) 化学 。如:数理化

    后缀词

    (1) 使成为,使变成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以构成动词。如:绿化;电气化;现代化

    (2) 另见 huā

    英文翻译

    change, convert, reform; -ize

    方言集汇

    ◎ 粤语:faa3
    ◎ 客家话:[梅县腔] fa5 [海陆丰腔] fa5 [客英字典] fa5 [宝安腔] fa5 [客语拼音字汇] fa4 [陆丰腔] fa5 [沙头角腔] fa5 [台湾四县腔] fa5 [东莞腔] fa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呼霸麻二合去聲合口二等hruah/xoahpi
    jiǔ [jiu]
    部首: 103
    笔画: 2
    五笔: VTN
    仓颉: KN
    四角: 40017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2) 同本义

    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乾玄用九,乃见天则。——《易·文言》传

    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楚辞·九辨》序

    天道以九制。——《管子·五行》

    (3) 又如:九伯(宋时把痴傻人叫九伯。也写作“九百”);小九九(珠算的乘法口诀;方言中比喻算计);九九(算法名。称一至九每二数相乘之数为九九;九的自乘数);九地(九种土地)

    (4) 第九

    (5) 可数序列中第八加一的序数。如:九连

    (6) 《周易》以阳爻为九

    初九,潜龙勿用。——《易·乾》

    (7) 泛指多数,数量大

    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公输》

    墨子九距之。

    九令诸侯。——《史记·货殖列传》

    宏兹九德。——唐· 魏征《魏郑公文集·谏太宗十思疏》

    (8) 又如:九译(言语不通,多次辗转翻译);九华(繁多而色彩缤纷);九盘(形容道路的弯弯曲曲);九采(各诸侯国;各种色彩)。又指极数,凡数之指其极者,皆可称之为九,不必泥于实数。如:九幽(极遥远幽深的地方);九曲肠(喻无限忧思);九幽(极深暗的地方);九幽狱(最深的地狱)

    (9) 〈形〉 通“久”。时间长

    黄軦生乎九猷。——《庄子·至乐》。《释文》:九宜为久;久,老也。猷,虫名也。

    食醯黄軦(kuàng黄軦,虫名)生乎九猷。——《列子·天瑞》

    名词

    (1) 九月

    七、八、九三个月

    (2) 时令名。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 。如:今日进九;数九寒天;九尽寒尽。如:九九(自冬至次日起数,每九天为一九,共历八十一日,称为九九)

    (3) 古国名 。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动词

    通“鸠”。纠合,聚集

    九杂天下之川。——《庄子·天下》

    英文翻译

    nine

    方言集汇

    ◎ 粤语:ga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u3 [梅县腔] giu3 [沙头角腔] kieu3 [客英字典] giu3 [东莞腔] giu3 [陆丰腔] giu3 [宝安腔] giu3 [客语拼音字汇] giu3 [台湾四县腔] giu3
    ◎ 潮州话:ga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舉有上聲開口三等kĭəukiux/kiov
    lóng [long]
    部首: 212
    笔画: 11
    五笔: BTGG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LHEM
    四角: 77215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生,降省声。本义:高)

    (2) 丰大;高

    隆,丰大也。——《说文》

    宛中隆。——《尔雅·释山》。注:“山中央高。”

    虽隆薛之城。——《战国策·齐策一》

    隆准而龙颜。——《史记·高祖纪》

    段干木之隆。——《吕氏春秋·秋期贤》

    降冲以攻。——《淮南子·泛论》

    德隆望尊。——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隆穷(隆起的样子);隆颓(高低不平的样子);隆岳(高山);隆恩(皇帝给予的特大的恩典)

    (4) 国家逢勃发展;隆盛

    陛下都洛阳,岂欲与 周室比隆哉?——《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室之隆。—— 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兴隆(兴盛);隆替(兴废);隆替无步(即好坏各不相关)

    (6) 丰厚 。如:隆杀(指尊卑、厚薄之别);隆眄(即厚顾,器重);隆爱(厚爱);隆遇(优厚的待遇)

    (7) 指程度深

    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隆情厚谊(情谊深厚);隆寒(严寒,酷寒);隆冬

    动词

    (1) 升高;增高

    虽隆薛之城至于天,犹之无益也。——《战国策》

    (2) 又如:隆平(升平)

    (3) 尊崇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

    (4) 又如:隆礼(重用;重视);隆德(尊德,崇高的品德);隆贵(尊贵,显贵)

    (5) 高出;高起

    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后汉书·张衡传》

    (6) 使成长

    臣莽夙夜养育隆就孺子。——《汉书》

    (7) 使兴盛

    隆国保家。——房玄龄《晋书》

    克定天下,以隆王室。——曹操《褒枣祗令》

    (8) 假借为“降”。下,落

    天命融隆火。——《墨子·非攻下》

    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庄子·天运》

    毋犯天之隆。——《管子·轻重己》

    象词

    (1) 常用于雷声或炮声

    枪声隆然。——《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黄洋界上炮声隆

    英文翻译

    prosperous, plentiful, abundant

    方言集汇

    ◎ 粤语:lung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ung2 [东莞腔] lung2 [海陆丰腔] lung2 [陆丰腔] lun3 [客语拼音字汇] lung2 [宝安腔] lung2 [台湾四县腔] lung2 [梅县腔] lung2 [客英字典] lu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力中東三平聲開口三等liunglĭu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