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

mù kè [ mu ke]
注音 ㄇㄨˋ ㄎㄜ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木刻 mùkè

(1) 在木上刻图画的艺术或方法,尤指在木料断面上刻制图画以供印刷机拓印

wood engraving;woodcut

词语解释

  1. 用木料雕刻的。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木朝 开宝 中, 真州 有渔者钓得一木刻妇人,背刻‘ 丁 氏’二字。”

  2. 指木雕之物。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予奉使按边,始为木图写其山川道路……至官所,则以木刻上之。”此指木雕的地理模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刻名印》:“今 蒙古 、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此指木雕的人名印章。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 雍正 ﹞十三年春,苗疆吏以徵粮不善,远近各寨蠭起,徧传木刻,妖言四煽,省城大吏尚不之信也。”此指传集人众的木雕符信。

  3. 木版雕印。

    宋 汪逵 《淳化阁帖辨记》:“其本乃木刻,计一百八十四板,二千二百八十七行。其墨乃 李廷珪 墨,墨黑甚,如漆。其字比诸刻为肥。” 鲁迅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参见“ 木板 ”。

  4. 版画的一种。用刀在木板上刻成图形,再拓印在纸上。

    鲁迅 《书信集·致张慧》:“弟非画家,不敢妄说,惟以意度之,木刻当亦与绘画无异,基本仍在素描,且画面必须统一也。” 鲁迅 《书信集·致罗清桢》:“我以为少年学木刻,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

引证解释

⒈ 用木料雕刻的。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木朝开宝中, 真州有渔者钓得一木刻妇人,背刻‘ 丁氏’二字。”

⒉ 指木雕之物。此指传集人众的木雕符信。

宋沉括《梦溪笔谈·杂志二》:“予奉使按边,始为木图写其山川道路……至官所,则以木刻上之。”
此指木雕的地理模型。 明陶宗仪《辍耕录·刻名印》:“今蒙古 、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
此指木雕的人名印章。 清魏源《圣武记》卷七:“﹝雍正﹞十三年春,苗疆吏以徵粮不善,远近各寨蠭起,徧传木刻,妖言四煽,省城大吏尚不之信也。”

⒊ 木版雕印。参见“木板”。

宋汪逵《淳化阁帖辨记》:“其本乃木刻,计一百八十四板,二千二百八十七行。其墨乃李廷珪墨,墨黑甚,如漆。其字比诸刻为肥。”
鲁迅《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⒋ 版画的一种。用刀在木板上刻成图形,再拓印在纸上。

鲁迅《书信集·致张慧》:“弟非画家,不敢妄说,惟以意度之,木刻当亦与绘画无异,基本仍在素描,且画面必须统一也。”
鲁迅《书信集·致罗清桢》:“我以为少年学木刻,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

木刻的国语词典

一种版画。用刀在木板上刻出图形,再用纸拓印。计有阴刻、阳刻或阴阳混合刻三种表现法。

木刻的网络释义

木刻

  • 木刻,指在木上刻图画的艺术或方法,主要是指在木料断面上刻制图画以供印刷机拓印。
  • 木刻的翻译

    英语: woodcut
    德语: Holzschnitt (S)​
    法语: gravure sur bois

    木刻造句

    先生有志于木刻,是极好的事,但访木刻家是无益的,因为就是已有成绩的木刻家,也还在暗中摸索。
    它同木刻一样经历了刻工制作、复制原作再到创作版画的阶段。
    木刻楞房子的墙裙用大理石做基础,中间的墙壁用木板或圆木叠摞而成,墙堤一般都漆成艳丽的色彩,非常耀眼。
    谭平的周年纪念木刻版画系列的每幅作品均限量五版。
    宜兴紫砂陶瓷,扬州玉雕,苏州刺绣,南通风筝,扬州漆器,常州梳篦,南京雨花石,东海水晶,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等手工艺品都展现了江苏灿烂的传统文化。
    波俏,还是杨柳青、桃花坞木刻年画上,大头大眼睛的胖娃娃,藕段一样的胳膊、腿,怀抱一条大鲤鱼,目色清纯。
    我所知道的木刻家中,有罗清桢君,还是孳孳不倦。
    祭台旁边,钉了一个十五世纪的圣女安娜的木刻像;童年时代的耶稣的头,它不幸也和基督一样受难,竟被一颗铳子打掉了。
    事实上,临摹潘天寿的作品,技术难度不太大,前几年也爆出过有一幅潘天寿的木刻水印复制品拍出了四五百万元的事。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如今已经全自了,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耗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见那眼珠问或一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版画的形式也已从木刻发展到水印、油套、丝网、纸版多种类型。
    最常见的有三叶饰,其象征着圣灵、圣父和圣子的三位一体;四叶饰代表圣经的四部福音;五叶饰则代表五使徒书等,到后期则被深浮雕及浮雕式木刻代替。
    前两天,他逛义乌国际商贸城时看到东阳某厂生产的木刻画非常精致,打算买几幅样品回去,如果受当地消费者欢迎,他再来义乌进货。
    它与木刻水印一样无法表现绘画原作的复杂机理,特别是山水画的皴法,只能通过格式化的删简达到形似,这种画册对后来学画者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
    年我移居于荷兰,也正是我现在居住的地方,我得到了第二个公民身份。很明显,我是那里最后的木口木刻版画家。
    明代人们长期探索出现短版和拱花彩色套印,木刻彩印技术至此产生了质的飞跃。
    饾版印刷是中国雕版木刻印刷术的又一场革命,它印出来的作品,可称为“浓浓淡淡,篇篇神采;疏疏密密,幅幅乱真”。
    西藏和平解放前,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出版事业,仅有的若干个木刻印经院印出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经书。
    黎族木刻文化始于刻木记事在人类的早期特别文字发明之前,先民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互相交流,发明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或用某种物件记事的方法。
    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刻木记事的习俗,丰富多样的记事木刻为认识上古契刻记事提供了很好的参证。

    汉字详情

    [mu]
    部首: 420
    笔画: 4
    五笔: SSSS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D
    四角: 40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2) 同本义

    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说文》

    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白虎通》

    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春秋繁露》

    一树十获者木也。——《管子·权修》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庄子·山木》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孟子·尽心上》

    草木之花。——宋· 周敦颐《爱莲说》

    鸟兽木石。——明· 魏学洢《核舟记》

    宋无长木。——《墨子·公输》

    或在木杪。——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花木(供观赏的花和树木);木石(树木与岩石);木化石(树木的化石);木芽(草木的嫩芽);木表(树木的外层;树梢);木披(因果实太多而树枝折断);木斧(伐木斧头)

    (4) 木料,木材

    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庄子·马蹄》

    径寸之木。——明· 魏学洢《核舟记》

    倚一横木。

    木格贮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木为之者。

    (5) 又如:木猫(木制捕鼠器);木老鸦(战船上使用的一种轻便兵器);木驴(一种装有轮轴的木制刑具,可载犯人游街示众,用于剐刑);木弓(木制的弓);木瓦(覆屋面的木板);木尺(木制尺);木功(木材建筑,制作工艺)

    (6) 五行之一 。如:木王(春季以木为主宰);木行(五行中的木德);木气(五行气之一;肝气)

    (7) 树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8) 又如:木落(叶落);木脉(叶脉);木落归本

    (9) 棺材

    原壤登木。——《礼记·檀弓》。注:“棺材也。”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0) 又如:行将就木

    (11) 某些木制的器物

    以木讯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形容词

    (1) 呆笨 。如:木楂(木桩。比喻痴呆的人);木人(痴呆不慧的人);木木(痴呆的样子);木鸡(呆笨态)

    (2) 麻木;失去知觉

    贾瑞听了,身上已木了半边。——《红楼梦》

    (3) 又如:木木然(神情麻木的样子);木木樗樗(形容呆呆的样子);木立(呆立,失神站立)

    (4) 朴拙

    勃为人木强敦厚。——《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5) 又如:木质(天性朴拙);木朴(质直,朴实);木强(— jiàng,质直刚强)

    英文翻译

    tree; wood, lumber; wooden

    方言集汇

    ◎ 粤语:muk6
    ◎ 客家话:[东莞腔] muk7 [海陆丰腔] muk7 [梅县腔] muk7 [陆丰腔] muk7 [客英字典] muk7 [台湾四县腔] muk7 [客语拼音字汇] mug5 mug6 [宝安腔] muk7 [沙头角腔] mu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莫卜屋一入聲開口一等mukmuk
    [ke]
    部首: 208
    笔画: 8
    五笔: YNTJ
    五行:
    仓颉: YOLN
    四角: 028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2) 同本义

    刻,镂也。——《说文》

    金谓之镂,木谓之刻。——《尔雅·释器》

    器不刻镂。——《礼记·哀公问》

    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3) 又

    刻桓宫桷。

    (4) 泛指在各种材料上的雕刻

    用胶泥刻字,旋刻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是日观道中石刻,其远方刻尽漫失。——清· 姚鼐《登泰山记》

    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刻图章;刻刀(雕刻所用的刀具);刻木(在木质器物上雕刻);刻饰(雕刻装饰);刻铭(在金石等器物上镂刻文字);刻划(雕刻;刻印);刻篆(指雕刻的文字、花纹)

    (6) 绘画;修饰

    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 西子也?——《世说新语·轻诋》

    (7) 又如:刻句(推敲锻炼词句);刻桷(有绘饰的方椽);刻章琢句(修饰琢磨章句);刻励(琢磨推敲)

    (8) 划,割 。如:刻蜡板;刻截(割断);刻漆(割漆)

    (9) 严格要求 。如:刻己(严格要求自己);刻求(严格要求);刻责(严格要求);刻绳(限制要求)

    (10) 限定

    指日刻期,应时有验。——《白石神君碑》

    (11) 又如:刻纳(限期归还)

    (12) 伤害

    山坐金,反自刻。——刘安《淮南子》

    (13) 又如:刻虐(侵害);刻害(侵害,残害);刻贼(伤害;残害);刻烂(毁伤溃烂)

    (14) 铭记

    刻骨攫新句。——刘得仁《陈情上知己》

    (15) 又如:刻骨镂心(喻永志不忘。多用表达感激之情);刻心(谓铭记于心)

    名词

    (1) 时间单位,一小时的四分之一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 又如:六点一刻

    形容词

    (1) 刻薄;苛刻

    性刻害,好发人阴私。——《汉书·杨恽传》

    诜居官颇刻敛。——《唐书·孟诜传》

    (2) 又如:刻峭(苛刻;严酷);刻碎(苛刻繁琐);刻诛(严酷的刑罚);刻酷(苛刻;严酷)

    (3) 急迫 。如:刻下(即刻;眼下);刻有(现有);刻不待时(时间紧迫)

    (4) 刻苦 。如:刻励(刻苦勤勉);刻厉(刻苦自励)

    英文翻译

    carve, engrave; quarter hour

    方言集汇

    ◎ 粤语:haak1 hak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iet7 [陆丰腔] ket7 [客英字典] kat7 ket7 kwat7 kiet7 [东莞腔] ket7 [梅县腔] kat7 ket7 [海陆丰腔] kat7 kiet7 [客语拼音字汇] kad5 kiad5 [宝安腔] ket7 | kat7 [台湾四县腔] kat7 kiet7
    ◎ 潮州话:kêg4 (khe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苦得德開入聲開口一等kʰəkkhok/q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