朏魄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新月的月光。亦用为农历每月初三日的代称。
晋 庾阐 《海赋》:“朏魄昏微,乍明乍没。”《文选·颜延之<应诏讌曲水作诗>》:“朏魄双交,月气参变。” 李善 注:“朏魄双交,谓三日也。凡朏魄之交,皆在月三日之夕。” 宋 吴自牧 《梦粱录·浙江》:“是故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盈於朔望,消於朏魄,虚於上下弦,息於辉朒,故潮有大小焉。”
犹月形。借指月亮圆缺明暗的变化。
《新唐书·历志三下》:“日,君道也,无朏魄之变;月,臣道也,远日益明,近日益亏。”
借指月亮。
宋 梅尧臣 《寄维阳许待制》诗序:“主人持出紫石屏,上有朏魄桂树婆娑而枝虬。”
引证解释
新月的月光。亦用为农历每月初三日的代称。
晋庾阐《海赋》:“朏魄昏微,乍明乍没。”《文选·颜延之<应诏讌曲水作诗>》:“朏魄双交,月气参变。” 李善注:“朏魄双交,谓三日也。凡朏魄之交,皆在月三日之夕。” 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是故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盈於朔望,消於朏魄,虚於上下弦,息於辉朒,故潮有大小焉。”
犹月形。借指月亮圆缺明暗的变化。
《新唐书·历志三下》:“日,君道也,无朏魄之变;月,臣道也,远日益明,近日益亏。”
借指月亮。
宋梅尧臣《寄维阳许待制》诗序:“主人持出紫石屏,上有朏魄桂树婆娑而枝虬。”
朏魄的国语词典
新月之形。
朏魄的网络释义
朏魄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新月初现
朏魄示冲。——谢庄《月赋》
(2) 又如:朏魄(新月的月光);朏然(微明)。泛指星月出现或升起
临星朏兮树暗,看月烁兮霞浅。——南朝 梁· 江淹《爱远山》
形容词
(1) 天刚发亮
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为朏明。——《淮南子·天文》
(2) 又如:朏明;朏朏(天刚亮);朏晨(黎明)
名词
旧历每月初三日的月相名,因用以纪日,为初三日的代称 。如:朏朏(农历月初时的月相)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ui3 [海陆丰腔] fui5 [台湾四县腔] f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俖 | 普乃 | 滂 | 咍 | 上聲 | 賄 | 開口一等 | 蟹 | 咍 | pʰɒi | phaix/phoj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鬼,白声。从鬼的字,常与灵魂、鬼怪有关。本义:阴神,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
(2) 同本义,有别于可游离于人体之外的魂
魄,阴神也。——《说文》
人生始化曰魄。——《左传·昭公七年》。注:“形也,既生魄,阳曰魂。疏:附形之灵为魄。”
其魄兆于民矣。魄意之精也。——《国语·晋语》
魄也者,鬼之盛也。——《礼记·祭义》。注:“耳目之聪明为魄。”
忽魂悸以魄动。——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魂魄(迷信者指附在人体内可以游离出去的精神);心魄(心灵);丧魂落魄;魄荡魂飞(魄散魂消、魄散魂飞等都形容惊恐万状);魄心(灵魂)
(4) 引申为人的形体
人之精气曰魂,形体曰之魄。——《太平御览》引《礼记外传》
(5) 精神;气质;神气 。如:魄虑(神思,意念);魄光(喻人的精神)
(6) 精力;胆识 。如:气魄;体魄
(7) 通“霸”。月出月没的微光
惟三月哉生魄。——《书·康诰》
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法言·五百》
(8) 又如:魄蜍(传说月亮中的蟾蜍);魄宝(魄渊。月亮);魄兔(传说中指月中的兔)
(9) 通“粕”。糟粕,酒滓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庄子·天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ak7 [东莞腔] pak7 [海陆丰腔] pak7 [梅县腔] pak7 [台湾四县腔] pak7 [陆丰腔] pak7 [宝安腔] pak7 [客语拼音字汇] pag5 [客英字典] pa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託 | 他各 | 透 | 鐸開 | 入聲 | 藥 | 開口一等 | 唐 | 宕 | thak | tʰɑ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