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磬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寺院傍晚击磬之声。
唐 贾岛 《送觉兴上人归中条山》诗:“暮磬潭泉东,荒林野烧移。” 唐 刘沧 《夏日登慈恩寺》诗:“尘机消尽话玄理,暮磬出林疏韵澄。”
引证解释
⒈ 寺院傍晚击磬之声。
引唐贾岛《送觉兴上人归中条山》诗:“暮磬潭泉东,荒林野烧移。”
唐刘沧《夏日登慈恩寺》诗:“尘机消尽话玄理,暮磬出林疏韵澄。”
暮磬的网络释义
暮磬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日,莫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本义:日落时,傍晚)
(2) 同本义
暮者,晚也。——《论衡·明雩》
朝三而暮四。——《庄子·齐物论》
恐美人之迟暮。——《楚辞·离骚》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乐府诗集·木兰诗》
今朝至,暮变。——《韩非子·难一》
至莫夜月光明。——宋· 苏轼《石钟山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唐· 杜甫《石壕吏》
(3) 又如:暮天(傍晚的天空);暮雨(傍晚的雨);暮途(傍晚的路程);暮烟(傍晚的烟霭);暮暮(每天傍晚);暮鼓(鼓楼晚间报时的鼓声);暮暗(日落天暗)
(4) 夜晚
枝封暮雪。——沈约《桐赋》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论语》
(5) 又如:暮月(一季的末月);暮末(犹末世);暮冬(冬末)
形容词
(1) 喻指年老,衰老
藐是流离,至于暮齿。——庾信《哀江南赋序》
(2) 又如:暮老(指年老);暮古(年老糊涂);暮志(晚年的志向);暮耋(指年老);暮齿(晚年);暮景(比喻垂老之年)
(3) 迟;晚
夫自念斯,学德未暮。——《吕氏春秋》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
(4) 又如:暮迟(犹言不及时);暮生(父亲死后才出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mu5 [海陆丰腔] mu5 [客英字典] mu5 [沙头角腔] mu5 [客语拼音字汇] mu4 [台湾四县腔] mu5 [东莞腔] mu5 [宝安腔] mu5 [陆丰腔] mu5
◎ 潮州话:mo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暮 | 莫故 | 明 | 模 | 去聲 | 遇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moh/muh | m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手又持小槌像击磬的形象。本义:古代乐器。用石或玉雕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
(2) 同本义
磬,乐石也。——《说文》
小华之山多磬石。——《山海经·西山经》
泗滨浮磬。——《书·禹贡》
笙磬同音。——《诗·小雅·鼓钟》
依我磬声。——《诗·商颂·那》
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淮南子·泛论》
钟磬置于水中。——宋· 苏轼《石钟山记》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西门豹治邺》
(3) 又如:磬人(负责治磬的官员);磬工(负责制磬的官员);磬色(玉磬的光彩);磬师(古乐官名);磬管(两种古乐器名)
(4) 适宜制磬的美石 。如:磬石(适宜制磬的美石);磬错(磨磬用的石头)
动词
(1) 弯腰。表示谦恭
簪笔磬折。——《史记·滑稽列传》
(2) 又如:磬折(弯腰;卑躬屈膝);磬沼(形容曲折的池)
(3) 假借为“骋”。纵马奔驰
抑磬控忌,抑纵送忌。——《诗·郑风·大叔于田》
形容词
通“罄”。空,尽
金积折廉,璧袭无理,磬龟无腹,蓍策日施 。——《淮南子·览冥》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n5 kin3 cin3 [宝安腔] kin5 [台湾四县腔] kin5 kin3 cin3 [东莞腔] kin1 [客语拼音字汇] kin4 qin3 [客英字典] kin5 [梅县腔] kin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罄 | 苦定 | 溪 | 青開 | 去聲 | 徑 | 開口四等 | 青 | 梗 | khengh/qenq | kʰie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