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日暮时,夕阳斜照在桑树和榆树顶端,一派黄昏景象。比喻垂老之年。桑榆,古人以为是日所入处。见《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桑榆之阴不居”唐·李善注。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三国 魏 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南朝 梁 萧统《文选 刘铄〈拟古二首〉》:“愿垂薄暮景,照妾桑榆时。”
成语用法
暮景桑榆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引证解释
⒈ 日暮时,夕阳斜照在桑树和榆树顶端,一派黄昏景象。比喻垂老之年。桑榆,古人以为是日所入处。见《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桑榆之阴不居” 唐李善注。
引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四折:“人都道我暮景桑榆,合有些峥嶸气象。可正是乐极悲生,今日个泰来否往。”
明徐霖《绣襦记·驰驿认丞》:“七十为官,七十为官,暮景桑榆汗颜。”
暮景桑榆的国语词典
比喻晚年、年老。明.徐霖《绣襦记.第三七出》:「七十为官,七十为官,暮景桑榆汗颜。」也作「桑榆暮景」。
暮景桑榆的网络释义
暮景桑榆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日,莫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本义:日落时,傍晚)
(2) 同本义
暮者,晚也。——《论衡·明雩》
朝三而暮四。——《庄子·齐物论》
恐美人之迟暮。——《楚辞·离骚》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乐府诗集·木兰诗》
今朝至,暮变。——《韩非子·难一》
至莫夜月光明。——宋· 苏轼《石钟山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唐· 杜甫《石壕吏》
(3) 又如:暮天(傍晚的天空);暮雨(傍晚的雨);暮途(傍晚的路程);暮烟(傍晚的烟霭);暮暮(每天傍晚);暮鼓(鼓楼晚间报时的鼓声);暮暗(日落天暗)
(4) 夜晚
枝封暮雪。——沈约《桐赋》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论语》
(5) 又如:暮月(一季的末月);暮末(犹末世);暮冬(冬末)
形容词
(1) 喻指年老,衰老
藐是流离,至于暮齿。——庾信《哀江南赋序》
(2) 又如:暮老(指年老);暮古(年老糊涂);暮志(晚年的志向);暮耋(指年老);暮齿(晚年);暮景(比喻垂老之年)
(3) 迟;晚
夫自念斯,学德未暮。——《吕氏春秋》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
(4) 又如:暮迟(犹言不及时);暮生(父亲死后才出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mu5 [海陆丰腔] mu5 [客英字典] mu5 [沙头角腔] mu5 [客语拼音字汇] mu4 [台湾四县腔] mu5 [东莞腔] mu5 [宝安腔] mu5 [陆丰腔] mu5
◎ 潮州话:mo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暮 | 莫故 | 明 | 模 | 去聲 | 遇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moh/muh | mu |
详细解释
jǐng
名词
(1) (形声。从日,京声。本义:日光)
(2) 同本义
景,日光也。——《说文》
浊明外景,清明内景。——《荀子·解蔽》
四时和谓之景风。——《尔雅》
南方景风。——《广雅》。按,犹日光风也。
日出天而耀景。——江淹《别赋》
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沈。——《文选·张载·七哀诗》
流景曜之韡晔。——张衡《西京赋》
景翳翳以将入。——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至若春和景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景曜(光彩);景光(亮光);景焕(光彩照射);景辉(光辉)
(4) 太阳 。如:景夕(黄昏;天黑);景纬(日与星);景西(太阳西斜)
(5) 风景,景致
四时之景不同。——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正则无景。——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景状益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山水必自实景。
(6) 又如:西湖十景;景儿(风景画);景候(不同时候的景象);景澄(风景清明);景趣(由景色而生的情趣);景语(诗词中描写景物的文字);景概(景观);秋景;晚景;夜景
(7) 布景 。如:内景;舞台背景;换景
(8) 时光 。如:景刻(时间);景光(光阴;光景);景迈(时间太晚,过时);景旦(指冬至日)
(9) 剧本的一幕中因布景不同而划分的段落 。如:第二幕第一景
(10) 景象;情况
晚景之计如何?——《琵琶记》
(11) 古代出门御尘的罩衣
妇乘以几,姆加景,乃驱。——《仪礼》
(12) 钟乳,即钟面上隆起的部分
(13) 中国山名
(14) 指河北省邯郸县境的景山
(15) 指河南省景山
(16) 姓
动词
(1) 仰慕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李白《与韩荆州书》
(2) 又如:景伏(敬仰信服);景企(景仰企慕);景附(旧附,随从);景从(比喻紧密追随);景佩(仰慕佩服)
形容词
(1) 大的
景星者,大星也。——《白虎通·封禅》
承天景命。——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 又如:景业(大勋业。多指帝位);景福(大福);景山(大山;高山);景功(大功);景员(广大的疆域。员:幅员,疆界)
(3) 祥瑞
辛卯夜,若景光十有二期。——《汉书·武帝纪》
(4) 又如:景光(瑞祥的光气。也指恩德);景云(瑞祥的云气);景瑞(吉兆)
(5) 高 。如: 景行(崇高光明的德行);景望(崇高的声望)
yǐng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gin3 [海陆丰腔] gin3 rang3 [客英字典] gin3 [沙头角腔] gin3 [东莞腔] gin3 [陆丰腔] gin3 [客语拼音字汇] gin3 [宝安腔] gin3 | jang3 [台湾四县腔] gin3 ja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警 | 居影 | 見 | 庚三開 | 上聲 | 梗 | 開口三等 | 梗 | 庚 | kĭɐŋ | kiengx/kyan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桑,从木。桑者。神桑也。本义:植物名)
(2) 一种桑属的落叶乔木 。树皮有浅裂,叶子椭圆形,花单性,花被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实可以吃,嫩枝、根的白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
桑,蚕所食叶木。——《说文》
桑者,中央之本也。——《贾子胎教》
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礼记·内则》
系子包桑。——《易·否》
无折我树桑。——《诗·郑风·将仲子》
天子命桑。——《穆天子传》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3) 又如:桑麻(农事;农村;农民);桑土(桑树的根);桑户(编桑条为门户。指贫者所居。比喻家贫);桑里(即桑梓、乡里。借指同乡人);桑濮(指男女之间的不正当会合);桑中(比喻幽会、私奔);桑落(美酒名);桑中之约(指男女幽会);桑中之奔(指男女私奔);桑间月下(男女幽会)
(4) 桑叶
采桑城南隅。——古乐府《陌上桑》
(5) 又如:桑眼(桑叶的嫩芽);桑落(桑叶凋零)
(6) 姓
动词
(1) 采桑叶
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吕氏春秋》
(2) 又如:桑姑(采桑女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ong1 [海陆丰腔] song1 [梅县腔] song1 [沙头角腔] song1 [东莞腔] song1 [陆丰腔] song1 [客语拼音字汇] song1 [台湾四县腔] song1 [宝安腔] so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桑 | 息郎 | 心 | 唐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一等 | 宕 | 唐 | sɑŋ | sa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榆树
榆,白枌。——《说文》。按,榆皮色赤,其白者为枌也。荚可食,亦可为酱。
堇萱枌榆。——《礼记·内则》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庄子·逍遥游》
(2) 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有短梗,木材可供建筑或制器械、家具等。如:榆枋(借喻见识浅陋;也指眼界狭小);榆荚(古代钱币名称,汉代铸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ji5 [客语拼音字汇] yi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逾 | 羊朱 | 以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jyo/ju | jĭ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