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暈暈忽忽
注音 ㄩㄣ ㄩㄣ ㄏㄨ ㄏㄨ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亦作“晕忽忽”。

词语解释

  1. 亦作“ 晕忽忽 ”。形容头脑发昏,不清醒。

    老舍 《骆驼祥子》十九:“他一点主意也没有,成天际晕晕忽忽的,不知怎样才好。” 杨朔 《<铁流>的故事》:“本来老三最怕上文化、政治课,一上课头就晕忽忽的,不知怎的却对《铁流》那么着迷。” 李準 《李双双小传》:“ 喜旺 平常在食堂里只做家常饭,正想‘露一手’。又听 孙有 左夸奖右夸奖,脑子就有点晕晕忽忽了。”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晕忽忽”。形容头脑发昏,不清醒。

老舍《骆驼祥子》十九:“他一点主意也没有,成天际晕晕忽忽的,不知怎样才好。”
杨朔《<铁流>的故事》:“本来老三最怕上文化、政治课,一上课头就晕忽忽的,不知怎的却对《铁流》那么着迷。”
李準《李双双小传》:“喜旺平常在食堂里只做家常饭,正想‘露一手’。又听孙有左夸奖右夸奖,脑子就有点晕晕忽忽了。”

晕晕忽忽的网络释义

晕晕忽忽

  • 晕晕忽忽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yùn yùn hū hū,意思是形容头脑发昏,不清醒。
  • 反义词

    晕晕忽忽造句

    我撞在地上感觉自己全身都给震散了,脑子里晕晕忽忽的。
    叶辰只感到自己脑袋晕晕忽忽的,就快要站立不稳,好在自己只是吸入了一些毒雾,最多只是昏迷几日罢了。
    他快乐得昏昏沉沉,晕晕忽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杨昆信奉的是多说好话少花钱的真理,马屁拍的人晕晕忽忽的!你们也知道,我们矮人最重要的节日矿石节就要到了。
    我以四脚朝天的姿势摔在了地上,我感觉头上在冒金星,我晕晕忽忽地站起来,心里有一股莫名的气。
    早都让程逸给晃悠晕了,现在还晕晕忽忽的傻站在那里。
    眼看着蝎子王就要冲到我身边了,我自己却还在晕晕忽忽的,想爬快却快不了,这个感觉真是要命!背后风声大做,蝎子王竖起他巨大的钳子猛的砸了下来。
    王帆急忙抱着王子书向天佛寺而去,临走之时,王子书晕晕忽忽的说道母亲,求您件事!快给雪儿姐姐找个好的人家,在这样下去,雪儿姐姐就不漂亮了。
    林平晕晕忽忽的说道,林平现在穿着白色小背心,黑色四角库,拖着一双拖鞋就出来了,岂是一句衣裳不整可以形容的。
    单无双酒还未醒,本来就晕晕忽忽的,师妹这不着边际地一说,头更晕了。

    汉字详情

    yùn,yūn [yun]
    部首: 429
    笔画: 10
    五笔: JPLJ
    五行:
    仓颉: ABKQ
    四角: 60504

    详细解释

    yūn

    动词

    (1) 昏倒

    魏老儿上了一夹棍, 贾魏氏上了一拶子,两个人都晕绝过去。——《老残游记》

    (2) 又如:晕绝(昏厥);头晕(头脑昏乱);晕昏(昏迷);晕迷(昏眩)

    (3) 另见 yùn(晕车)

    yùn

    名词

    (1) (形声。从日,军声。本义:日月周围形成光圈)

    (2) 同本义

    (3) 日月周围的光圈

    晕,日月气也。——《说文新附》

    晕,卷也。气在外卷结之也,日月俱然。——《释名》

    晕适背穴。——《汉书·天文志》

    日月晕适,云风,此天之客气,其发见亦有大运。——《史记》

    (4) 又如:月晕(月亮有光环);晕珥(晕和珥。泛指日、月旁的光晕);晕蚀(日月之晕与食)

    (5) 环形花纹或波纹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宋· 苏轼《答李端叔书》

    (6) 又如:晕光(彩虹的光彩)

    (7) 光影或色彩四周模糊部分。如:晕状(形容四周光影、色泽模糊的情状);晕圈(发光体周围的模糊光圈)

    (8) 光环 。围绕于乳头周围的有色环(乳晕),或围绕于水疱或脓疱周围的有色的环

    (9) 另见 yūn

    英文翻译

    halo in sky; fog; dizzy, faint

    方言集汇

    ◎ 粤语:wan4

    宋本广韵

    yùn,yūn [yun]
    部首: 429
    笔画: 10
    五笔: JPLJ
    五行:
    仓颉: ABKQ
    四角: 60504

    详细解释

    yūn

    动词

    (1) 昏倒

    魏老儿上了一夹棍, 贾魏氏上了一拶子,两个人都晕绝过去。——《老残游记》

    (2) 又如:晕绝(昏厥);头晕(头脑昏乱);晕昏(昏迷);晕迷(昏眩)

    (3) 另见 yùn(晕车)

    yùn

    名词

    (1) (形声。从日,军声。本义:日月周围形成光圈)

    (2) 同本义

    (3) 日月周围的光圈

    晕,日月气也。——《说文新附》

    晕,卷也。气在外卷结之也,日月俱然。——《释名》

    晕适背穴。——《汉书·天文志》

    日月晕适,云风,此天之客气,其发见亦有大运。——《史记》

    (4) 又如:月晕(月亮有光环);晕珥(晕和珥。泛指日、月旁的光晕);晕蚀(日月之晕与食)

    (5) 环形花纹或波纹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宋· 苏轼《答李端叔书》

    (6) 又如:晕光(彩虹的光彩)

    (7) 光影或色彩四周模糊部分。如:晕状(形容四周光影、色泽模糊的情状);晕圈(发光体周围的模糊光圈)

    (8) 光环 。围绕于乳头周围的有色环(乳晕),或围绕于水疱或脓疱周围的有色的环

    (9) 另见 yūn

    英文翻译

    halo in sky; fog; dizzy, faint

    方言集汇

    ◎ 粤语:wan4

    宋本广韵

    [hu]
    部首: 440
    笔画: 8
    五笔: QR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PHP
    四角: 273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勿声。本义:不重视;忽略)

    (2) 同本义

    忽,忘也。——《说文》

    忽,轻也。——《广雅·释诂三》

    奈何而忽。——《汉书·食货志》

    忽于小过。——《汉书·王嘉传》

    忽于道德。——《汉书·东平思王宇传》

    不可忽也。——《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疏忽;忽忘(忘记);忽易(忽略,忽视);忽睨(傲视);忽怠(轻慢);忽慢(轻慢);忽薄(轻视)

    (4) 好像 。如:忽似(恍若,好像);忽若(恍若,好像);忽怳(似有似无)

    副词

    (1) 忽然;突然

    忽逢桃花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路转溪头忽见。——宋· 辛弃疾《西江月》诗

    忽闻客大呼。——明· 魏禧《大铁椎传》

    忽一人大呼。——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忽冷忽热;忽明忽暗;忽漫(忽而,偶然);忽剌巴(忽然);忽儿(突然,忽然);忽流(忽然)

    形容词

    (1) 急速

    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

    忽反顾以游目兮。——《楚辞·离骚》

    (2) 又如:忽眨(眼睛不停地开闭);忽焉(快速的样子);忽溜(转动的样子);忽腾腾(快迅奔腾的样子);忽骤(犹急速)

    (3) 渺茫;辽远;恍忽

    忽乎吾将行兮。——《楚辞·屈原·涉江》

    名词

    (1) 中国古代的长度和重量单位,1忽等于1/1000分,即等于1/3000厘米或1/20000克

    (2) 姓

    英文翻译

    suddenly, abruptly; neglect

    方言集汇

    ◎ 粤语:fat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t7 [客英字典] fut7 [沙头角腔] fut7 [梅县腔] fut7 [东莞腔] fut7 [客语拼音字汇] fud5 [陆丰腔] fut7 [台湾四县腔] fut7 [宝安腔] fu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一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呼骨入聲合口一等xuəthuot/xuot
    [hu]
    部首: 440
    笔画: 8
    五笔: QR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PHP
    四角: 273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勿声。本义:不重视;忽略)

    (2) 同本义

    忽,忘也。——《说文》

    忽,轻也。——《广雅·释诂三》

    奈何而忽。——《汉书·食货志》

    忽于小过。——《汉书·王嘉传》

    忽于道德。——《汉书·东平思王宇传》

    不可忽也。——《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疏忽;忽忘(忘记);忽易(忽略,忽视);忽睨(傲视);忽怠(轻慢);忽慢(轻慢);忽薄(轻视)

    (4) 好像 。如:忽似(恍若,好像);忽若(恍若,好像);忽怳(似有似无)

    副词

    (1) 忽然;突然

    忽逢桃花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路转溪头忽见。——宋· 辛弃疾《西江月》诗

    忽闻客大呼。——明· 魏禧《大铁椎传》

    忽一人大呼。——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忽冷忽热;忽明忽暗;忽漫(忽而,偶然);忽剌巴(忽然);忽儿(突然,忽然);忽流(忽然)

    形容词

    (1) 急速

    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

    忽反顾以游目兮。——《楚辞·离骚》

    (2) 又如:忽眨(眼睛不停地开闭);忽焉(快速的样子);忽溜(转动的样子);忽腾腾(快迅奔腾的样子);忽骤(犹急速)

    (3) 渺茫;辽远;恍忽

    忽乎吾将行兮。——《楚辞·屈原·涉江》

    名词

    (1) 中国古代的长度和重量单位,1忽等于1/1000分,即等于1/3000厘米或1/20000克

    (2) 姓

    英文翻译

    suddenly, abruptly; neglect

    方言集汇

    ◎ 粤语:fat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t7 [客英字典] fut7 [沙头角腔] fut7 [梅县腔] fut7 [东莞腔] fut7 [客语拼音字汇] fud5 [陆丰腔] fut7 [台湾四县腔] fut7 [宝安腔] fu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一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呼骨入聲合口一等xuəthuot/xu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