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六十四卦之一。即离下坤上。
《易·明夷》:“明夷,利艰贞。” 孙星衍 集解引 郑玄 曰:“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故谓之明夷。”后因以比喻昏君在上,贤人遭受艰难或不得志。《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京房 《易传》曰:‘贤者居明夷之世,知时而伤,或众在位,厥妖鸡生角。’”《宋书·孝义传·龚颖》:“臣闻运缠明夷,则艰贞之节显;时属栋挠,则独立之操彰。” 唐 李白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诗》序:“ 仲尼 旅人, 文王 明夷,苟非其时,圣贤低眉。” 清 魏源 《定军山武侯祠》诗:“明夷自正志,艰贞蒙大难。”
指遭受艰难的贤人志士。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我自伤心人不见,访明夷,别有英雄泪。”
鸣鴺。叫着的鹈鹕。明,通“ 鸣 ”。
《易·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 李镜池 通义:“明夷,借为鸣鴺。”一说,即鸣雉。见 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卷三。
指太阳下山。
《易·明夷》:“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 李镜池 通义:“明,指太阳。夷,灭。” 南朝 宋 朱昭之 《难顾道士<夷夏论>》:“初若登天,光被俗表,末如入渊,明夷辉沦。”
鸣弓。谓拉弓发射。
《易·明夷》:“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 李镜池 通义:“明夷,鸣弓。”
大弓。
《易·明夷》:“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李镜池 通义:“明夷,大弓。”
东方之国,日出处。
《易·明夷》:“ 箕子 之 明夷 。利贞。”参阅 李镜池 《周易通义》。
引证解释
⒈ 六十四卦之一。即离下坤上。
引《易·明夷》:“明夷,利艰贞。”
孙星衍集解引郑玄曰:“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故谓之明夷。”
后因以比喻昏君在上,贤人遭受艰难或不得志。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京房《易传》曰:‘贤者居明夷之世,知时而伤,或众在位,厥妖鸡生角。’”
《宋书·孝义传·龚颖》:“臣闻运缠明夷,则艰贞之节显;时属栋挠,则独立之操彰。”
唐李白《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诗》序:“仲尼旅人, 文王明夷,苟非其时,圣贤低眉。”
清魏源《定军山武侯祠》诗:“明夷自正志,艰贞蒙大难。”
⒉ 指遭受艰难的贤人志士。
引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我自伤心人不见,访明夷,别有英雄泪。”
⒊ 鸣鴺。叫着的鹈鹕。明,通“鸣”。一说,即鸣雉。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三。
引《易·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
李镜池通义:“明夷,借为鸣鴺。”
⒋ 指太阳下山。
引《易·明夷》:“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
李镜池通义:“明,指太阳。夷,灭。”
南朝宋朱昭之《难顾道士<夷夏论>》:“初若登天,光被俗表,末如入渊,明夷辉沦。”
⒌ 鸣弓。谓拉弓发射。
引《易·明夷》:“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
李镜池通义:“明夷,鸣弓。”
⒍ 大弓。
引《易·明夷》:“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李镜池通义:“明夷,大弓。”
⒎ 东方之国,日出处。参阅李镜池《周易通义》。
引《易·明夷》:“箕子之明夷。利贞。”
明夷的国语词典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离(☲)下坤(☷)上。象征贤者不得志,忧谗畏讥。
明夷的网络释义
明夷
汉字详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miang2 min2 [海陆丰腔] min2 mang2 miang2 [东莞腔] min2 [宝安腔] min2 [客英字典] miang2 min2 [沙头角腔] min2 [客语拼音字汇] mang2 miang2 min2 [陆丰腔] miang3 min3 [台湾四县腔] min2 mang2 mia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明 | 武兵 | 明 | 庚三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庚 | 梗 | mieng/myang | mĭɐ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2) 同本义 。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说文》
夷有九种。——《後后汉书东夷传》
宅喁夷。——《书饶典》。马注:“萊夷也。”
四夷八蠻。——《周礼职方式》
(3) 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蠻(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稱)
(4) 旧时往往用以稱外囶或外囯人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夷船由泥城。——《广东军务记》
与夷决战。
馀夷脱逃。
(5) 又如:夷场(即“洋场”。旧时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馆(清代称外囯人在中囯的馆舍)
(6) 倚輩;同輩
在醜夷不争。——《礼记曲礼上》。郑玄注:“夷,猶倚也。”
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候世家》
(7) 又如:夷等(同列,同辈)
(8) 古囯名 。在今山东省即墨市西
(9) 姓
形容词
(1) 平坦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老子》
驰骋夷道。——《淮南子原道》
船背稍夷。——明魏学洢《核舟記》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記》
(2) 又如:夷延(地势平坦而广阔);夷阻(平坦和险阻)
(3) 太平 。如:夷一(太平統一);夷世(太平之世)
(4) 平和;平易
与之辩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夷坦(平和坦蕩);夷伍(平易而放达);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闲靜);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闲雅);夷道(平易之道);夷远(平和而高远);夷为(平和通达);夷粹(平和纯正);夷澹(平易恬靜);夷简(平易質人)
(6) 平正 。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頗);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
(7) 经常,常道
王极之传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順。——《史記》
(8) 傲慢
由礼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荀子》
(9) 安闲 。如:夷由(从容自得);夷白(安于清贫,洁身自好);夷坦(安祥自若的样子)
(10) 通“怡”。喜悅
云胡不夷?——《诗歌郑风风雨》
我心则夷。——《诗.召南.草蟲》
羡馀术兮可夷。——《楚辞.九怀》
动词
(1) 使平,拉平;铲平
将塞井夷竈而为行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往而夷夫。——《吕氏春秋.似顺》
芟夷大乱。——《资治通鉴》如:夷为平地;夷岳;夷拔(鏟平攻破)平定
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桑柔》
实靖夷我邦。——《诗.大雅.召》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资治通鉴》
(2) 又如:夷难(平定祸乱)
(3) 伤,受伤
夷于左股。——《易.明夷》
芟夷我农功。——《左传.成公十三年》
(4) 又如:夷伤(创伤;死伤)
(5) 攻破 。如:夷拔(攻破);夷破(攻破)
(6) 铲除;消灭;诛灭
是以人夷其宗庙。——《囯语.周语下》
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苏建传》
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三囯演义》
(7) 又如:夷三族(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同坐)
(8) 毁灭 。如:夷毁(毁灭)
(9) 犹豫,迟疑 。如:夷由(犹豫;迟疑不前);夷与(迟疑不前)
(10) 锄草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周礼.秋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ji2 [梅县腔] j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海陆丰腔] ri2 [客英字典] ji2 [陆丰腔] gni3 [台湾四县腔] ji2
◎ 潮州话: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姨 | 以脂 | 以 | 脂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脂A | zĭɛn | jii/j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