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早已
(1) 很早就;事情完成很久或时间过去很久
(2) 〈方〉早前;从前
词语解释
很早已经,早就。
南朝 宋 谢灵运 《南楼中望所迟客》诗:“圆景早已满,佳人犹未适。” 唐 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后来登甲乙,早已在 蓬 瀛 。”《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他是絶顶的聪明,看了一夜,早已会了。” 老舍 《茶馆》第一幕:“ 刘麻子 早已看见了 庞太监 ,但不敢靠近。”
方言。早先;以前。如:现在大家用钢笔写字,早已都用毛笔。
引证解释
⒈ 很早已经,早就。
引南朝宋谢灵运《南楼中望所迟客》诗:“圆景早已满,佳人犹未适。”
唐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后来登甲乙,早已在蓬瀛。”
《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他是絶顶的聪明,看了一夜,早已会了。”
老舍《茶馆》第一幕:“刘麻子早已看见了庞太监,但不敢靠近。”
⒉ 方言。早先;以前。
例如:现在大家用钢笔写字,早已都用毛笔。
早已的国语词典
早就已经。
早已的网络释义
早已
早已的翻译
早已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日”,下面是“甲”。“甲”的最早写法象“十”,指皮开裂,或东西破裂。“早”即天将破晓,太阳冲破黑暗而裂开涌出之意。本义:早晨)
(2) 同本义
早,晨也。——《说文》
晨初为早。——《诗·召南·小星》疏
是谓老服。——《老子》
早夜以思。——唐· 韩愈《原毁》
早莺争暖树。——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早暮咈吾耳。——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早出暮归。——《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清早(清晨);明早(明天早上);早出晚归(整日在外);起早贪黑;早天(早晨的天空);早角(早晨的号角声);早朝(早晨朝参);早膳(吃早饭);早霞(朝霞);早堂(旧时官府早晨坐衙治事称“早堂”);大清早
(4) 姓
副词
(1) 本来;已经
媳妇儿守寡又早三个年头,服孝将除了也。——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早来(本是;已经);早为(已是)
(3) 幸亏,幸而 。如:早则(幸而;早该;早已)
(4) 比一定的时间靠前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
早与之绝。——《资治通鉴》
早定大计。
(5) 又如:他早走了;早死了;早世(过早地死去;夭死)
代词
何时;何日
山水朝来笑问人:“翁早归来也?——宋· 辛弃疾《卜算子》
形容词
(1) 在平生的早期;在年轻时 。如:曾是一个热情的、早熟的姑娘;早茂(年幼时便才华出众);早成(人的身心早熟;亦谓年少成熟);早夭(未成年而死);早寡(妇女年少丧夫)
(2) 特指年幼时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宋· 陆游《书愤》诗
(3) 又如:早年
(4) 在通常、预期、规定或实际的时间以前。是迟或晚的反义词
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战国策·齐策一》
土气有早晚。——宋· 沈括《梦溪笔谈》
自有早晚。
(5) 又如:今年春天来得早;早间(不久前);迟早(或早或晚);趁早(抓紧时机或提前时间);提早(提前);早律(早来的季候);推测结果还为时太早;六十岁退休可不早;早早(比常时为早;很早)
动词
早上见面时,相互招呼用语 。如:先生早;你早!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zau3 [宝安腔] zau3 [梅县腔] zau3 [海陆丰腔] zo3 zau3 [客英字典] zau3 [陆丰腔] zo3 [客语拼音字汇] zau3 zo3 [沙头角腔] zau3 [台湾四县腔] zo3 zau3
◎ 潮州话:za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早 | 子晧 | 精 | 豪 | 上聲 | 晧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tsɑu | caux/zav |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毕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重病)。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词
(1) 已经 ——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3) 以前 。如:已先(从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罢了,算了 。如:已乎(算了)
(5) 太 ——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 ——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7) 最终,终归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8) 已而,然后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i3 [宝安腔] gi5 | ji1 [梅县腔] j3 [海陆丰腔] ri3 [i1] [客语拼音字汇] yi3 yi4 [东莞腔] ji3 cu5 [台湾四县腔] ji3 [i5] [陆丰腔] g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以 | 羊己 | 以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jix/jiio | jĭ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