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ㄨˊ ㄔˇ ㄒ一ㄚˋ ㄌ一ㄡ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恶:讨厌,憎恨;下流:即下游,引伸为卑下的地位。憎恨处于下游。原指君子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现也指不甘居下游。

词语解释

成语用法

无耻下流作谓语、定语;指人没修养。

无耻下流造句

对于李拜天这种极度无耻下流的行径,瘦猴是深恶痛疾。
无耻之徒!枉你还是我绝宫的弟子,竟会做出这般无耻下流之事!
这个攻击的位置可算无耻下流至极,可惜洛伽却没法忽略,江岸就是算准了这一点才敢攻击。
亲戚邻居,都赞扬你们情比金坚,死生不渝!可是在我眼里,这是什么!这是无耻下流至极!
自从我把无耻下流当做褒义词以后,夸我的人,明显增多了。
水池里的强盗们和那些少女戏耍得正欢,只听阵阵浪笑和无耻下流的言语充斥整个大屋。
你这个混蛋!登徒子!居然占本姑娘便宜!无耻下流至极!枉你还是南玄宗门下弟子,真是替南玄宗蒙羞!
一名叫吴来的年青人,偷窃女孩洗澡、时刻想着占女孩便宜的痞子,在无数的风流事件中、在众香国度里,凭着脸皮厚,无耻下流的手段,纵横于美女群中。
他、他怎么会有如此龌龊无耻下流至极的想法?林晓梦一张脸宛如火烧般的通红了起来,眼眸中又羞又恼,胸腔内有股气儿简直是没处撒。
吴钩无语认为,事件中的刘某夫妻,显然是一对无耻下流坯,尤其刘某,实属衣冠禽兽之类。
周宇说他无耻下流不要脸,痞子神龙龙剑银笑了。
平日里看着老实,骨子里却是个心术不正,无耻下流的贱坯子。
敢骂体育老师,后果会很严重,于是纷纷转头再次大骂赵忠卑鄙无耻下流贱格。

汉字详情

wú,mó [wu,mo]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FQV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KU
四角: 104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 同本义

(3)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动词

(1) 没有,跟“有”相对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无不惊为生人。

(2) 又如:无颜落色(面色发白,没有颜色);无头面(没有头绪);无是处(毫无办法;没有一点儿好处);无纤掐(没有一点);无气歇(没歇一口气,没有停息);无回豁(没有反应);没干净(不罢休,没完没了);无存济(无办法,难以应付);无笆壁(无依靠;无办法);无路求生;无干(没关系;不相干);无方(无常;没有固定的行止、住处等);无虞(无误)

副词

(1) 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不若无闻。——《吕氏春秋·慎行论》

可以无悔矣。——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无偏无党(公正而不偏袒);无何(不久);无过(不过;无非;不外);无厌(不满足)

(3) 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书·洪范》

无对靡于尔邦。——《诗·周颂·烈文》

唯吾子戎车是利,无愿士宜。——《左传·成公二年》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无望其速成。——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无怪乎其私之。——清· 黄宗羲《原君》

无生帝王家。

(4) 又如:无休外(不要见外);无失其时;无落(别误;不要落空);无得(不得;不能);无论(不要说)

(5) 未,不曾,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沈括《梦溪笔谈》

(6) 不必,不值得

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方荀《狱中杂记》

(7) 另见 (南无)

代词

(1) 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汉书·高帝纪》

城牢粮足,不可忧也。——《资治通鉴》

(2) 又如:无移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一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明夜(不分白天黑夜);无定着(没有固定的地方);无倒断(没完没了);无碑记(无数;不可计数);无般(样样,处处)


(1) 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

无少长皆斩之。——《汉书·高后纪》

无贵无贱。——唐· 韩愈《师说》

无长无少。

(2) 又如: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事无巨细,他都认真去干;无上无下


(1) 用在句首,无义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墨子》

(2)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negative, no, not; KangXi radical 7

方言集汇

◎ 粤语:mou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mau2 mo2 vu2 [台湾四县腔] mo2 wu2 [梅县腔] wu2 [海陆丰腔] mo2 wu2 [宝安腔] wu2
◎ 潮州话:bho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武夫平聲合口三等myo/miumĭu
chǐ [chi]
部首: 605
笔画: 10
五笔: BHG
五行:
仓颉: SJYLM
四角: 114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心,耳声。本义:耻辱,可耻的事情)

(2) 同本义(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

耻,辱也。——《说文》

君不使无耻。——《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

行己有耻。——《论语》

越王苦 会稽之耻。——《吕氏春秋·顺民》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国语·越语上》

后世且行之而不知以为耻者多矣。——宋· 刘开《问说》

(3) 又如:无耻(不顾(知)羞耻);羞耻(不光彩;不体面);耻心(知耻之心)

(4) 羞愧

坐縻廪粟而不知耻。——刘基《卖柑者言》

(5) 又如:耻愧(羞愧);耻惧(羞愧恐惧)

动词

(1) 羞辱;侮辱

不醉反耻。——《诗·小雅·宾之初筵》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2) 又如:耻怍(犹羞辱)

英文翻译

shame, humiliation; ashamed

方言集汇

◎ 粤语:c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i3 [客英字典] chi3 [沙头角腔] ci3 [梅县腔] chii3 chi3 [台湾四县腔] cih3 [陆丰腔] chi3 [宝安腔] ci3 [东莞腔] ci3

宋本广韵

xià [xia]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GHI
吉凶:
仓颉: MY
四角: 102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 同本义

下,底也。——《说文》

在南山之下。——《诗·召南·殷其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

下声肆。——《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

君臣上下。——《礼记·曲礼》

阴山下。——《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放之山下。——唐· 柳宗元《三戒》

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下元(道教指水中或水府);下溜头(下流头。江河下游);下江先生(下路客人。对长江下游一带人的敬称);下眼相看(看不起人);下路人(居住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人)

(4) 地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5)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6) 指下巴 。如:下吧(同“下巴”);下嗑子(下巴颏)

(7) 臣下;百姓;群众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

(8) 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9) 方面

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西游记》

(10) 又如:经过调解两下里都同意了

(11) 下一次 。如:下不为例

(12) 特指湖泽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

(13) 地表之下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

(14) 里面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15)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

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6) 指时间、处所、范围

及郡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7) 位在下的人

不耻下问。——《论语》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与其群下

动词

(1) 下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下车引之。——《世说新语·方正》

下见小潭。——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客驰下。——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下世(神仙到人间去);下山;下楼;下凡(神话中,神仙降至人间称“下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3) 落下;降下

下,落也。——《尔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 又如:下火(天气炎热);下雨;下雪;下雹子

(5) 离开 。如:下榻(下床);下翻(翻倒);下席(离开席位,表示恭敬);下番(犹下班);下饷(谓收工吃饭)

(6) 弯屈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

(7) 又如:下头(低头);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8) 卸下

宾主下尘榻。——沈约《和谢宣城》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9) 又如:下门(店铺卸下门板,谓开市)

(10) 放入;投入 。如:下采(下赌注);下埽(筑堤时,把筑堤材料放下去);下酿(将熟黍米投入曲液中发酵制酒)

(11) 施行;使用 。如:下火文(佛家火化尸体时念颂的祝告文)

(12) 完成;结束 。如:下架(典当期满);下稍头(结局;收场)

(13) 递送 。如:下插定(送订婚礼物);下小茶(女子纳受男家聘礼。又称下茶,吃茶);下究(犹下达);下话(犹言传话)

(14) 发表、宣告

令初下。——《战国策·齐策》

诏既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谕旨将下

而卒不下

(15) 又如:下制(下诏;皇帝发布诏令);下指示;下令;下逐客令;下命令;下战书;下请帖

(16) 去;到

便下襄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顺江东下。——《资治通鉴》

水陆俱下

买舟而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7) 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如:下番(到外国);下坂走丸(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18) 做饭

等我里头赶着给你老炸点儿锅渣面筋,下点儿素面你吃。——《儿女英雄传》

(19) 又如:下饺子;下面条;下汤圆

(20) 指某些动物生产;养;生 。如:下仔;下小猪;下一窝狗崽

(21) 从事棋类活动时,举手着子 。如:下着(本谓下棋落子)

(22) 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皆下之。——《史记·陈涉世家》

乐毅抉持微弱之 燕,下 齐七十余城。——《三国演义》

(23) 又如:连下数城

(24) 歇宿;收留

徐孺下 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西厢记》

(25) 又如:下人(旅店安排客人住宿);下处(住所;旅店);下店

(26) 以菜肴佐食 。如:下饭(配饭的菜肴);下口(下酒菜;饭菜);下酒物(下酒。用以佐酒的食品)

(27) 投降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

(28) 又如:下气(说求饶的话);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29) 居人之下;谦让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唐· 韩愈《师说》

(30) 又如:下人(居于人下);下顾(照顾;关照);下气(恭敬顺从)

(31) 安扎

各依本方下营。——诸葛亮《兵要》

(32) 拍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薄暮下管键。——清· 方苞《狱中杂记》

形容词

(1) 身分、地位低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2) 又如:下役(仆役;差人);下一肩(次一等);下作(低贱;卑微);下次小的(下次孩儿。元代称仆役);下番(称少数民族);下人(下属)

(3) 幼小 。如:上下(长幼;尊卑)

(4) 次序或时间在后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

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王以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上下颇惊。——宋· 文天祥《 后序》

(5) 如:下稍头(后来;终了);下浣(下旬);下邻(右边的邻居);下古(近古);下半世(人的后半辈子);下回(下次)

(6) 低于,少于 。如:下节(节操低下,志向、抱负不高);下中(下等中的中等。即第八等);下考(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量词

(1) 表示动作的次数。如:下子(表示动作次数);敲了几下门;摇了几下旗

(2) 表时间的单位,犹言点。如:下子(表示时间短暂)

英文翻译

under, underneath, below; down; inferior; bring down

方言集汇

◎ 粤语:haa5 haa6
◎ 客家话:[梅县腔] ha1 ha3 ha5 [宝安腔] ha3 | ha1 [客英字典] ha5 ha1 [东莞腔] ha3 ha5 [沙头角腔] ha5 ka1 ha1 [陆丰腔] ha6 [海陆丰腔] ha1 ha6 [台湾四县腔] ha1 ha5 [客语拼音字汇] ha1 ha4 ka1
◎ 潮州话:hia6 ê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雅麻二開上聲開口二等ɣaghrax/heaa
liú [liu]
部首: 331
笔画: 10
五笔: IYCQ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YIU
四角: 301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本义:水流动)

(2) 同本义

观其流泉。——《诗·大雅·公刘》

顄淡滂流。——《文选·马融·长笛赋》

血流殷地。——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黄河流水。——《乐府诗集·林兰诗》

碧水东流自此回。——唐· 李白《望天门山》

桃花流水鳜鱼肥。——唐· 张志和《渔歌子》

(3) 又如:流迸(涌流而出);流水行云(流动的水和飘浮的云彩);流冰(冰块在河面上漂动和流动);流泉(流动的泉水);引申为流动。如:流丹(流动的红色;指流血);流脓搭水(流脓水)

(4) 顺水漂流

譬彼舟流,不知所届。——《诗·小雅·小弁》

(5) 又如:流觞(在环曲水道;旁宴聚时,将杯放入水中,任其漂流,如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当即取饮);流柿(江中漂流的木片);流泊(在水面漂流);流花(水面漂流的落花)

(6) 漂没;移动不定;流浪

君子和而流。——《礼记》

(7) 又如:流穴(辖转流落,居无定所);流沔(流连沉溺)

(8) 传布;扩散

其故家贵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孟子·公孙丑上》

(9) 又如:流风(遗风);流称(传颂);流闻(辗转传闻;流播);流迈(传播远方);流声(流播名声,流传的名声);流誉(传播声誉);流语(流传的话)

(10) 流露;显露 。如:流韵(诗文等表现出的风格韵味)

(11) 放纵;无节制 。如:流泆(放纵,放荡);流荡(放荡,交往不正当;又形容文章流畅有气势)

(12) 放逐,流放,古代五刑之一

虽放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流于彘。(彘,晋地,在现在山西省霍县。周厉王后来被流放到彘。)——《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

(13) 又如:流递(将犯人送到远处管制);流户(流放边区服劳役的人家);流逐(流放);流囚(被流放的囚徒)

(14) 变化;演变 。如:流离琐尾(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流易(演变;变换)

(15) 涂饰 。如:流金(涂饰泥金)

(16) 通“留”。停留,停止

旁行而不流。——《易·系辞上》

(17) 通“摎”。求取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周南·关雎》

词性变化

名词

(1) 河川;江河的流水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

通流入海。——清· 张廷玉《明史》

不积小流。——《荀子·劝学》

临清流。——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从流飘荡。——吴均《与朱元思书》

(2) 又如:流川(江河的流水);流温(谓流水温和);流涧(山间的流水)

(3) 像水流的东西 。如:流馥云外(形容香飘万里);寒流;暖流;气流;电流

(4) 潮流;风气 。如:流化(犹流俗);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5) 流派;派别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汉书·艺文志》

(6) 品类;等级

滑稽之流。——明· 刘基《卖柑者言》

(7) 又如:三教九流;流亚(同一类人物);流比(同类比照类推);流伍(同辈;同类);流序(流品,等级)

(8) 避难者 。如:盲流

形容词

流畅 。如:流亮(流畅明白);流便(指文笔流畅,不滞涩);流美(流畅华美;流畅动听)

英文翻译

flow, circulate, drift; class

方言集汇

◎ 粤语:lau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liu2 [宝安腔] liu2 [客英字典] liu2 [台湾四县腔] liu2 lau2 [东莞腔] liu2 [海陆丰腔] liu2 lau2 [梅县腔] liu2 [陆丰腔] liu3 [沙头角腔] lie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力求平聲開口三等lĭəuliu/li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