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旗袍
(1) 中国妇女穿的传统长衫
词语解释
近、现代 中国 妇女穿的一种长袍。其式样从 满族 妇女的袍子改制而成,故称。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赛会虽然不像现在 上海 的旗袍、 北京 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 夏衍 《法西斯细菌》第三幕:“ 静子 三十一岁,穿着质素的旗袍,已经完全是一个中年的 中国 主妇了。”
引证解释
⒈ 近、现代中国妇女穿的一种长袍。其式样从满族妇女的袍子改制而成,故称。
引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 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
夏衍《法西斯细菌》第三幕:“静子三十一岁,穿着质素的旗袍,已经完全是一个中年的中国主妇了。”
旗袍的国语词典
原指满族妇女所穿的袍服。现通称女子所穿,仿照清代旗人袍服式样改制而成的服装为「旗袍」。
旗袍的网络释义
旗袍 (形成于民国时代的女性服装)
旗袍的翻译
旗袍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本义
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说文》
熊虎曰旗。——《广雅》
师都建旗。——《周礼·春官》
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周礼·司常》
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2) 泛指各种旗帜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以为旗章。——《礼记·月令》
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管子·兵法》
(3) 又如:旗纛(古代军队和仪仗队用的大旗);旗牌(担任传递号令等的武吏);旗鼓(指枪棒等武艺的架式、门户);旗头(旗手);旗麾(将旗)
(4) 表识,标志 。如:旗亭(酒楼。悬旗为酒招);旗望(酒旗);旗麾(将旗)
(5) 清代以旗帜的名色作为区别的兵民一体的组织 。如:旗丁(满族士兵);八旗;旗田(清朝旗人的田地);旗兵(八旗兵丁);旗官(旗人之为官者);旗校(旗军的校官)
(6) 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
(7) 假借为“箕”。箕宿。二十八星宿之一
寿于旗翼。——《荀子·富国》
动词
号令
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吕氏春秋·谕大》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i2 [沙头角腔] ki2 [客语拼音字汇] ki2 [宝安腔] ki2 [梅县腔] ki2 [台湾四县腔] ki2 [陆丰腔] ki3 [海陆丰腔] ki2
◎ 潮州话:g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其 | 渠之 | 羣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gi/gio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有夹层、中着棉絮的长衣
衣敝縕袍。——《论语》。按,衣有箸者,今之绵衣,或曰箸以乱麻曰袍。
纩为茧,縕为袍。——《礼记·玉藻》
(2) 又如:袍子
(3) 中式长衣的通称。其形制不分上衣下裳。本为闲居之服,汉以后用作朝服 。如:长袍;旗袍;袍带(锦袍腰带。古代君王和贵官的常服);袍褂(袍服和外褂。清代官服的主要组成部分)
(4) 外衣
袍者,表衣之通称。——《正字通》
(5) 战袍 。如:袍铠(战袍与护身铁甲);袍甲(战袍和铠甲);袍仗(战袍和兵器。借指军容);袍袴(战袍,袴靴。军戎之服。亦指穿着军服的人);袍袄(袍和袄。古代军戎服饰。指比铠甲轻便的战袍和战袄)
(6) 衣的前襟 。如:袍襟(衣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au2 [梅县腔] pau2 [台湾四县腔] pau2 po2 [陆丰腔] pau3 [海陆丰腔] pau2 po2 [客英字典] pau2 [宝安腔] pau2 [东莞腔] pau2 [客语拼音字汇] pau2 po2
◎ 潮州话:p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袍 | 薄襃 | 並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bʰɑu | b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