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扁银两

qí biǎn yín liǎng [ qi bian yin liang]
繁体 旗扁銀兩
注音 ㄑ一ˊ ㄅ一ㄢˇ 一ㄣˊ ㄌ一ㄤˇ

词语释义

清制﹐发给新中式举人﹑进士树旗立匾于宅门的银两。

词语解释

  1. 清 制,发给新中式举人、进士树旗立匾于宅门的银两。

    《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乡、会试中式人员,应得旗扁银两及表里缎疋,应照举人、进士例给予。”

引证解释

⒈ 清制,发给新中式举人、进士树旗立匾于宅门的银两。

《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乡、会试中式人员,应得旗扁银两及表里缎疋,应照举人、进士例给予。”

旗扁银两的网络释义

旗扁银两

'

汉字详情

[qi]
部首: 409
笔画: 14
五笔: YTAW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SOTC
四角: 0828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本义

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说文》

熊虎曰旗。——《广雅》

师都建旗。——《周礼·春官》

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周礼·司常》

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2) 泛指各种旗帜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以为旗章。——《礼记·月令》

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管子·兵法》

(3) 又如:旗纛(古代军队和仪仗队用的大旗);旗牌(担任传递号令等的武吏);旗鼓(指枪棒等武艺的架式、门户);旗头(旗手);旗麾(将旗)

(4) 表识,标志 。如:旗亭(酒楼。悬旗为酒招);旗望(酒旗);旗麾(将旗)

(5) 清代以旗帜的名色作为区别的兵民一体的组织 。如:旗丁(满族士兵);八旗;旗田(清朝旗人的田地);旗兵(八旗兵丁);旗官(旗人之为官者);旗校(旗军的校官)

(6) 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

(7) 假借为“箕”。箕宿。二十八星宿之一

寿于旗翼。——《荀子·富国》

动词

号令

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吕氏春秋·谕大》

英文翻译

banner, flag, streamer

方言集汇

◎ 粤语:ke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i2 [沙头角腔] ki2 [客语拼音字汇] ki2 [宝安腔] ki2 [梅县腔] ki2 [台湾四县腔] ki2 [陆丰腔] ki3 [海陆丰腔] ki2
◎ 潮州话:g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渠之平聲開口三等gi/gio
biǎn,piān [bian,pian]
部首: 413
笔画: 9
五笔: YNMA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SBT
四角: 30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户,从册。本义:在门户上题字)

(2) 同本义

扁,署也。——《说文》

六曰署书是也。——《秦书八体》

(3) 又如:扁表(题门表彰)

(4) 〈方〉∶把东西掖在腰间 。如:扁着几吊钱

(5) 犹撇嘴。人生气时嘴巴的表情 。如:把嘴一扁;扁诺(作揖时小声致问)

(6) 看走了样(含轻视鄙夷的意思) 。如:别把人看扁了

名词

(1) 匾额,题字的长方形牌子。后作“匾”

梦至一亭,扁日侍康。——《宋史·吴皇后传》

(2) 如:扁榜(扁牓。匾额);扁对(匾额上的对联)

形容词

(1) 指物体宽而薄

儿生,欲令其头扁,皆押之以石。——《后汉书·东夷列传》

(2) 又如:扁盒子;扁担;扁食(方言。水饺、锅贴之类的面食)

(3) 另见 piān

英文翻译

flat; tablet, signboard

方言集汇

◎ 粤语:bin2 pin1
◎ 客家话:[梅县腔] bien3 [沙头角腔] bien3 [客英字典] bien3 [海陆丰腔] bien3 [客语拼音字汇] bian3 [台湾四县腔] bien3 [东莞腔] ben3 [陆丰腔] pian3 [宝安腔] ben3
◎ 潮州话:biang2(piáng) piang1(phiang) [潮州]biêng2(piéng) piêng1(phie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芳連仙A開平聲開口三等仙Apʰĭɛnphjen/phien
yín [yin]
部首: 506
笔画: 11
五笔: QVE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OPAV
四角: 877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艮( gèn)声。本义: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2) 同本义 。一种白色的金属元素,能发出响亮声音,有延展 性和良好的韧性,可达到高度抛光状态,在化合物中主要以一价形式存在,是所有物质中具有最高导热性和导电性的物质,在自然界中以自生式共生状态(如在脆银矿、辉银矿、淡红银矿、深红银矿和角银矿中)存在——元素符号Ag

钿头银篦。——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金银华美之服。——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银制的器物 。如:银盘( 银质的盘子);银樽(银制的酒杯);银篦(银质的栉发用具);银龟(上面镌有龟形钮的银印);银镝(银制的箭头)

(4) 银质的货币。也用以泛指金钱 。如:银库(存放银钱的地方)

形容词

色白如银 。如:银花火树(形容灿烂多彩的灯火或焰火);银霜炭(一种表面洁白的优质无烟炭);银霰(白色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银蟾(指月亮);银硝(一种粉状化妆品,兼有医疗作用);银海(道家指眼睛);银沫(形容洁白的雪花);银红(最早的鲜红颜料)

英文翻译

silver; cash, money, wealth

方言集汇

◎ 粤语:ngan2 ngan4

宋本广韵

liǎng [liang]
部首: 105
笔画: 7
五笔: GMWW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MOOB
四角: 10227

详细解释

量词

(1)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2)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3) 双。用于鞋娄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 金陵。—— 唐· 戴叔伦《忆原上人》

(4)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5) 通“辆”。车一乘

武王戎车三百两。——《书·牧誓·序》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召南·鹊巢》

数量词

(1) 二

参天两地而倚数。——《易·说卦》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两,犹耦也。”

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途中两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两军人马。——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2) 又如:两个人;两扇门;两夫妻;两头猪;两没(两者一起死亡);两肉(两只牛);两替(两批);两考(官吏的两次考绩);两榜(明清以会试(考进士)为甲榜,乡试(考举人)为乙榜,由举人考中进士,叫两榜进士,简称“两榜”)

(3) 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三国志·魏志》

两儿齐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 又

两股战战。

两鬓苍苍。——唐· 白居易《卖炭翁》

(5) 又如:势不两立;两败俱伤;两相情愿;两袒(袒露双肩,女子兼适两夫家);两珥(指日、月两旁的光晕);两阵(亦两阵。交战的双方所布列的阵势);两握(指双拳);两视(同时看两件事物);两雄(两者一起强大);两仪(指天地);两交婚(两家的儿女相互娶嫁为婚)

(6) 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两三点雨山前。——宋· 辛弃疾《西江月》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拨弦三两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 又如:两三(几个。表示少量);两言(三言两语)

副词

(1) 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 又如:两兼(兼具两方面);两礼(双方免礼);两誉(夸奖双方);两让(双方各自责让)

动词

(1) 等同;比并

御下,两马,掉鞅。——《左传》

(2) 又如:两大(两者并大);两帝(两个天子并立);两当(两者相当)

英文翻译

two, both, pair, couple; ounce

方言集汇

◎ 粤语:loeng5
◎ 潮州话:liang2 (líang) niên2/nion2(níeⁿ)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