旒冕

liú miǎn [ liu mian]
注音 ㄌ一ㄡˊ ㄇ一ㄢˇ

词语释义

即冕旒。 谓戴冕旒。 借称帝王。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1.即冕旒。 清 黄遵宪 《西乡星歌》:“上有一人戴旒冕,是为日神之子天帝孙。”

引证解释

⒈ 即冕旒。

清黄遵宪《西乡星歌》:“上有一人戴旒冕,是为日神之子天帝孙。”

⒉ 谓戴冕旒。参见“冕旒”。

宋洪迈《夷坚乙志·更生佛》:“吏引入殿下,王者旒冕坐其上。”

⒊ 借称帝王。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明堂乐歌》:“鬯齐云终,折旋告罄。穆穆旒冕,藴诚毕敬。”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隋太庙歌》:“饗礼具,利事成。佇旒冕,肃簪缨。”
宋王禹偁《拟留侯与四皓书》:“良愿先生……俯降殿庭,辱对旒冕,定下之惑,决君之疑。”

旒冕的国语词典

古帝王戴的帽子。帽子前后垂有用丝绳串成的玉穗。旒冕比喻地位尊贵的人。

旒冕的网络释义

旒冕

  • 冕的顶部叫“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涂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视非,不视邪,是非分明。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寓意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一个成语“充耳不闻”。
  • 汉字详情

    liú [liu]
    部首: 409
    笔画: 13
    五笔: YTYQ
    五行: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YSOYU
    四角: 082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旗子下边悬垂的饰物

    旗十有二旒。——《礼记》。又如:旒旌(有垂旒的旌旗);旒缀(旌旗的垂饰。系结于旌旗之上。喻附属);旒苏(旒旗的垂饰)

    (2) 古代皇帝礼帽前后的玉串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礼记·玉藻》

    (3) 又如:旒纩;旒紞(冕冠上悬垂的玉串);旒扆(借称帝王。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

    英文翻译

    fringes of pearls on crowns

    方言集汇

    ◎ 粤语:lau4
    ◎ 客家话:[陆丰腔] liu3 [客英字典] liu2 [海陆丰腔] liu2 [梅县腔] liu2 [宝安腔] liu2 [客语拼音字汇] liu2 [台湾四县腔] li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力求平聲開口三等liu/lioulĭəu
    miǎn [mian]
    部首: 216
    笔画: 11
    五笔: JQKQ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ANAU
    四角: 604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冃( mào),免声。“冃是 蛮 夷及小儿的头衣”,“免”是“冕”的本字。本义: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

    (2) 同本义

    冕,大夫以上冠也。——《说文》

    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荀子·富国》

    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庄子·胠箧》

    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淮南子·主术训》

    服冕乘轩。——《左传·哀公十五年》

    (3) 又如: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冕弁(冕和弁。均为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冕版(冕顶之板);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冕冠(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之礼帽)

    (4) 喻指像冕的事物 。如:日冕

    英文翻译

    crown; ceremonial cap

    方言集汇

    ◎ 粤语:min5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mien1 mien3 [客英字典] men1 men3 mien3 [宝安腔] men1 men3 [梅县腔] men1 [海陆丰腔] mien1 mien3 [客语拼音字汇] mian1 mi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八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亡辨仙B開上聲開口三等仙Bmĭɛnmienx/my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