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纛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大旗。亦泛指旗帜。
唐 贾岛 《寄沧州李尚书》诗:“迢递瞻旌纛,浮阳寄咏言。” 宋 苏轼 《次韵滕元发许仲涂秦少游》:“两邦旌纛光相照,十亩锄犂手自亲。”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和卢国华》词:“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犹尊驾。
宋 陈亮 《与章德茂侍郎书》之三:“已经新元,缅惟旌纛所至,百神呵卫,台候动止万福。”
引证解释
⒈ 大旗。亦泛指旗帜。
引唐贾岛《寄沧州李尚书》诗:“迢递瞻旌纛,浮阳寄咏言。”
宋苏轼《次韵滕元发许仲涂秦少游》:“两邦旌纛光相照,十亩锄犂手自亲。”
宋辛弃疾《满江红·和卢国华》词:“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⒉ 犹尊驾。
引宋陈亮《与章德茂侍郎书》之三:“已经新元,缅惟旌纛所至,百神呵卫,台候动止万福。”
旌纛的网络释义
旌纛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2) 同本义
旌,游车载旌析羽。——《说文》
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礼记·明堂位》
建旌提鼓。——《国语·吴语》
(3) 又如:旌旄(古代用牦牛尾与羽毛装饰的军旗,或代指各种旗帜);旌羽(旌旗。因有羽饰,故称)
(4) 古代旗的总称
旌蔽日兮敌若云。——《楚辞·九歌·国殇》
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资治通鉴》
(5) 又如:旌旃(泛指旗帜);旌幡(泛指旗帜);旌帜(旗帜);旌幢(旗幡);旌头(旗杆顶端的矛头)
(6)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
王婆道:“眼望旌节至,耳听到消息。”——《金瓶梅》
动词
(1) 表彰
旌其所为。——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又如:旌书(表彰的文书);旌善(表彰善人善事);旌表节烈(表彰节妇烈女);旌典(朝廷表彰的恩典)
(3) 识别
诚应宠赏,以旌其美。——曹操《表论田畴功》
(4) 又如:旌别(识别;区别)
(5) 发挥。如:旌智(发挥智慧)
(6) 表识;表明。如:旌信(表明诚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zin1 [海陆丰腔] zin1 [客语拼音字汇] jin1 [陆丰腔] zin1 [客英字典] zin1 [宝安腔] zin1 [台湾四县腔] zi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精 | 子盈 | 精 | 清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清 | 梗 | cieng/zieng | tsĭɛŋ |
详细解释
名词
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柳营出号风生纛。——许浑《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o6 tau6 tuk8 [客英字典] tau5 [台湾四县腔] to5 tau5 tuk8 [梅县腔] tau5 [宝安腔] tau5 [客语拼音字汇] tug6
◎ 潮州话:dau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導 | 徒到 | 定 | 豪 | 去聲 | 号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dʰɑu | dauh/da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