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语

duàn yǔ [ duan yu]
繁体 斷語
注音 ㄉㄨㄢˋ ㄩˇ

词语释义

断语 duànyǔ

(1) 作结论的话;断定的话

妄下断语
conclusion;judgment

词语解释

  1. 定罪判决的结论。

    《宋史·职官志六》:“评事检断,躬自节案,亲书断语,最为劳苦。”

  2. 泛指判断结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致堂胡氏》:“ 孝宗 一日在宫中閲《通鑑纲目》,有 致堂 胡氏 断语,未知其人,因出御札付内阁,问其本末。”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五:“‘她是不适宜于你所说的那些的!’ 子彬 抢着便下了这断语。” 老舍 《四世同堂》四九:“ 李四爷 也没给 瑞丰 下什么断语,而开始忧虑收尸的麻烦。”

  3. 特指星相家对人命运所下的结论性的话。

    《白雪遗音·马头调·麻衣神相》:“我有四句断语,听我説来,你可莫怪。”

引证解释

⒈ 定罪判决的结论。

《宋史·职官志六》:“评事检断,躬自节案,亲书断语,最为劳苦。”

⒉ 泛指判断结论。

明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内阁·致堂胡氏》:“孝宗一日在宫中閲《通鑑纲目》,有致堂胡氏断语,未知其人,因出御札付内阁,问其本末。”
丁玲《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五:“‘她是不适宜于你所说的那些的!’ 子彬抢着便下了这断语。”
老舍《四世同堂》四九:“李四爷也没给瑞丰下什么断语,而开始忧虑收尸的麻烦。”

⒊ 特指星相家对人命运所下的结论性的话。

《白雪遗音·马头调·麻衣神相》:“我有四句断语,听我説来,你可莫怪。”

断语的国语词典

判断之后所作的结论。

如:「妄下断语」。

断语造句

而况教育能不能名副其实,还是个不能便下断语的问题。
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唉,恒儿,读书作人不可躁进,遇蹊跷处得懂得存问,切莫骤下断语。
许劭起先因看不起他,不愿意为之评价,后来在曹操威胁下,终于下了一句断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我请求他们没看完我写的故事之前,别轻率地先下断语。
招惹军民无其数,纷纷不断语高声。
即然古代的皇帝不用这样老下罪己诏,那就改改断语吧,高人禄命,恫吓时人,这样不好。
其实,如果康明奈亚斯乐意的话,他对于他底第二位主上,路易十一,也大可下同样的断语,因为路易十一底好隐秘确是他自己底灾星。
看那名车成行,炮仗不断,邻居闲妇饶舌胡猜,纷纷断语,尽道又是哪家闺秀,那个人家,祖上高香积德,竟然攀上这等人家。
这些问题让擅下断语的研究人员大感窘迫,而据威尔逊之言,只有当我们在文化中寻求答案时他们才不再神秘。
但是治疗师们的断语都存在一个小问题:这对假定不够理想的父母已经培养出另外两个有教养的完美好男孩。
布伦特认为普莱费尔太单调乏味。我见到普莱费尔本人之后,不能不同意布伦特的断语。
从试钻的第一决矿石样品来看那是很有开采价值的,不过我们应该记住不可光凭偶然现象就下断语。
不过对新加坡这样比较成熟的社会,你很难简单地用“好”或是“不好”去下断语。
听确双方意见后再下断语。
他必要由来路回去,决不能进入这城:上主的断语。
我当然不能自己下断语。
对此种批判进行分析到极致,可以总结在这样的断语里:思维本身只是一种无规定性的统一,或只是这个无规定性之统一的活动。
因为我的思念不是你们的思念,你们的行径也不是我的行径:上主的断语。

汉字详情

duàn [duan]
部首: 417
笔画: 11
五笔: ONRH
五行:
仓颉: VDHML
四角: 227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2) 同本义

断,截也。——《说文》

断木为杵。——《易·系辞下》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公孙弘断发而为 越王骑。——《韩非子·说林下》

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韩非子·用人》

(3) 又如:断梗(断枝。比喻飘泊无定;指微贱的东西);断金(同心协力,坚固难移);断袖(旧时指男宠;比喻友情深厚);断颡(断头;砍头);断袖之宠(男宠);断头话(决绝的话);断裳(截断裳衣)

(4) 断开;断绝

断者架木通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切肉肉断而发不断。——《韩非子·内储说下》

天门中断 楚江开。—— 唐· 李白《望天门山》

(5) 又如:断纹(琴上涂漆的裂纹);断头香(燃至中途熄灭的香。迷信者以为再烧此香,即对神佛不敬,来世必遭报应)

(6) 拦截;拦劫

坐断兵马禀缣。——《后汉书·杜茂传》

因军兴,断盗数千万。——《后汉书·盖勋传》。注:“断,谓割截。”

(7) 又如:断取(截取);断盗(拦截抢劫)

(8) 判断;裁决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9) 又如:断配(判决发配);断决(判决);断冤(审理冤狱);断遣(断决,处理);断没(判断没收归公)

(10) 分;区分;划分

断,段也,分为异段。——《释名》

(11) 又如:断限(划定的年代界限);断方(划为方形)

(12) 禁止 。如:断酒(禁止酿酒);断尽(禁绝);断渡(禁渡,停渡)

(13) 戒掉,有意地抑制自己不行动 。如:断酒

(14) 斩杀,宰杀

大者立断。——《汉书·淮南历王长传》

(15) 又如:断除(除灭,杀掉);断杀(砍杀);断首(砍头)

(16) 治理,治,管理…的事物 。如:断遗(处理;处分)

副词

(1) 绝对;一定

断无消息石榴红。——唐· 李商隐《无题》

(2) 又如:他的话断不可信;断无此理;断无(绝无);断省(明断);断黑(全黑);断喝(极严厉的吆喝)

形容词

(1) 残缺;片断 。如:断想(片断的感想);断碎(残缺破碎);断霞(片断的云霞)

(2) 陡峭 。如:断壁(峭壁);断石(陡峭的岩石)

英文翻译

sever, cut off; interrupt

方言集汇

◎ 粤语:dyun6 tyun5
◎ 客家话:[客英字典] don5 to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九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丁貫去聲合口一等tuɑntuanh/tuann
yǔ,yù [yu]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G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MMR
四角: 317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

(2) 同本义

语,论也。——《说文》

于时语语。——《诗·大雅·公刘》。传:“论难曰语。”

旦日,卒中往往语。——《史记》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3) 又如:语怪(谈论怪物);语冰(谈论冰);语议(言谈议论)

(4) 交谈,说话

语,言也。——《广雅》

语使能也。——《礼记·文王世子》。注:“语,言也。”

(5) 又

既歌而语。

可与晤语。——《诗·陈风·东门之池》

笑语卒获。——《诗·小雅·楚茨》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庄子·秋水》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北史》

(6) 又如:语涩(说话艰难,不流利);语薄言轻(语言轻薄;说话轻佻,不稳重);语吐珠玑(说话、语言像珠玑般优美);语不间歇;语冰(比喻人的识量受到时、地所拘束,见识不广);语语(语其所当语。即说所该说的话)

(7) 鸟兽虫类鸣叫

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前蜀· 牛峤《菩萨蛮》

(8) 又如:语风(在风中鸣叫);语燕(会说话的燕子);语鸟(会说话的鸟);语关关(形容鸟儿鸣叫之声)

名词

(1) 说的话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汉书·李广苏建传》

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僖公二年》

齐君之语偷。——《左传·文公十七年》

(2) 又如:语体诗(用口语写的诗);语话(话语;言语);土语(土话);评语(评论的话)

(3) 特指谚语、古语或成语 。如:语例(用语的惯例);口头语;熟语;韵语;妙语;俚语;豪语

(4) 词语

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5) 又如:语惊四座;语泄(密语外泄);语义(也称词义。指词语的意义);语妙天下(言语精妙,无人可及)

(6) 语言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

(7) 又如:语支(语言学。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统);语言文字(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合称);语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语学(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

(8) 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 。如:目语;手语;灯语

(9) 语法学科用来表示句子成人的术语 。如: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状语

(10) 另见

动词

(1) 告诉,使知道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吾语女。——《论语·阳货》

若引其许,若至,语人。——《三国志·方使传》

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晋· 干宝《搜神记》

贫者语于富者曰…——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语言(告诉);语其友;不以语人

(3) 另见

英文翻译

language, words; saying,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jyu5

宋本广韵

断语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