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稳重而少言语。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回回、博果密之子,库库之兄也,敦默寡言,嗜学能文。”
成语用法
敦默寡言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引证解释
⒈ 稳重而少言语。
引《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回回,博果密之子, 库库之兄也,敦默寡言,嗜学能文。”
敦默寡言的网络释义
敦默寡言
近义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duì
名词
(1) 古代食器 。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流行于战国时期
有虞氏之两敦。——《礼记·明堂位》
(2) 另见
dūn
形容词
(1) (形声。从“攴”,表示与以手持械的动作有关。本义:投掷)
(2) 厚道。诚朴宽厚;厚重;笃实
说礼乐而敦诗书。——《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乞言,从求善言,可以为政者,敦使受之。——《诗·行苇·序》郑笺
尽力莫如敦笃。——《左传·成公十三年》
敦祗恭厚。——《韩非子·难言》
乐者敦和。——《礼记·乐记》
乃夫敦乐而无忧。——《礼记·乐记》
敦外亲。——《汉书·鲍宣传》
(3) 又如:敦雅(敦厚文雅);敦固(敦厚巩固);敦笃(敦厚笃实);敦勉(敦厚勤勉);敦至(笃实周全);敦善(敦良,敦厚善良)
(4) 厚实
使虞敦匠。——《孟子·公孙丑下》。注:“敦匠,厚作棺也。”
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尔雅·释丘》
(5) 又如:敦实的身材;敦丘(一层的小山丘);敦崇(结实高大);敦然(粗厚结实);敦密(厚实密致);敦敦实实(身体壮实)
(6) 勤勉,专心且刻苦地完成任务
軥录疾力,以敦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荀子·荣辱》
(7) 又如:敦习(敦学。勤勉学习);敦敦(孜孜不息);敦比(孜孜不息地工作)
(8) 友谊深厚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9) 又如:敦故(敦旧。亲厚故旧);敦序(亲睦和顺);敦伦(夫妻间的性生活)
(10) 丰富,丰厚
敦厐纯固于是乎成。——《国语·周语上》
民生敦厐。——《左传·成公十六年》
(11) 又如:敦物(丰富的物产);敦庞(丰厚富足;同“敦厐”)
动词
(1) 督促;管理
使虞敦匠事。——《孟子·公孙丑下》
(2) 又如:敦逼(催促逼迫);敦率(遵守,恪守);敦比(治理;办理);敦世厉俗(促使世俗风尚纯朴起来)
(3) 劝导并勉励
敦众神使式道兮。——《汉书·扬雄传》
(4) 又如:敦晓(劝勉开导);敦诱(劝勉诱导);敦教(勉励教诲)
(5) 注重 。如:敦教(注重礼教);敦友(重视友情)
(6) 推崇,崇尚 。如:敦乐(崇尚音乐);敦奖(推崇褒扬);敦礼(尊崇礼教);敦本务实(崇尚根本,注重实际)
(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dun1 [宝安腔] dun1 [客英字典] dun1 [东莞腔] dun1 [梅县腔] dun1 [台湾四县腔] dun1 doi5 [陆丰腔] dun1 [海陆丰腔] dun1 do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磓 | 都回 | 端 | 灰 | 平聲 | 灰 | 合口一等 | 灰 | 蟹 | tuai/tuoi | tuɒi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犬,黑声。本义:狗突然窜出追人)
(2) 闭口不说话
恭默思道。——《书·说命》
默而识之。——《论语》
或默或语。——《易·系辞》
三年默以思道。——《国语·楚语》
我不欲战而能默。——《左传·昭公十五年》
默坐低双眉。——白居易《移家入新宅》
(3) 又如:默然不语(静默而不作声);默默无言(沉默不语)
(4) 幽静
默顺风以偃仰兮。——《楚辞·惜贤》。注:“寂也。”
(5) 通“墨”。不廉洁,贪污
贪以败官为默,杀人不忌为贼。——《孔子家语·正论》
动词
(1) 默写 。如:默生字
(2) 冒,涌
宋江听罢愕然,默上心来,便道:“你既有这个活佛罗汉在彼,何不早说,与俺等同去参礼,求问前程。”——《水浒传》
副词
(1) 私下; 暗中
故能默契如此。——朱弁《曲洧旧闻》
(2) 又如:默化(于无形之中感化);默存(指形体不动而神游。后用为遇事默记之意);默识(领悟暗记在心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et8 [客英字典] met8 [海陆丰腔] met8 [陆丰腔] met8 [客语拼音字汇] med6 [台湾四县腔] met8 [东莞腔] met8 [梅县腔] met8 [宝安腔] met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墨 | 莫北 | 明 | 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一等 | 登 | 曾 | mok | mək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少;缺少
寡,少也。——《说文》
曹操比于 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
(2) 又如:寡尤(少犯错误);寡功(功效少);寡见(见识少);寡交(与人交往少)
(3) 孤独;孤单
寡,独也。——《广雅·释诂三》
生成及彊而寡。——《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南面称寡。——《吕氏春秋·士容》
自谓孤寡。——《老子》
(4) 又如:寡老(孤独的老人);寡孤(孤独,孤寂);寡女(独居无偶的妇女);寡立(犹独立;孤单);寡草(孤生的草)
(5) 弱小 。如:寡力(力量弱小);寡弱(势孤力小);寡萌(小民)
(6) 倒霉;不吉利
今早空肚皮进城,就吃了这一肚寡气。——《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7) 淡而无味
清汤寡水
名词
(1) 寡妇,丈夫死去后还未再嫁的女人
哀鳏寡(此指老而无夫的女人);恤孤独。——《战国策·齐策》
无夫曰寡。——《释名》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诗·小雅·鸿雁》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鳏寡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从“宀”(
),从“页”( ),是一个人独处屋下的形象。本义:古代妇人丧夫,男子无妻或丧偶,都叫寡)(2) 同本义
凡无妻无夫通谓之寡。——《小尔雅·广义》
齐崔杼生 成及 强而寡(此指丧偶的男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3) 又如:寡夫(无妻的男子);寡汉(没有配偶的男子);寡处(无偶独居);寡鹤(失偶的鹤);寡鹄(失偶的天鹅)
(4) 减少
轻则寡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寡过(减少过失)
(6) 舍弃
使干将寡刺而更击, 蛢舍鹊而射雁,则下射无失矣。——《论衡·书解》
(7) 丧失配偶
卓王孙有女 文君,新寡。——《史记·司马相如传》
(8) 后渐以专指妇人丧夫
是时,卓王孙有女 文君新寡,好音,故 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副词
非常;很,极 。如:大凡疯子的面孔总是寡白的;猪喂得寡瘦
代词
(1) 古代王侯的谦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 又如:寡君(古代臣子对别国称自己国君的谦称);寡臣(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词)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gwa3 [陆丰腔] kua3 [客语拼音字汇] ga3 gua3 [宝安腔] ga3 [客英字典] gwa3 [台湾四县腔] gwa3 [沙头角腔] ga3 [海陆丰腔] gwa3 [东莞腔] ga3
◎ 潮州话:哥鞍2(赶)[饶平、揭阳、潮阳] 哥娃2(柯2),guan2(kúaⁿ)[饶平、揭阳、潮阳]gua2(kúa)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寡 | 古瓦 | 見 | 麻二合 | 上聲 | 馬 | 合口二等 | 假 | 麻 | kwa | kruax/koaa |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名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助词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ngian2 [海陆丰腔] ngien2 [东莞腔] ngen2 [沙头角腔] nien2 [陆丰腔] gnian3 [台湾四县腔] ngien2 [客英字典] ngien2 [宝安腔] ngie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言 | 語軒 | 疑 | 元開 | 平聲 | 元 | 開口三等 | 元 | 臻 | ngian | ŋĭɐ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