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怨

liǎn yuàn [ lian yuan]
繁体 斂怨
注音 ㄌ一ㄢˇ ㄩㄢˋ

词语释义

1.《诗.大雅.荡》:"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郑玄笺:"敛群不逞作怨之人,谓之有德而任用之。"后以"敛怨"指招惹怨恨。

词语解释

  1. 《诗·大雅·荡》:“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

    郑玄 笺:“敛羣不逞作怨之人,谓之有德而任用之。”后以“敛怨”指招惹怨恨。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不得赊取抑配,因兹敛怨扰人。”《宋史·河渠志一》:“或物已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寻已罢修,虚费民财,为国敛怨。”

引证解释

⒈ 后以“敛怨”指招惹怨恨。

《诗·大雅·荡》:“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
郑玄笺:“敛羣不逞作怨之人,谓之有德而任用之。”
唐陆贽《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不得赊取抑配,因兹敛怨扰人。”
《宋史·河渠志一》:“或物已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寻已罢修,虚费民财,为国敛怨。”

敛怨的国语词典

任用不得志、好埋怨的人。

敛怨的网络释义

敛怨

  • 读音:liǎn yuàn
  • 《诗.大雅.荡》:"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郑玄笺:"敛群不逞作怨之人,谓之有德而任用之。"后以"敛怨"指招惹怨 恨。
  • 汉字详情

    liǎn [lian]
    部首: 425
    笔画: 11
    五笔: WGIT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OMOK
    四角: 881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佥( qiān)。本义:收集,聚集)

    (2) 同本义(收集的对象是物,常是财物)

    敛,收也。——《说文》

    既射则敛之。——《周礼·夏官·缮人》。注:“敛,藏也。”

    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汉书·食货志》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敛赀财以送其行。——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敛局(邀人聚赌,从中抽头);敛衣(聚集零碎布头所制成的衣服)

    (4) 收获

    自种自敛,服箱以走。——柳宗元《牛赋》

    (5) 又如:敛材(采集可食的百草根实);敛实(收割庄稼);敛获(收获)

    (6) 征收

    豹因重敛百姓。——《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邺三老、 廷椽尝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史记·滑稽列传》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稍敛众以去。——明· 高君《书博鸡者事》

    成不敢敛户口。——《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征敛(旧指官府向民间征捐敛财);聚敛(重税搜刮);敛法(收税的准则)

    (8) 收缩;退缩

    秦、 楚合而为一以临 韩, 韩必敛手。——《史记·春申君列传》

    (9) 如又:敛额(皱眉);敛退(退缩);敛策(收束马鞭。比喻隐退不仕);敛手(缩手不敢乱动)

    (10) 停止 。如:敛兵(收兵);敛辔(息驾,收起车马);敛祸(停止作祸);敛毫(停笔)

    (11) 入殓

    衣尸棺曰敛。——《释名·释丧制》

    敛般,请以机封。——《礼记·檀弓下》。注:“敛,下棺于椁。”

    桐棺足以周身,外椁足以周棺,敛形悬封,濯衣幅巾。——《后汉书·周磐传》

    醵金为敛。——清· 张廷玉《明史》

    (12) 又如:敛殡(入殓而殡葬);敛藏(犹敛葬);敛葬(入殓安葬);敛形(衣覆其形);敛埋(收敛埋葬);敛衾(古代大殓时盖尸体的被子);敛席(盖尸席)

    (13) 收敛,约束言行

    为敛威去。——清· 张廷玉《明史》

    (14) 又如:敛戢(收敛,止息);敛抑(收敛节制);敛马(勒马)

    (15) 整肃;整理

    诸侯敛衽。——桓宽《盐铁论》

    (16) 又如:敛甲(犹束甲。整理盔甲,表示准备战斗);敛声屏气(毫无声音,不敢出大气);敛衽(提起衣襟夹于带间,表示恭敬)

    名词

    赋税

    省刑薄敛。——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英文翻译

    draw back, fold back; collect

    方言集汇

    ◎ 粤语:lim6
    ◎ 潮州话:娜奄2 [潮州]罗奄2 ,niam2 [潮州]liam2 [澄海]niang2

    宋本广韵

    yuàn [yuan]
    部首: 440
    笔画: 9
    五笔: QBNU
    五行:
    仓颉: NUP
    四角: 2733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夗( 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2) 同本义

    怨,恚也。——《说文》

    曰怨乎。——《论语》。皇疏:“恨也。”

    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贾子道术》

    不怨人取之。——《淮南子·说山》

    天子甚怨。——《汉书·李广苏建传》

    人怨恶其君。——清· 黄宗羲《原君》

    怨颇兴。——清· 张廷玉《明史》

    怨愤所积。——孙文《序》

    (3) 又如:怨怅(怨畅。怨恨);怨谤(怨恨诽谤);怨恶(怨恨憎恶);怨艾(悔恨自己的错误);怨詈(怨恨并咒骂);恩怨(恩惠和仇恨);宿怨(旧有的怨恨);怨痛(怨恨哀痛)

    (4) 责怪;埋怨

    羌笛何须怨杨柳。——唐· 王之涣《凉州词》

    天下怨谤。——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5) 又

    胥怨者民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

    (6) 又如:抱怨(埋怨);怨咎(埋怨责备);怨思(抱怨迂居,怀念故土);怨责(埋怨责怪)

    (7) 讥讽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

    (8) 又如:怨刺(讽刺);怨讥(讥讽)

    (9) 别离 。如:怨旷(长期别离;女无夫,男无妻);怨妇(丧夫或丈夫别离很久的妇人)

    (10) 哀怨

    乐不乐者,其民必怨,其生必伤。——《吕氏春秋》。高诱注:“怨,悲。”

    痛灵根之夙陨,怨具尔之多丧。——晋· 陆机《叹逝赋》

    (11) 又如:怨切(悲切);怨咽(哀伤呜咽);怨秋(悲秋);怨切(悲切);怨笛(哀怨幽咽的笛声);怨情(悲怨的情怀);怨调(哀怨的曲调);怨惜(悲怨惋惜)

    名词

    (1) 仇恨,怨仇

    此百世之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是积怨畜祸也。——《史记·商君列书》

    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

    (2) 怨家

    外举不辟怨。——《礼记·儒行》

    英文翻译

    hatred, enmity, resent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jyun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en5 [宝安腔] jen5 [梅县腔] jan5 [陆丰腔] jan5 [客语拼音字汇] yan4 [台湾四县腔] jen5 [海陆丰腔] ren5 [东莞腔] je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於袁元合平聲合口三等qyan/vanʔĭwɐ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