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焰

dí yàn [ di yan]
繁体 敵燄
注音 ㄉ一ˊ 一ㄢˋ

词语释义

敌焰 díyàn

(1) 敌人的气焰

敌焰嚣张
the enemy's arrogance

词语解释

  1. 敌人的气焰。

    毛泽东 《镇压反革命必须打得稳,打得准,打得狠》:“在 湘 西二十一个县中杀了一批匪首、恶霸、特务,准备在今年由地方再杀一批……只有如此,才能使敌焰下降,民气大伸。”

引证解释

⒈ 敌人的气焰。

毛泽东《镇压反革命必须打得稳,打得准,打得狠》:“在湘西二十一个县中杀了一批匪首、恶霸、特务,准备在今年由地方再杀一批……只有如此,才能使敌焰下降,民气大伸。”

敌焰的国语词典

敌人的气焰、声势。

如:「胜负尚难定论,敌焰如此嚣张,怎不令人为之气结!」

敌焰造句

敌机日来四处轰炸,尚盼贵队速来助战,以挫敌焰。
丁汝昌反认作绝地,且因战舰待修,转入威海卫,暂避敌焰,只留了总办龚照屿居住旅顺。
乃南归末逾一月,危机又遍国中,位此敌焰犹张,国仇未雪,如复自为鹬蚌,势必利落渔人,民族惨祸,伊于胡底,华侨无党派立场,无利害私见,睹兹异象,弥切记忧。
只有如此,才能使敌焰下降,民气大伸。
合之虽二三百营之有余,分之实二三十营之不足,以致兵威日蹙,敌焰弥张。

汉字详情

[di]
部首: 425
笔画: 10
五笔: TDTY
五行:
仓颉: HROK
四角: 286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啇( )声。本义:匹敌;对等)

(2) 同本义

敌,仇也。——《说文》

敌,匹也。——《尔雅》

四国之兵敌。——《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

且夫自敌以下。——《国语·楚语》

敌国宾至。——《国语·周语》

敌则能战之。——《孙子·谋攻》

(3) 又如: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彼此地位相等,不分上下);敌礼(平等的礼节);匹敌(谓才艺相当);势均力敌

(4) 抵抗;抵挡

(司马懿)乃 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三国演义》

(5) 又如:敌不住;寡不敌众

(6) 攻击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名词

(1) 仇敌;敌人

秦人开关延敌。—— 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政敌;天敌;敌不可假(不可宽容敌人);敌垒(敌人的营垒);敌特;敌探

英文翻译

enemy, foe, rival; resist

方言集汇

◎ 粤语:dik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五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下刮黠合入聲合口二等ghruat/hoatɣwat
yàn [yan]
部首: 414
笔画: 12
五笔: OQV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FNHX
四角: 9787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火,臽( xiàn)声。本义:火苗)

(2) 同本义

烟焰迷漫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烟焰雾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又如:内焰(火焰的中间部分);外焰(火焰最外层);焰段(见“艳段”);焰烘烘(焰腾腾。火焰旺盛的样子;引申为情绪激昂);焰头上(喻指兴旺发达);焰焰(火苗起初的样子)

(3) 火光;辉光

凿石有余焰,年命已凋颓矣。——晋· 葛洪《抱朴子》

(4) 又如:焰红(火红);焰光(光焰;光华);焰然(鲜明貌)

(5) 光亮

雨昏陋巷灯无焰,风过贫家壁有声。——袁枚《随园诗话》

(6) 比喻气势 。如:妖焰;气焰逼人

动词

(1) 燃烧

俯而观之,其光自土而出,若焰薪火。——唐· 张读《宣室志》

(2) 又如:焰蜡(正在燃烧的蜡烛);焰灰(物体燃烧后的余烬);焰腾腾(火势猛烈貌)

(3) 照耀

动鳞甲于鲸鱼,焰光芒于鸣鹤。——北周· 庾信《灯赋》

野燎焰天。——清· 魏源《圣武记》

英文翻译

flame, blaze; glowing, blazing

方言集汇

◎ 粤语:jim4 jim6
◎ 客家话:[梅县腔] jam5 liam5 [海陆丰腔] ram6 [东莞腔] jam3 [台湾四县腔] jam5 [宝安腔] jam3 [客语拼音字汇] yam4 [客英字典] jam5
◎ 潮州话:奄7 ,iam7(iām) [澄海]iang7(iā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十五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以贍鹽A去聲開口三等鹽Ajemh/jemmjĭɛ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