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寇

dí kòu [ di kou]
繁体 敵寇
注音 ㄉ一ˊ ㄎㄡˋ

词语释义

敌寇 díkòu

(1) 武装入侵的敌人

damned invader

词语解释

  1. 从国外入侵的敌人。

    陈毅 《寄友》诗序:“一九三七年春,敌寇策动侵 华 日急。”

引证解释

⒈ 从国外入侵的敌人。

陈毅《寄友》诗序:“一九三七年春,敌寇策动侵华日急。”

敌寇的网络释义

敌寇

  • 敌寇,读音是dí kòu,是一个汉语词汇,解释为从国外武装入侵的敌人。
  • 敌寇造句

    这位将军振臂一呼,敌寇吓得调头就跑。
    得到敌寇将要来犯的情报后,乡亲们枕戈待旦,决心痛击敌人。
    敌寇蜂拥至,勇士谈笑间。
    人民抗日武装以气贯长虹之势迅速解放了敌寇侵占的国土。
    由于心战的成功,敌寇不战而降,我军兵不血刃,大获全胜。
    我是说,如果故事是那种“敌寇败尽,天下太平”的类型,让男性作为领导者当然更好。
    武侯问道:“如果残暴的敌寇突然来袭,掠夺庄稼,抢走牛羊,这怎么办?”。
    立誓坚决“为中国捍蔽边疆”,“为越南剿平敌寇”。
    但不及早发兵,久生嫌疑,则外长敌寇,内示困弱,奸邪也会随之产生,所以臣深感忧虑……。
    无能为役忘敌寇,有加无已辱中华——“一·二八”淞沪抗战后记。
    在师门,他们杀敌寇,功不可没;在帮派,他们诛叛贼,名震声威,是江湖上盛传的佳侣。
    我不觉笑道:“噢!天然界也有敌寇该怎么敷衍川军蜂呢?”。
    由於心战的成功,敌寇不战而降,我军兵不血刃,大获全胜。
    由于敌寇铁蹄的践踏,富饶美丽的东三省转眼成为满目荒凉的残年余力。
    谈到故乡沦陷,大家都凄然泪下。这时小李站起来大声说道“与其新亭对泣,不如上前线去,杀尽敌寇,夺回国土。”。
    回眸历史耻羞年,炮火掀翻中原天。敌寇横行掀恶浪,铁蹄践踏裂山川。东洋恶行心铭记,和平岁月警钟鸣。盛世休将前事忘,以史为鉴照未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弱被欺,强无敌,祝福祖。
    难忘九一八,敌寇侵中华,祸起泸沟桥,血染中国土,历史不能忘,牢牢记心间,兴我大中国,护我好山河,又到九一八,祝福送祖国,繁荣又昌盛,国泰又民安。
    太谷县黄挂村是驻太原敌寇后方的交通总枢纽,敌人用三道铁丝网和三道交通沟紧紧地把自己防守在小村子里。
    敌寇一定要等到半夜、待火车停到指定地点才打开闷罐车,往下抬死人,给活人一点粗陋的饮食。
    于谦就调诸将追击敌寇,进击到紫荆关后才回来。

    汉字详情

    [di]
    部首: 425
    笔画: 10
    五笔: TDTY
    五行:
    仓颉: HROK
    四角: 286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啇( )声。本义:匹敌;对等)

    (2) 同本义

    敌,仇也。——《说文》

    敌,匹也。——《尔雅》

    四国之兵敌。——《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

    且夫自敌以下。——《国语·楚语》

    敌国宾至。——《国语·周语》

    敌则能战之。——《孙子·谋攻》

    (3) 又如: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彼此地位相等,不分上下);敌礼(平等的礼节);匹敌(谓才艺相当);势均力敌

    (4) 抵抗;抵挡

    (司马懿)乃 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三国演义》

    (5) 又如:敌不住;寡不敌众

    (6) 攻击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名词

    (1) 仇敌;敌人

    秦人开关延敌。—— 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政敌;天敌;敌不可假(不可宽容敌人);敌垒(敌人的营垒);敌特;敌探

    英文翻译

    enemy, foe, rival; resist

    方言集汇

    ◎ 粤语:dik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五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下刮黠合入聲合口二等ghruat/hoatɣwat
    kòu [kou]
    部首: 322
    笔画: 11
    五笔: PFQ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JMUE
    四角: 302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宀( 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 ),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2) 同本义

    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说文》

    寇贼奸宄。——《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

    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文公七年》

    大兵不寇。——《吕氏春秋·贵公》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盐铁论·本议》

    吐蕃发十万兵寇 西川。——《资治通鉴》

    (3) 又如:寇戎(来犯的敌军);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寇剽(抢劫);寇钞(亦作“寇抄”。劫掠);寇攘(劫掠;侵扰);寇窃(抢劫;盗窃)

    (4) 砍伐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庄子·人间世》

    名词

    (1) 入侵者

    西山寇盗莫相侵。——杜甫《登楼》

    (2) 敌人

    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者。——《资治通鉴》

    (3) 贼兵,敌军

    在宋城上而待 楚寇矣。——《墨子·公输》

    今寇众我寡。——《资治通鉴》

    (4) 又如:寇乱(外寇与内乱。兵起于外为寇,起于内为乱)

    (5) 盗匪

    北与寇往来其间。——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 又如:寇逆(贼寇,叛逆);寇劫(指行劫的群盗);寇戎(匪患与战争);寇奸(寇贼奸宄)

    (7) 姓

    英文翻译

    bandits, thieves; enemy; invade

    方言集汇

    ◎ 粤语:kau3
    ◎ 客家话:[梅县腔] keu5 [台湾四县腔] keu5 kieu2 [客语拼音字汇] keu4 [东莞腔] keu5 [客英字典] keu5 [宝安腔] kiu5 [海陆丰腔] keu5 kie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十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