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三七:“她又常和妓女们来往,她满意自己的权威,可是也羡慕她们的放浪不拘。”
成语用法
放浪不拘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受约束。
引证解释
⒈ 见“放浪不羈”。
放浪不拘的网络释义
放浪不拘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方声。本义:驱逐,流放)(2) 同本义
放,逐也。——《说文》
见伯夷之放迹。——《楚辞·悲回风》
卿大夫外淫者放。——刘向《列女传》
放驩兜于 崇山。——《虞书》
放弑其君则残之。——《周礼·大司马》
放其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齐放其大臣 孟尝君于诸侯。——《战国策·齐策》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 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4) 又如:流放(把犯人驱逐到边远地方去);放伐(以武力讨伐并放逐暴君);放徒(放野。放逐于野);放远(远逐);放废(放逐罢黜);放迁(放逐)
(5) 舍弃;废置
放,弃也。——《小尔雅》
惟威惟虐,大放王命。——《书·康诰》
(6) 又如:放丢(扔,丢放);放绝(废弃);放蔑(废弃蔑视)
(7) 解除约束;释放
昔毛宝放龟而得渡。—— 马中锡《中山狼传》
休放往来人闲走。——元· 关汉卿《窦娥冤》
(8) 又如:把俘虏放回去;放赦(宽赦;赦免);放脱(放走);放免(放赦。释放,赦免);放遣(释放;遣散);放释(释放)
(9) 免去;免除
任事者知不足以治职,则放官收。——《韩非子·八经》
(10) 又如:放良(官府或主人放免奴婢脱籍,使之成平民);放官(免职);放退(免职,退职);放税(免税)
(11) 放纵,恣纵
无使放悖。——《吕氏春秋·审分》
益增其放。——《绝交书》。注:“放荡。”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孟子·梁惠王上》
(12) 又如:放弛(放纵);放玩(纵情游玩);放傲(放纵自傲);放醉(纵情醉酒);放横(恣意蛮横);放浊(放纵邪行);放怀(纵意,放纵情怀)
(13) 做;干 。如:放歹(干坏事,作恶);放短(做手脚);放线(做眼线;当坐探)
(14) 发放
月钱放过了不曾?——《红楼梦》
(15) 又如:放赏(发放赏钱);放高利贷;放官吏债(宋代富家将银钱放与候补京官使用,待京官得到实缺时,可得加倍利息)
(16) 搁置;放下
放,置也。——《广雅》
无放饭。——《礼记·曲礼》
隐居放言。——《论语》。包注:“置也。”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7) 又如:放着(放置,搁置);放桌子(摆餐具);放顿(安放);放仗(放下兵器)
(18) 委任;外放(旧指京官调任外地)
既而胡即放 宁夏知府。——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19) 又如:放缺(委任官职;做官)
(20) 从圈栏或禁闭中释放出来
放牛于桃林之野。——《伪武成》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唐· 柳宗元《三戒》
且放白鹿山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1) 又如:放牛;放羊拾柴(指老人娶妻,有意不加管束,冀能怀孕,从而得到名份上的儿子)
(22) 要求对方采取某种态度 。如:放尊重些;放明白些
(23) 放映,放送 。如:放电影;放幻灯片
(24) 扩展,加大 。如:腰身放肥一点;裤腿再放一寸
(25) 使停留在原来的地方或状态,不加处理 。如:鲜肉不能放太久;这个问题得放几天再说
(26) 搁进去,加进去 。如:先给锅里放点水;汤里放点盐
(27) 为达到某种状态迅速控制速度、态度等 。如:汽车的速度放慢了;做事放谨慎点;放低声音
(28) 开放 。如:花开花放;心花怒放;百花齐放
(29) 舒展 。如:放眉;放体
(30) 通“方”。并船
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荀子·子道》
(31) 又如: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32) 发射;放射;发出
由屋顶放光入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3) 又如:有的放矢;放电;放光
(34) 点燃 如:放爆竹;放焰火
(35) 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学习或工作 如:放寒假;放学
(36) 通“妨”(
)。阻碍不利作土工之事,放农焉。——《管子·度地》
(37) 通“仿”(
)(38) 模拟
宾之礼事,放上而动,咨也。——《国语·周语下》
有放而不致也。——《礼记·礼器》
心难而行易,好友同志,仕不择地。浊操伤行,世何效放?——《论衡·自纪》
(39) 又如:放物(模拟事物);放效(模拟仿效)
(40) 相似
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庄子·天地》
副词
通“方”。正当
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管子·小问》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fong5 [东莞腔] fong5 [陆丰腔] piong5 fong5 [梅县腔] fong5 biong5 [海陆丰腔] fong5 piong5 [客英字典] fong5 piong5 [台湾四县腔] fong5 piong5 [客语拼音字汇] biong4 fong4 [沙头角腔] fong5 bo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昉 | 分网 | 幫 | 陽合 | 上聲 | 養 | 合口三等 | 陽 | 宕 | pyangx/pvank | pĭwaŋ |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手,从句,句亦声。本义:拘留,拘禁)
(2) 同本义
拘,止也。——《说文》
艮为拘随物系之。——《易·说卦》传
拘系之乃从。——《易·随》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狎徐君,拘 齐庆封。——《韩非子·十过》
(3) 又如:拘证(缉拿审问);拘刷(通缉;拘捕);拘究(拘留审察);拘制(拘禁,系缚); 拘责(拘留责罚);拘闭(拘禁,扣押)
(4) 束缚;限制
使人拘而多畏。——《汉书·司马迁传》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荀子·宥坐》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庄子·秋水》
拘,犹限也。——《后汉书·王霸传》注
而不肖者拘焉。——《淮南子·泛论》。注:“犹检也。”
(5) 又如:拘紧(约束、束缚得紧);拘管(管教约束);拘逼(束缚,强迫);拘定(限定);拘卷(拘倦。约束,不自在);拘虚(受限于居所)
(6) 拘守;拘泥于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拘以定月。——宋· 沈括《梦溪笔谈》
(7) 如:拘文牵墨(拘泥于文章教化,或受文章束缚);拘文牵义(拘泥于字义、文义)
(8) 抽搐
筋肉拘苛。——《素问·至真要大论》
拘挛犹拘束也。——《后汉书·曹褒传》注
(9) 又如:拘苛(抽搐;痉挛);拘急(因感受风寒而身体痉挛、抽搐);拘拳(拘挛拳曲。引申为受束缚而不自由);拘缀(痉挛)
(10) 通“钩(
)”。钩取,探取不荣通,不醜穷;不拘一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庄子·天地》
(11) 通“痀”。曲,痉挛;痀偻,曲背
夫指之拘也,莫不求伸也。——《淮南子·泰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gi1 ki1 [东莞腔] ki1 [客英字典] gi1 ki1 [台湾四县腔] gi1 ki1 [梅县腔] gi1 [陆丰腔] gi1 [宝安腔] gi1 ki1 [沙头角腔] gi1 [海陆丰腔] gi1 k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拘 | 舉朱 | 見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kyo/kiu | kĭ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