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章炳麟《读》:“忠愤者因是以攻瑕蹈隙,欲致届幕府而先倡攮夷之议。”
成语用法
攻瑕蹈隙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行动策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工声。本义:进攻,攻打)(2) 同本义(与“守”相对)
攻,击也。——《说文》
攻灵公于 桃园。——《左传·宣公二年》
宽则两军相攻。——《战国策·秦策》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公输盘为 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 宋。——《墨子·公输》
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谋攻》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汉· 贾谊《过秦论》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3) 又如:攻车(古代的一种兵车。用于进攻);攻钞(攻打劫掠);攻围(攻敌时切断敌人要塞与外界的交通,予以四面包围);攻无不取(只要进攻,必能夺取)
(4) 指责
五曰攻,六曰说。——《周礼·太祝》。注:“以辞责之。”
攻者责也。——《论衡·顺鼓》
(5) 又如:攻瑕指失(批评缺点,指出失误);攻瑕索垢(批评不足,寻找缺点);攻摘(批评指摘)
(6) 引申为以药物治疗疾病
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周礼·天官·疡医》
(7) 又如:攻疗(治疗);攻治(医治);攻熨(原指以药物炒热敷患处,散寒止痛。引申为改正);攻泻(饮服烈性药物使之宣泻)
(8) 致力研究,专心从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唐· 韩愈《师说》
(9) 又如:攻苦食淡(致力于勤苦之事,食用无味之物。引申为艰苦自励,一心求学);攻苦(从事于劳苦之事。多指苦心求学);攻习(攻读;奋力学习)
(10) 治理,加工
攻,治也。——《广雅·释诂三》
庶民攻之。——《国语·楚语上》
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吕氏春秋·上农》
贤第新成,攻坚。——《汉书·董贤传》
(11) 又如:攻玉(琢磨玉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形容词
(1) 通“功”。器物精好坚利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诗·小雅·车攻》
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荀子·议兵》
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淮南子·原道》
(2) 又如:攻牢(坚固);攻致(坚固紧密);攻完(坚固完好)
名词
通“功”。功绩
易攻伐以治我国,攻必倍。——《墨子·非攻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ung1 [梅县腔] gung1 [海陆丰腔] gung1 [东莞腔] gung1 [陆丰腔] gung1 [客英字典] gung1 [宝安腔] gung1 [客语拼音字汇] gu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公 | 古紅 | 見 | 東一 | 平聲 | 東 | 開口一等 | 通 | 東 | kuŋ | ku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玉,叚(
)声。本义:玉上的斑点)(2) 同本义
瑕,玉小赤也。——《说文》
赤瑕驳榮。——司马相如《子虚赋》。注:“赤玉也。”
江珠瑕英。——左思《蜀都赋》
深瑕而泽。——《考工记·弓人》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瑕不掩瑜。——《礼记·聘义》
(3) 又如:瑕适(玉上的斑痕。比喻缺失)
(4) 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
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左传·闵公元年》
善言无瑕讁。——《老子》
德音不瑕。——《诗·豳风·狼跋》
弃瑕录用。——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5) 又如:瑕瑜(比喻人的短处和长处)
(6) 裂缝;罅隙
凡相胶…深瑕而泽,紾而博廉。——《周礼》
(7) 又如:瑕缝(裂缝;裂隙)
(8) 引申为空虚、空子
攻坚则韧,乘瑕则神。——《管子》
(9) 又如:瑕隙(可乘的间隙,嫌隙)?
(10) 带红色的玉
于近则有瑕英菌芝,玉石江珠。——扬雄《蜀都赋》
动词
(1) 指出缺点、毛病。引申为怪罪
惟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左传》
(2) 又如:瑕訾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ha2 [客英字典] ha2 [海陆丰腔] ha2 [东莞腔] ha2 [宝安腔] ha2 [梅县腔] ha2 [陆丰腔] ha3 [客语拼音字汇] ha2
◎ 潮州话:hia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遐 | 胡加 | 匣 | 麻二開 | 平聲 | 麻 | 開口二等 | 假 | 麻 | ɣa | ghra/hea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足,舀(
)声。本义:踩,踏)(2) 同本义(往往有冒险的意味)
蹈,践也。——《说文》
蹈,履也。——《广雅》
足之蹈之。——《孟子》
蹈腾昆仑。——《淮南子·原道》。注:“蹑也。”
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庄子·达生》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资治通鉴》
蹈死不顾。——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蹈火(踩火);蹈藉(践踏);蹈跃(践踏奔跳);蹈冰(踏冰)
(4) 顿足踏地
发扬蹈历之己蚤。——《史记·乐书》。正义:“顿足蹋地也。”
(5) 又如:手舞足蹈;蹈舞(手舞足蹈,表示欢乐);蹈咏(舞蹈和吟唱)
(6) 遵循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苏轼《伊尹论》
(7) 又如:蹈矩(投身;依托);蹈节(克守节操);蹈节死义(遵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8) 实行
一理长成,遽躬蹈之。——清· 袁枚《祭妹文》
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清· 刘开《问说》
(9) 又如:蹈险(经历危险);蹈义(履行正义);蹈道(履行正道)
(10) 朝某方向走;行
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荀子·儒效》
(11) 又如:蹈难(身赴危难);蹈敌(赴敌)
(12) 乘;利用 。如:蹈瑕(利用过失);蹈隙(利用空隙)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au6 to6 tau1 [梅县腔] tau1 tau5 [客英字典] tau1 tau5 [客语拼音字汇] tau1 to1 [台湾四县腔] tau5 to5 tau1 [宝安腔] tau1 [陆丰腔] tap8
◎ 潮州话:dau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導 | 徒到 | 定 | 豪 | 去聲 | 号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dauh/daw | dʰɑ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阜(
)亦声。阜,土山,与土有关。本义:墙上开裂的裂缝)(2) 同本义。也泛指孔穴、空隙
隙,壁际孔也。——《说文》
隙,裂也。——《广雅》
墙之隙坏,谁之咎也。——《左传》
若驷之过隙。——《礼记·三年问》
二间夹钟出四隙之细也。——《国语·周语下》
柳每以暇日隙壁窥 韩( 韩翃)所居,即萧然葭艾,闻客至,必名人。—— 唐· 孟棨《本事诗》
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商君书·修权》
(3) 又如:裂隙;罅隙;隙穴(空隙与洞穴);隙地(空地);隙积(带有空隙垛体的体积)
(4) 空子
辅隙则国必弱。——《孙子·谋攻》
狡冠窥窬,伺国瑕隙。——《汉书·刘琨劝进表》
连抵其隙。——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5) 又如:无隙可乘;乘隙突围;乘隙;无隙可寻
(6) 要道;孔道
及秦文、 德、 缪居 雍,隙 陇、 蜀之货物而多贾。——《史记》
(7) 空闲的地方或时间
宋、 郑之间有隙地焉。——《左传·哀公十二年》
蒐于农隙。——《国语·周语上》
三农之隙。——张衡《东京赋》
秋冬之隙。——宋· 苏轼《教战守》
隙地未尽辟。——清· 洪亮吉《治平篇》
(8) 又如:隙日(空闲时日);农隙;空隙
(9) 感情的裂痕
太常卿滕胤,素与 诸葛恪有隙。——《三国演义》
与操有隙。——《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10) 又如:隙恼(隔阂,不和睦)
(11) 缺点,过失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
(12) 怨恨
两个在翠云山前,不论亲情,却只讲仇隙。——《西游记》
(13) 又如:仇隙(怨恨);隙难(怨仇);隙憾(仇隙;仇恨)
动词
(1) 弯曲 。如:隙曲(弯曲)
(2) 分裂
黄色的脸色转化成了苍白色。嘴是隙着的。——郭沫若《北伐途次》
(3) 又如:隙末(指交谊终至于破裂)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it7 [陆丰腔] hit7 [客英字典] hit7 [客语拼音字汇] hid6 [梅县腔] hit7 [宝安腔] hit7 [台湾四县腔] hit7
◎ 潮州话:kia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隙 | 綺戟 | 溪 | 陌三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三等 | 梗 | 庚 | kʰĭɐk | khiek/qya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