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夷志士

rǎng yí zhì shì [rang yi zhi shi]

词语释义

抗拒异族入侵。

汉字详情

rǎng [rang]
部首: 330
笔画: 20
五笔: RYKE
五行:
仓颉: QYRV
四角: 500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襄( 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2) 同本义

攘,推也。——《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上》

小子何敢攘焉。——《史记·太史公自序》

随流而攘。——《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

盛揖攘之容。——《汉书·礼乐志》

合于尧之克攘。——《汉书·艺文志》

(3) 排斥,努力消去

攘,除也。——《广韵》

攘夷狄。——《公羊传·僖公四年》

反离谤而见攘。——《楚辞·七谏·沈江》

攘白翟之地。——《国语·齐语》

攘弃仁义。——《庄子·胠箧》

(4) 又如:攘斥(排斥;驱除);攘抑(排除抑止);攘患(排除祸患);攘贪(排除贪欲);攘讨(驱除讨伐);攘却(驱除);攘夷(攘狄。抗拒异族入侵);攘狱(拒捕)

(5) 止

既从竖而横构,亦风除而雨攘。——南朝梁· 沈约《郊居赋》

(6) 侵略

诸侯暴乱,擅相攘伐。——《庄子·渔父》

南夷相攘。——《汉书·严助传》。注:“谓相侵夺也。”

(7) 又如:攘伐(侵夺交战);攘肌及骨(比喻侵及腹地);攘争(争夺);攘服(征服);攘杀(掠夺毁坏);攘掊(掠夺搜括);攘略(侵夺);攘剽(掠夺)

(8) 偷,盗窃

请损之,丹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孟子·滕文公下》

(9) 又如:攘盗(攘窃,盗窃,抢夺);攘鸡(偷鸡);攘取(窃取;夺取)

(10) 破坏安宁;骚动

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庄子·外物》

(11) 又如:攘扰(扰乱);攘攘熙熙(喧嚷纷杂貌);攘攘劳劳(忙乱辛劳);攘乱(扰乱)

(12) 捋起

冯妇攘臂下车。——《孟子·尽心下》

攘袖见素手。——魏· 曹植《美女篇》

(13) 又如:攘襟(攘衽。揭起衣襟);攘袖(卷起衣袖);攘袪(攘袂。捋上衣袖);攘肱(攘臂);攘卷(捋袖举拳);攘手(攘臂)

(14) 夺

自幼时每争攘饮食。——《金史》

(15) 容忍

忍尤而攘垢。——《楚辞·离骚》

(16) 又如:攘诟(容忍耻辱)

英文翻译

seize, take by force; repel

方言集汇

◎ 粤语:joeng4 joeng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ong2 rong5 [梅县腔] jong2 [宝安腔] ngiong5 ngion2 [客英字典] jong2 jong5 [台湾四县腔] jong2 jong5 [东莞腔] ngiong3 [客语拼音字汇] ngiong3 ngiong4
◎ 潮州话:riang2(jíang) riang5(jîa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汝陽陽開平聲開口三等njang/rangnʑĭaŋ
[yi]
部首: 308
笔画: 6
五笔: GXWI
五行:
仓颉: KN
四角: 508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2) 同本义 。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说文》

夷有九种。——《後后汉书东夷传》

宅喁夷。——《书饶典》。马注:“萊夷也。”

四夷八蠻。——《周礼职方式》

(3) 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蠻(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稱)

(4) 旧时往往用以稱外囶或外囯人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夷船由泥城。——《广东军务记》

与夷决战。

馀夷脱逃。

(5) 又如:夷场(即“洋场”。旧时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馆(清代称外囯人在中囯的馆舍)

(6) 倚輩;同輩

在醜夷不争。——《礼记曲礼上》。郑玄注:“夷,猶倚也。”

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候世家》

(7) 又如:夷等(同列,同辈)

(8) 古囯名 。在今山东省即墨市西

(9) 姓

形容词

(1) 平坦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老子》

驰骋夷道。——《淮南子原道》

船背稍夷。——明魏学洢《核舟記》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記》

(2) 又如:夷延(地势平坦而广阔);夷阻(平坦和险阻)

(3) 太平 。如:夷一(太平統一);夷世(太平之世)

(4) 平和;平易

与之辩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夷坦(平和坦蕩);夷伍(平易而放达);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闲靜);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闲雅);夷道(平易之道);夷远(平和而高远);夷为(平和通达);夷粹(平和纯正);夷澹(平易恬靜);夷简(平易質人)

(6) 平正 。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頗);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

(7) 经常,常道

王极之传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順。——《史記》

(8) 傲慢

由礼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荀子》

(9) 安闲 。如:夷由(从容自得);夷白(安于清贫,洁身自好);夷坦(安祥自若的样子)

(10) 通“怡”。喜悅

云胡不夷?——《诗歌郑风风雨》

我心则夷。——《诗.召南.草蟲》

羡馀术兮可夷。——《楚辞.九怀》

动词

(1) 使平,拉平;铲平

将塞井夷竈而为行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往而夷夫。——《吕氏春秋.似顺》

芟夷大乱。——《资治通鉴》如:夷为平地;夷岳;夷拔(鏟平攻破)平定

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桑柔》

实靖夷我邦。——《诗.大雅.召》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资治通鉴》

(2) 又如:夷难(平定祸乱)

(3) 伤,受伤

夷于左股。——《易.明夷》

芟夷我农功。——《左传.成公十三年》

(4) 又如:夷伤(创伤;死伤)

(5) 攻破 。如:夷拔(攻破);夷破(攻破)

(6) 铲除;消灭;诛灭

是以人夷其宗庙。——《囯语.周语下》

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苏建传》

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三囯演义》

(7) 又如:夷三族(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同坐)

(8) 毁灭 。如:夷毁(毁灭)

(9) 犹豫,迟疑 。如:夷由(犹豫;迟疑不前);夷与(迟疑不前)

(10) 锄草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周礼.秋官》

英文翻译

ancient barbarian tribes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 客家话:[东莞腔] ji2 [梅县腔] j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海陆丰腔] ri2 [客英字典] ji2 [陆丰腔] gni3 [台湾四县腔] ji2
◎ 潮州话: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以脂脂A開平聲開口三等脂Azĭɛnjii/ji
zhì [zhi]
部首: 440
笔画: 7
五笔: F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GP
四角: 4033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 同本义

志,意也。——《说文》

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

夫志,气之帅也。——《孟子》

在心为志。——《毛诗序》

思虑为志。——《春秋·说题辞》

志者,臧也。——《荀子·解蔽》

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阴府》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传》

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唐· 韩愈《县斋有怀》

(3) 又如:志志诚诚(真心实意);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干(意志坚强);志意(意志);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志向与才分);志虑(志向思虑);志抱(志向和抱负);志尚(志向;理想);志况(志趣);志好(志趣好尚);志略(志气谋略);志局(志气器量);志介(志气和节操);志高气扬(志气高昂而自得)

(4) 记事的文章 。如:风土志;志乘(志书)

(5) 心情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6) 又如:志情(心情);志意(志愿;思想;精神);志识(思想意识;见解);志度(气度);志思(情志,怀抱)

(7) 神志

罔兮不乐,怅然失志。——《神女赋》

(8) 通“帜”。旗帜

卫宫设兵张旗志。——《史记·叔孙通传》

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史记·张丞相传》。索隐:“志,旗帜也。”

不用麾志,举矛为行伍。——《华阳国志》

(9) 皮肤上生的班痕。后作“痣”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梁书》

动词

(1) 有志;立志;专心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2) 又如:志于学(专心求学);志道(有志于道);志古(笃信古道)

(3) 记着

疆志而用命。——《国语·晋语七》

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褚亮传》

博闻彊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多。闻,学识。彊,同“强”。志,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永志不忘

(5) 向慕

老生惜岁月,烈士志功名。——陆游《感秋》

(6) 记载,记录

《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释文:“志,记也。”

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周礼·春官·保章氏》

就是张华的《博物志》,也不过志其一二。——《醒世恒言》

(7) 又如:志书(记事的书);志乘(记载历史的书);杂志

(8) 叙述

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荀子·尧问》

动词

(1) (形声。言形志声。本义:记忆)

(2) 同本义

誌,记誌也。——《说文新附》

誌,记也。——《字诂》

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

(3) 又如:志而不忘(牢记心中,永远不会忘怀)

(4) 记录

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列子》

(5) 又如:志异(记载奇异之事);志怪(记载怪异之事);志记(史书中的志和记)

(6) 做记号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陶潜《桃花源记》

(7) 又

寻向所志。

名词

(1) 标记;记号

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

(2) 又如:志桩(刻有尺度的木桩)

(3) 记事的文章或书籍 。如:墓志;地方志;志表(墓表);志铭(墓志名)

英文翻译

purpose, will, determination; annals

方言集汇

◎ 粤语:zi3
◎ 客家话:[梅县腔] tje5 [宝安腔] zi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东莞腔] zi5 [客英字典] zhi5 [陆丰腔] zhi5 [沙头角腔] zi5 [台湾四县腔] zih5 [海陆丰腔] zhi5
◎ 潮州话:z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職吏去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h/tjioh
shì [shi]
部首: 329
笔画: 3
五笔: FGH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M
四角: 401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2) 同本义

士,事也。——《说文》

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白虎通·爵》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后汉书·仲长统传》

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周书》

是以为大夫卿士。——《书·牧誓》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曲礼》

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 雨花台者,趾相错也。——《马伶传》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唐· 韩愈《原毁》

(3) 又如:士子(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士大夫官僚阶层);士夫(青年男子);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另眼相看,极言进步之速)

(4) 将领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士臣(将士)

(6) 兵士;武士

下军之士多从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在车曰士,步曰卒。——《吕氏春秋·简选》注

驱中国士众这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资治通鉴》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上》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国殇》

革车百乘,甲士千人。——《左传·成元年·三月作丘甲·注》

(7) 又如:士兵;士众(众士兵);上士;中士;下士

(8)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其附于刑者,归于士。——《周礼·大司徒》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9)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0) 又如:士夫(士大夫);士田(古代卿、大夫、士及其子弟所领有的田地);士民(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士行(士大夫的操行);士论(士大夫的舆论、评论)

(11)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

(12) 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

荆州与国相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资治通鉴》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13) 又如:士庶(贵族和平民)

(14) 古代四民之一。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或称“士民”以区别于“庶民”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15) 知识分子的通称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资治通鉴》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6) 又如:士子(对读书人的通称);士林(学术界;知识界);士品(读书人的品行);士风日漓(读书的风气一天天淡薄了);士流、名士;士农工商

(17) 古代诸侯士大夫对天子的自称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

(18) 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遏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9) 又如∶志士、勇士、谋士、医士

(20) 卫兵,尤指将帅身旁的卫兵,特指中国象棋中的一个只能在将帅近旁活动的棋子 。如:将、士、相

动词

作官。通“仕”

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周礼·地官·载师》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荀子·大略》

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士。——《风俗通义·穷通》

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英文翻译

scholar, gentleman; soldier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i6 [梅县腔] se5 [东莞腔] su3 [客英字典] sii5 [宝安腔] su3 [沙头角腔] su5 [台湾四县腔] sii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陆丰腔] si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鉏里上聲開口三等dʒʰĭəzrix/dri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