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口呼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音韵学上四呼之一。
引证解释
⒈ 音韵学上四呼之一。
撮口呼的国语词典
音韵学上的四呼之一。指有介音ㄩ或主要元音为ㄩ之韵母。
撮口呼的网络释义
撮口呼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cuō
动词
(1) (形声。从手,最声。本义:用手指抓取粒状物)
(2) 用三指取物;抓取
撮,四圭也,一曰两指撮也。——《说文》
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汉书·律历志上》
鸱鸺夜撮蚤。——《庄子·秋水》
(3) 又如:撮一点儿盐;撮药(抓药);撮土(抓一把土);撮拾(撮取);撮台子(拾掇桌子)
(4) 把聚拢的东西用簸箕等物铲起 。如:撮走一簸箕土
(5) 拉拢 。如:撮补(从中帮助)
(6) 玩弄 。如:撮戏(玩把戏);撮哄(起哄);撮空(戏弄虚假)
(7) 簇拥 。如:撮拥(簇拥)
(8) 摘要,摘取 。如:撮文(摘取文句;咬文嚼字);撮录(采录;摘录);撮略(摘取,摘引);撮述(摘要叙述);撮取(摘取)
(9) 聚合;聚拢
撮冀州之众。——《后汉书·袁绍传》
我这里正项钱粮,兀自起解不足,东那西撮。——《水浒传》
(10) 提,拎
量词
(1) 容量单位,等于一升的千分之一——用于可用手或工具撮取的粉粒状物
量之所起起于粟。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十撮为一抄,十抄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孙子算经·上》
(2) 食指与姆指间能撮起的量 。如:一撮儿;一撮食盐;撮土焚香(撮土为香。撮土代替香炉,焚香敬神佛);撮土(一撮泥土)
zuǒ
量词
(1) 用于成丛的毛发或野草等 。如:一撮儿毛;剃去一卷,留下一撮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cod5 zeb5 zod5 [海陆丰腔] cot7 zep7 [客英字典] cot7 [台湾四县腔] cot7 zep7 [梅县腔] zep7 cot7 [陆丰腔] cot7 [东莞腔] zut7 [宝安腔] cot7 | zot7 zep7
◎ 潮州话:cuag4(tshuak)[潮州]cuêg4 ,coh4(tshoh)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繓 | 子括 | 精 | 末 | 入聲 | 曷 | 合口一等 | 桓 | 山 | cuat/zuat | tsuɑt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口,人所以言食也。——《说文》
且夫口三五之门也。——《国语·晋语》
口之为言达也。——《春秋·元命苞》
口者心之门户。——《鬼谷子·捭阖》
勺饮不入口七日。——《左传·定公四年》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3) 又如:口腹(指饮食);口分(口福);口滑(指吃东西失去控制;说话不谨慎);口辅(面颊。辅:颊);口眼弗闭(放心不下;死不瞑目);口里摆菜碟儿(比喻嘴上说得很好,但无实惠)
(4) 出入通过的地方
山有小口。——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由接官亭至城门口。——《广东军务记》
俱会大通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彭蠡之口有 石钟山焉。—— 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又如:井口;矿井口;火山口
(6) 人口,人口数量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清· 洪亮吉《治平篇》
(7) 又
视高曾祖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
(8) 又
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9) 又如:口赋(古时按人口征收的赋税);口合不敷(口粮不够,难以度日);口井(计口分田,实行井田制)
(10) 言语 。如:口声(议论;舆论;口实;话柄);口重(言语太重,使人难以接受)
(11) 口才
王有女陵,慧有口。——《汉书·淮南王刘安传》
(12) 又如:口沸(说话滔滔不绝,如水之沸腾);口困(说破了嘴);口稳(说话谨慎);口拙(不善言语);口卞(口才;能言善辩)口坠天花(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
(13) 指牲口的年龄 。如:口小(牲口年龄小);口硬(指牲口年龄较小,较壮的)
(14) 关口。指长城的关口 。如:口外(长城以北的地区。亦指关外);口内(泛指长城以内的地区)
(15) ∶性质相同或相近单位的管理系统 。如:归口;农林口;丝毛织品的生产单位应归轻纺口儿管理
(16) 通商码头,港口 。如:五口通商;口澳(港口)
(17) 刃,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
刀口不捲。——《水浒传》
(18) 边、沿、圈,物的外缘或边界、常成弯形或圆形 。如:碗口;杯口
形容词
口头的。嘴说的,说话的,非书写的 。如:口词(案件中原告或被告的口供);口谈(口头禅;冠冕堂皇的话);口论(口头论说);口对(口头回答)
量词
(1) 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发炮数口。——《广东军务记》
(2) 又如:三口之家;一口井;二口猪;一口钢刀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ieu3 heu3 [宝安腔] kiu3 hiu3 [客语拼音字汇] heu3 keu3 [东莞腔] keu3 [梅县腔] heu5 keu3 [陆丰腔] keu3 [客英字典] keu3 heu3 [台湾四县腔] kieu3 heu3 [海陆丰腔] kieu3 heu3
◎ 潮州话:ka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口 | 苦后 | 溪 | 侯 | 上聲 | 有 | 開口一等 | 流 | 侯 | kʰəu | khux/qov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乎声。本义:吐气,与“吸”相对)
(2) 同本义 。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与“吸”相对
呼,外息也。——《说文》(外息,指呼气)
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书·大传》
候呼引针。——《素问·离合真邪论》
(3) 又如:呼哈(呼吸吞吐);呼噏(吐云纳气);呼息(呼吸,喘气);呼翕(呼气和吸气)
(4) 大声叫喊
呼,唤也。——《广韵》
式号式呼。——《诗·大雅·荡》
城上不呼。——《礼记·曲礼上》
媵侍于户外,呼则闻。——《仪礼·士昏礼》
呼河伯妇来。——《史记·滑稽列传》
一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夫起大呼。
妇亦大呼。
千百人大呼。
(5) 又如:呼噪(嘈杂地叫喊;喧嚷);呼天(向天呼喊以求助);呼天吁地(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6) 召唤
呼张良与俱去。——《史记·项羽本纪》
前者呼。——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奋呼攻打。——《广东军务记》
忠烈大呼。——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7) 又如:呼之即来;一呼百诺
(8) 称呼
呼宋将军。—— 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呼名。——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9) 又如:自呼其名;呼唱(大声唱名);呼称(称呼);呼谓(称呼,称谓)
(10) 姓
象词
常用来形容迅疾、风声等 。如:呼呼(形容鼾声、风声、着火声);呼呼的(像风一样快);呼啦啦(多形容风声、流水声、鸟振翅声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fu1 [客语拼音字汇] fu1 [客英字典] fu1 [台湾四县腔] fu1 [海陆丰腔] fu1 [东莞腔] fu1 [沙头角腔] fu1 [宝安腔] fu1 [陆丰腔] fu1
◎ 潮州话:hu1 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呼 | 荒烏 | 曉 | 模 | 平聲 | 虞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ho/xu | x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