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弃
词语释义
撇弃
(1) 丢弃
(2) 抛弃
词语解释
抛弃;丢开。
《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那 秋先 从幼酷好栽花种果,把田业都撇弃了,专於其事。” 巴金 《关于<家>》:“撇弃老爷而选取‘下人’,在一个丫头,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巴金 《秋》八:“他又一次撇弃了那个孤寂地向他求助的她,做了一个背信的。”
引证解释
⒈ 抛弃;丢开。
引《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那秋先从幼酷好栽花种果,把田业都撇弃了,专於其事。”
巴金《关于<家>》:“撇弃老爷而选取‘下人’,在一个丫头,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巴金《秋》八:“他又一次撇弃了那个孤寂地向他求助的她,做了一个背信的。”
撇弃的国语词典
丢开、抛弃。
如:「撇弃糟粕,留取精华。」
撇弃的网络释义
撇弃
撇弃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piē
动词
(1) (形声。从手,敝声。本义:抛弃,弃置不顾)
(2) 同本义
我弟兄两个,便去镇上撇呵卖药,教使枪棒。——《水浒传》
(3) 又如:撇骨池(寺院中专供抛撒骨灰的池塘);撇脱些(方言。行动干净利索,不留痕迹);撇闪(丢开);撇赖(丢开);撇吊(丢开);撇却(抛弃;丢开);撇闪(抛弃)
(4) 从液面上轻轻地舀,以去掉泡沫或浮渣 。如:撇油;撇沫儿
(5) 同“瞥”。眼光掠过;匆匆一看
怪檀郎转眼偷相撇。——明· 汤显祖《紫钗记》
(6) 碰触;击
时有一书生,又能低头以所葛巾角撇棋也。——《世说新语·巧艺》刘注引《博物志》
(7) 又如:撇波(击波破浪)
(8) 拂拭,掠过
历倒景而绝飞梁兮,浮蠛蠓而撇天。——《文选·扬雄·甘泉赋》
(9) 另见
piě
动词
(1) 平着扔出去 。如:撇手榴弹
(2) 装;摆出 。如:撇虚(装假);撇假(装假);撇欠(撇嵌。弄虚作假,虚情假意);撇京腔;撇呵(表演;卖艺);撇清(装清白);撇末(装扮角色,演戏)
(3) 用嘴表示鄙夷、不以为然或激动的一种表情 。如:撇酥儿(方言。咧嘴笑)
名词
汉字的笔画,向左斜下(形状是“丿”) 。如:八字还没有一撇呢
量词
(1) 用于像撇儿的东西。如:他有两撇儿漆黑的眉毛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piet7 bak7 [梅县腔] piet7 [海陆丰腔] piet7 bak7 [客英字典] piet7 [宝安腔] pet7 [东莞腔] pet7 [客语拼音字汇] piad5
◎ 潮州话:puah4 piag4[潮州]piêg4 (phuah phiak)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2) 同本义
弃,捐也。——《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
天之弃商也久矣。——《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抛子弃草间。——王粲《七哀》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
敌弃炮仓皇遁。——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子孙弃者。——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弃其妇。——清· 周容《芋老人传》
弃甲投戈。——《广东军务记》
弃厌(嫌弃;厌恶);弃亲(抛弃亲族);弃礼(抛弃礼制);弃秽(抛弃秽浊);弃失(丢失);弃地(丢弃田地);弃灰(把灰烬弃在路上);弃物(被丢失之物);弃国(丢失封国或都城);弃才(被遗弃的人才)
(3) 废,废除
水官弃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注:“废也。”
弃言(已经废弃之言);弃法(废弃法度);弃井(废井)
(4) 忘记
弃,忘也。——《尔雅》
其庸可弃乎。——《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忘。”
弃忽(遗忘,忽略)
(5) 违背;背叛 。如:弃命(违命;抛弃命令);弃天(违背天意);弃言(背弃诺言);弃信(违背信义);弃约(违约,不守前约)
(6) 离开
子弃寡人。——《战国策·秦策》。注:“去也。”
弃予(离开我);弃代(去世)
(7) 旷,耗费 。如:弃力(费力);弃日(耗费时日,虚度光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i5 ki5 [东莞腔] hi5 [客英字典] hi5
◎ 潮州话:k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棄 | 詰利 | 溪 | 脂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脂A | kʰi | khjiih/qi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