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打嘴巴。
《三国志·魏志·何晏传》“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 裴松之 注引《魏末传》:“﹝ 何晏 ﹞有一男,年五六岁, 宣王 遣人録之。 晏 母归藏其子王宫中,向使者搏颊,乞白活之。” 宋 吴聿 《观林诗话》:“如 半山 《观棊》诗云:‘旁观各技痒,窃议儿女囁。讳输寧断头,悔悟乃搏颊。’亦曲写人情之妙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年》:“至如 萨里干 ,资性贪愚,同恶相济,昨在 同州 ,已为 李世辅 擒缚,搏颊求哀,仅脱微命。”
引证解释
⒈ 打嘴巴。 《三国志·魏志·何晏传》“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 裴松之注引《魏末传》:“﹝何晏﹞有一男,年五六岁, 宣王遣人録之。
引晏母归藏其子王宫中,向使者搏颊,乞白活之。”
宋吴聿《观林诗话》:“如半山《观棊》诗云:‘旁观各技痒,窃议儿女囁。讳输寧断头,悔悟乃搏颊。’亦曲写人情之妙也。”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年》:“至如萨里干,资性贪愚,同恶相济,昨在同州,已为李世辅擒缚,搏颊求哀,仅脱微命。”
搏颊的网络释义
搏颊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尃(
)声。本义:搏斗,对打)(2) 同本义
搏,索持也。——《说文》
搏,击也。——《广雅》
屏左右而相搏。——《谷梁传·僖公元年》
晋侯梦与 楚子博。——《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鸷虫攫博。——《礼记·儒行》。疏:“以脚取之为攫,以翼击之为搏。”
搏扶摇羊角而上者。——《庄子·逍遥游》
搏战获王。——《史记·卫将军骠骑传》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3) 捕捉
搏谍贼。——《周礼·夏宫·环人》
(4) 又如:搏执(拘捕);搏获(捕获);搏撠(揪住);搏狩(狩猎)
(5) 执持;拾取,击取
摭紫贝,搏耆龟。——张衡《西京赋》
螳螂执翳而搏之。——《庄子·山水》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扑上去抓。)——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6) 又如:搏杖(扶杖,抱杖);搏弊(人虽疲困,但也自持完成礼仪)
(7) 通“拍”。轻击;击
搏埴之工二。——《周礼·总叙》
弹琴博髀。——李斯《谏逐客书》
因搏心大哭。——《汉书·王莽传下》
水石相搏。——宋· 苏轼《石钟山记》
(8) 又如:搏鸷(猛烈拍击);搏膺(捶胸,表示愤怒);搏影(拍击影子。影随物动,故不能拍到。比喻不能成功或不易捉摸)
(9) 夺取
铄金百镒,盗跖不搏。——《史记·李斯列传》
(10) 又如:搏斗;搏击
(11) 跳动 。如:搏跃(跳跃;跳动);搏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ok7 [海陆丰腔] bok7 [客英字典] bok7 [陆丰腔] bok7 [客语拼音字汇] bog5 [台湾四县腔] bok7 [宝安腔] bo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付 | 方遇 | 幫 | 虞 | 去聲 | 遇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pyoh/piuh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页(
),表示与头有关,夹声。本义:面颊,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部分)(2) 同本义
颊,面旁也。——《说文》
咸其辅颊舌。——《易·咸》。虞注:“耳目之间称辅颊。”
未能开笑颊,先欲换愁魂。——戎昱《闺情》
(3) 又如:颊辅(面颊);颊适(容貌调适,没有迎拒的表情);颊车(下牙床骨;牙慧,蹈袭陈言);颊颧(颊权。颧骨)
(4) 侧,旁边
湖桥北颊花坞,水阁西头竹村。——宋· 文同《湖桥》
(5) 堂内正室旁边的房间
中和堂上东南颊,独有人间万里风。—— 宋· 苏轼《中和堂东南颊下瞰海门洞》
(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