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笔

yuán bǐ [ yuan bi]
繁体 援筆
注音 ㄩㄢˊ ㄅ一ˇ

词语释义

援笔 yuánbǐ

(1) 执笔

援笔立就
take up a pen

词语解释

  1. 执笔。

    《韩诗外传》卷二:“ 叔敖 治 楚 三年,而 楚国 霸。 楚 史援笔而书之于策。”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之七:“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宋 惠洪 《法云同王敦素看东坡枯木》诗:“为君援笔赋新诗,诗成一笑尘寰小。”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击砚图》:“时 沉石田 在座,乃援笔于便面作《击砚图》。” 张篁溪 《<章太炎先生在狱佚闻录>序》:“辛亥九月归国,余与晤谈往事,援笔记之,用备他年修革命史时之参考。”

引证解释

⒈ 执笔。 《韩诗外传》卷二:“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

楚史援笔而书之于策。”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之七:“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宋惠洪《法云同王敦素看东坡枯木》诗:“为君援笔赋新诗,诗成一笑尘寰小。”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击砚图》:“时沉石田在座,乃援笔于便面作《击砚图》。”
张篁溪《<章太炎先生在狱佚闻录>序》:“辛亥九月归国,余与晤谈往事,援笔记之,用备他年修革命史时之参考。”

援笔的国语词典

执笔写字。

援笔的网络释义

援笔

  • 援笔是一个汉语词汇,
  • 拼音:yuán bǐ
  • 是指执笔的意思。
  • 援笔造句

    由于父母都是作家,耳需目染之下,他也极具文才,能援笔成章,文不加点。
    宿醉未醒的李白,欣然接受了任务,援笔立成三首《清平调》,赞美杨贵妃的美丽,说“云想衣裳花想容”。
    遵彦即命德林制《让尚书令表》,援笔立成,不加治点。
    由此,许多宦官能够粗通文墨,有的甚至能够通古晓今,拟旨援笔立就。
    心懍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尹民喜甚,退而为文,援笔立成,甚可观。
    对我而言,看到一个小镇竟至获致了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不失为中华文化复兴的局部晴雨表,理应支持,故援笔为序。
    素臣触起思乡之念,援笔立成一绝道管弦风里美人香,玉手殷勤奉夜光;醉卧氍毹扶不起,又挥双泪到家乡。
    心潮澎湃之余,他援笔疾书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天后闻而试之,援笔立成,皆如宿构。
    有诸内而行诸外,乃援笔著作,述拳真实深刻,鞭辟入里;写人风骨凛然,如在眼前。
    求赞于慈观,慈观援笔立就云“无上雄文贝叶鲜,几生三藏往西天,行行字字为珍宝,句句言言是福田。
    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
    部分既毕,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辞义感激,事皆称旨。
    《资治通鉴》说他“作文章,援笔立就。
    顒琰六岁就傅,十三岁即通五经,文章“援笔立就,动成典则”。
    丁谓、王曾奉旨入值殿庐,相对跪坐于两丈开外的榻侧几前,各自援笔濡墨,文不加点的唰唰记录着。
    山小姐出题考她,她援笔立就,竟将一个眼空四海的山小姐压服定了。
    昭本善文,援笔立就奏章,伏阙上陈。
    对我而言,看到一个小镇竟然获得了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不失为中华文化复兴的局部征兆,理应支持,故援笔为序。

    汉字详情

    yuán [yuan]
    部首: 330
    笔画: 12
    五笔: REFC
    五行: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QBME
    四角: 520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爰( yuán)声。本义:拉,引)

    (2) 同本义

    援,引也。——《说文》

    无然畔援。——《诗·大雅·皇矣》

    不援其所不及。——《礼记·缁衣》

    不援上。——《礼记·中庸》

    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手援非正。——《豆棚闲话》

    右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左传》

    (3) 又如:援及(动起);援推(引之使来,推之使去)

    (4) 攀援

    猱蝯善援。——《尔雅》

    桃李之垂行者,莫之援也。——《吕氏春秋·下贤》

    夫为四邻之援。——《国语·鲁语上》

    猿猱欲渡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石崖侧削则援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5) 又如:援系(犹攀附。旧谓求婚之谦词)

    (6) 擢拔,引进推荐

    某官异材秀出,博学名家,…今乃援而进之,论者惜其晚矣。——苏轼《答曾舍人启》

    (7) 又如:援进(提拔任用);援拾(提携收录)

    (8) 引用

    援赦减等。——清· 方苞《狱中杂记》

    (9) 又如:援纳(援例纳银捐官);援例(清朝规定捐一定数额的银子,可得到官职或监生资格);援例监(按照常规捐钱取得国子监监生的资格);有例可援;援验(引证)

    (10) 拯救,相救

    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孟子》

    (11) 又如:抗美援朝;援手(伸手拉人一把以解救其困厄);援拯(援救,帮助);援应(声援接应)

    (12) 执持,持 。如:援旌(执旗);援桴三鼓(指擂鼓助威);援旌擐甲(执旗穿甲);援持(执持)

    名词

    (1) 助,救助

    为卿后援。——《资治通鉴》

    盖失强援。——宋· 苏洵《六国论》

    (2) 篱笆

    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援,遂之生植。——柳宗元《孤松》

    英文翻译

    aid, assist; lead; cite

    方言集汇

    ◎ 粤语:jyun4 jyun6 wun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yan1 [台湾四县腔] jen2 jen1 [梅县腔] jan1 [海陆丰腔] ren2 ren1 [客英字典] jen1 [宝安腔] jen1 [东莞腔] je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雨元元合平聲合口三等yan/hvanĭwɐn
    [bi]
    部首: 624
    笔画: 10
    五笔: TTF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HHQU
    四角: 88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