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戴

chā dài [ cha dai]
注音 ㄔㄚ ㄉㄞˋ

词语释义

插戴 chādài

(1) 头面首饰

袖着插戴骑着大白马
jewelry presented by a man to his fiance when engaged;ornaments

(2) 插花戴巾之类的妆扮

仔细插戴
make-up

词语解释

  1. 以钗类饰物插于发髻。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团圆》:“﹝荆釵﹞是我母亲头上曾插戴。”

  2. 特指旧时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定礼。

    《醒世姻缘传》第二五回:“彼此来往通了婚事,又落了插戴。”参见“ 插定 ”。

引证解释

⒈ 以钗类饰物插于发髻。

元柯丹邱《荆钗记·团圆》:“﹝荆釵﹞是我母亲头上曾插戴。”

⒉ 特指旧时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定礼。参见“插定”。

《醒世姻缘传》第二五回:“彼此来往通了婚事,又落了插戴。”

插戴的国语词典

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定礼。

插戴的网络释义

插戴

  • 插戴,指以钗类饰物插于发髻;特指旧时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定礼。
  • 插戴造句

    周身毫无插戴,只腕上一只金表,襟上一只金自来水笔。
    初以纸、绢、通草等为材料制成,后乃簪戴真花,至宋代,插戴花冠习俗尤为流行,已不限于妇女,男子亦爱戴饰。
    头发盘起,并没有插戴什么花俏的饰物,原因是认为穿金带银显得俗气。
    县令的侍从们偶尔走过后花园,瞥见小姐,穿了件梨花白的单衫,头上随便挽了个螺髯,并无任何插戴,手中执着生绡白团扇,轻轻的扇着若有若无的微风。
    三秀发如云垂瀑,垂及俏臀,发丝间插戴几根凤凰展翅玉钗金髻,镶嵌着炫耀着七彩的仙金宝石,显得高贵不可侵犯。
    绿儿自己拿主意选了一点雅致而简单的头饰替追爱公主插戴了起来。
    端木神女洁玉无暇的妙手手出现了一个晶玉宝瓶,一根青葱翠绿的杨枝插戴瓶口中。
    当时曾国藩正任职翰林检讨,他答完卷子,在插戴笔套时,墨水被挤出几滴,不慎沾在卷子上。
    花饰:插戴新鲜或干燥的植物材料作为身饰或家庭装饰,或作为公共典礼、节庆和宗教仪式的一部分的一种艺术。
    千月轻声说道,轻柔将莲子足心取起来,来到若曦跟前,兄长对于小妹的溺爱流溢于表,他轻柔为小妹若曦插戴在发丝之中。
    亭子中款款坐着一位少女,不过双八年华的青葱年纪,秀发青丝如云似瀑,倾泻披肩,随意插戴着几根朴素却不失典雅的发钗,点缀佳人的清纯出尘。
    惯是秀才,家有这些老脸说话,不耐烦与你缠帐!且将菊花去与姐姐插戴则个。
    黛眉若画,眉若柳叶,琼鼻樱唇,秀丽的长发恰如其分地盘起,插戴几根精致美丽的发钗头饰,将女子衬托得更加地美丽成熟。
    西门庆是县城土财主,京城贵官达宦如何穿衣插戴、吃饭待客、做房中功夫?都令他好奇。
    除“贴秋膘”外,我国民间立秋日还有食饺子、祭祀土地神、插戴楸叶等习俗。

    汉字详情

    chā [cha]
    部首: 330
    笔画: 12
    五笔: RTFV
    五行:
    仓颉: QHJX
    四角: 5207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臿( chā)声。本义:刺入、挤放进去)

    (2) 同本义

    插,刺内也。——《说文》

    沉吟放拨插弦中。——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是日城内遍插白旗。——《广州军务记》

    (3) 又如:插花筵席(流水席,即客人随到随开的筵席);插标(古人出售物品时,把茅草插在物品上表示出售);插管(双肩式大门的门闩)

    (4) 参与,加入 。如:插队落户;插杠子(插手;作梗)

    (5) 把秧苗、枝条移栽到田地中去 。如:插田;插枝

    (6) 加进 。如:插一句话;插插(小声说话;议论)

    (7) 〈方〉∶煮;混煮 。如:插豆腐(做豆腐)

    英文翻译

    insert, stick into; plant

    方言集汇

    ◎ 粤语:caap3
    ◎ 客家话:[梅县腔] cap7 [海陆丰腔] cap7 [客英字典] cap7 [宝安腔] cap7 [客语拼音字汇] cab5 [台湾四县腔] cap7 [东莞腔] cap7 [沙头角腔] cap7 [陆丰腔] cap7
    ◎ 潮州话:ca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十一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楚洽入聲開口二等chrep/chaepʧʰɐp
    dài [dai]
    部首: 412
    笔画: 17
    五笔: FALW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IWTC
    四角: 4385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增益)

    (2) 同本义

    分物得增益曰戴。——《说文》。段玉裁注:“引申之凡加于上皆曰戴。”

    (3) 古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

    宋人、 蔡人、 卫人伐 戴。——《春秋》

    动词

    (1) 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

    戴,覆也。——《尔雅》

    日抱戴。——《孝经·援神契》。注:“在上曰戴。”

    戴胜降于桑。——《礼记·月令》

    垂发戴白。——《后汉书·邓禹传》。注:“戴白,父母也。”

    颁白者(老人)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无戴其苍,地履其黄。——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闻喜宴独不戴花。——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戴笠(戴斗笠);戴头识脸(有身分,有面子;很有派头);戴巾的(指士大夫阶级);戴假发;戴耳环;戴金戒指;戴盆(将盆覆戴在头上);披星戴月(顶着星星和月亮);戴白(满头都是斑白的发丝。形容人老);她洗了手套,发现它们戴不上了

    (3) 拥护,从各方面给予支持

    庶民不忍,欣戴武王。——《国语·周语上》

    (4) 又如:爱戴;戴情(感激他人的诚意);戴仰(拥戴仰望);拥戴(拥护推戴)

    (5) 敬奉,尊奉 。如:戴日(敬奉太阳);戴德(感戴恩德)

    英文翻译

    wear on top; support

    方言集汇

    ◎ 粤语:daai3
    ◎ 客家话:[梅县腔] dai5 [海陆丰腔] dai5 [客英字典] dai5 [陆丰腔] dai5 [客语拼音字汇] dai4 [台湾四县腔] dai5 [宝安腔] dai5 [东莞腔] dai5 [沙头角腔] dai5
    ◎ 潮州话:dai3(tài) <姓>do3(tò)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九代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代去聲開口一等taih/toytɒ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