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顿

tí dùn [ ti dun]
繁体 提頓
注音 ㄊ一ˊ ㄉㄨㄣˋ

词语释义

1.书法术语。指运笔的提起按下。亦喻文章的自然起伏。

词语解释

  1. 书法术语。指运笔的提起按下。亦喻文章的自然起伏。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蒋振生书法论》:“然提顿二字相连,捷於影响。” 清 徐作肃 《侯方域<蹇千里传>评》:“可见文不在妆点,一涉妆点便拙,拙便死。提顿分明,则神姿四映。”

引证解释

⒈ 书法术语。指运笔的提起按下。亦喻文章的自然起伏。

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蒋振生书法论》:“然提顿二字相连,捷於影响。”
清徐作肃《侯方域<蹇千里传>评》:“可见文不在妆点,一涉妆点便拙,拙便死。提顿分明,则神姿四映。”

提顿的网络释义

提顿

  • 提顿是一个书法术语,指运笔的提起按下,亦喻文章的自然起伏。
  • 汉字详情

    tí,dī [ti,di]
    部首: 330
    笔画: 12
    五笔: RJGH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QAMO
    四角: 5608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是声。本义:悬持;悬空拎着物品)

    (2) 同本义

    提,挈也。——《说文》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大雅·抑》

    提刀而立。——《庄子·养生主》

    一贼提刀。——明· 魏禧《大铁锥传》

    椊下提殴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提竹筒丝笼。——《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提壶,提桶;提开水;提掳(拎,拿);提举(提而举之)

    (4) 引申为带领;统领。古代如提督、提举、提点、提刑、提学、提法诸官名,皆取此义

    今又提一旅孤军。——宋· 岳飞《五岳祠盟记》

    (5) 又如:提军(率领军队);提动(调动);提兵(率领军队)

    (6) 紧紧拿着;执持

    以是与天子提衡,争秩于诸侯。——《管子·轻重己》

    (7) 又如:提握;提笔(握笔。指写文章);提刀(持刀)

    (8) 说起,提及

    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关汉卿《窦娥冤》

    (9) 又如:提秽(话语不干净;指责);提名抖姓(提名道姓);提念(说起)

    (10) 指出;举出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唐· 韩愈《进学解》

    (11) 提拔;提升

    感其提拔之恩。——房玄龄《晋书》。

    (12) 又如:提引(提拔);提奖(提拔奖励)

    (13) 携带

    提一匕首。——《战国策·燕策》

    奉承亲戚,提挈妻子而寄托之。——《墨子·兼爱下》

    (14) 掷

    皇太子引博局提 吴太子,杀之。——《汉书·吴王濞传》。 师古曰:“提,掷也。”

    拔剑四面提出。——《汉书·王莽传下》

    宛市百姓共提击之。

    以冒絮提文帝。——《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5) 请求回答或要求提供消息 。

    (16) 如:提问题;提方案;提要求;提意见

    (17) 提醒 。

    (18) 如:提撕点醒(提醒;提引);提撕(提引;提醒);提亮(提醒);提点(提醒指点);提省(提醒)

    (19) 扶持 。

    (20) 如:提掇(提携。帮助,照顾);提援(营救;解脱);提掖(挟住两腋将人拎起)

    (21) 传讯,指提取犯人 。

    (22) 如:提事(捕快);提犯人;提问(传讯审问);提解(押送犯人或财物)

    名词

    (1) 一种垂直向上舀油、酒等的器具,有很长的把儿,往往按舀液体的斤两制成大小不等的一套 。

    (2) 如:油提;酒提

    (3) 提梁。篮、壶等的提手 。

    (4) 如:提炉(有提梁的香炉)

    (5) 姓

    量词

    (1) 用于提着的物体,其重量没有确数。

    (2) 如:一提金;一提银

    (3) 另见

    (1) ——用于“提防”( dīfang)、“提溜”( dīliu)等

    (2) 另见

    英文翻译

    hold in hand; lift in hand

    方言集汇

    ◎ 粤语:dai2 ta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i2 [客英字典] ti2 [东莞腔] ti2 [客语拼音字汇] ti2 [宝安腔] ti2 [梅县腔] ti2 [陆丰腔] ti3 [海陆丰腔] ti2 [沙头角腔] ti2
    ◎ 潮州话:t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是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zjeʑĭe
    dùn,dú [dun,du]
    部首: 616
    笔画: 10
    五笔: GBN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PUMBO
    四角: 51782

    详细解释

    (2) ——“冒顿”( Mòdú):汉匈奴族的单于( chán yú)

    (3) 另见 dùn

    dùn

    动词

    (1) (形声。从页( xié),屯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叩头,磕头)

    (2) 同本义

    顿,下首也。——《说文》

    二曰顿首。——《周礼·大祝》。注:“拜头叩地也。”

    (3) 又如:顿颡(屈膝下拜,以额叩地,多在请罪投降时用);顿筑(以头或物撞地);顿头(磕头);顿膝(下跪)

    (4) 用脚底或用脚使劲往下踩

    顿足失色。——《聊斋志异·促织》

    牵衣顿足拦道哭。——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顿脚;顿足(以足跺地。形容着急、悲痛的样子)

    (6) 倒下,跌倒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7) 又如:顿仆(僵仆);顿落(低落);顿碌(折腾);顿毙(倒毙);顿擗(崩倒;倒塌)

    (8) 放置;安放 。如:整顿,安顿;顿纲(整顿纲纪);顿放(安放);顿寄(寄存);顿备(准备)

    (9) 止宿;屯驻 。如:顿兵(驻扎军队;休战,止兵);顿舍(屯戍,止息);顿息(休息);顿住(止宿;屯驻)

    (10) 舍弃;废弃

    文六龙顿辔。——《文选安陆昭王碑》

    (11) 又如:顿脱(甩掉);顿罔(撤除围猎之网)

    (12) 解 。如:顿缨(挣脱绳索);顿开(挣开;脱开)

    (13) 暂停 。如:他顿了一下,接着又往下说;顿辔(停车);顿断(音节停顿间断);顿毂(停车);顿驾(停车);顿滞(停息滞留)

    (14) 买 。如:顿下(买下)

    形容词

    (1) 劳累疲弊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兵甲顿,士民病。——《韩非子·初见秦》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顿卒(困苦。也作顿悴);顿悴(困厄憔悴)

    名词

    (1) 宿食之所。也指宿食所需之物 。如:顿所(营房;馆舍)

    (2) 在中国书法上指起笔落笔时用力使笔着纸而暂不移动 。如:一横的两头都要顿一顿;顿笔(写字在折画处,用笔轻按,称顿笔)

    (3) 次,回——用于吃饭、斥责、劝说、打骂等行为的次数 。如:一天三顿饭;说了他一顿;一顿毒打;顿顿(每餐)

    (4) 古国名。在今河南省商水县北,于公元前496被楚灭

    副词

    (1) 立刻

    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亡国之恨顿生。——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顿喝一口家乡水;顿改前非;顿尔(忽然);顿豁(突然开朗);顿绝(一下子断绝);顿饱(一下子吃饱)

    (3) 另见

    英文翻译

    pause, stop; bow, kowtow; arrange

    方言集汇

    ◎ 粤语:deon6 duk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