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调

tí diào [ ti diao]
繁体 提調
注音 ㄊ一ˊ ㄉ一ㄠˋ

词语释义

提调 tídiào

(1) 指挥调度

appoint,assign,select and supervise troops

(2) 负责指挥调度的人

总提调
controller

词语解释

  1. 管领;调度。

    元 杨暹 《西游记·江流认亲》:“是以名曰 玄奘 。今年十八岁,提调满寺大众。” 清 李渔 《比目鱼·奏捷》:“蒙上臺批下详文,把各路兵马钱粮,都属我一人提调。” 沙汀 《淘金记》十三:“和 白酱丹 一道来的,那时候只有八九个人,负责提调的头目是 丁酒罐罐 。”

  2. 官名。负责管领、调度的人。

    《元典章新集·诏令·今上皇帝登宝位诏》:“仰各处提调官,常切加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制造局里的总办、提调都是些道府班,他又多一班上司伺候了。”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二章第三节:“他们(洋务派)在这些企业中任意安插私人,担任总办、帮办、坐办、提调等职务,把持一切。”

引证解释

⒈ 管领;调度。

元杨暹《西游记·江流认亲》:“是以名曰玄奘。今年十八岁,提调满寺大众。”
清李渔《比目鱼·奏捷》:“蒙上臺批下详文,把各路兵马钱粮,都属我一人提调。”
沙汀《淘金记》十三:“和白酱丹一道来的,那时候只有八九个人,负责提调的头目是丁酒罐罐。”

⒉ 官名。负责管领、调度的人。

《元典章新集·诏令·今上皇帝登宝位诏》:“仰各处提调官,常切加意。”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制造局里的总办、提调都是些道府班,他又多一班上司伺候了。”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二章第三节:“他们(洋务派)在这些企业中任意安插私人,担任总办、帮办、坐办、提调等职务,把持一切。”

提调的国语词典

管理调度。

如:「总提调」。

提调的网络释义

提调

  • 提调 汉语词汇。
  • 拼音:tí diào
  • 释义:1、是管领、调度的意思。2、官类名。提举调度的意思。
  • 出自《西游记·江流认亲》、 《比目鱼·奏捷》、《元典章新集·诏令·今上皇帝登宝位诏》等。
  • 提调造句

    虽恩、吴两提调对于变通旗制办法,本来极有主张,及见各堂对于此事均在有意无意之间,亦遂嚓口无言,不敢独作朝阳鸣凤。
    让刑股拿出提调文书也不是不可以,可这样就坐实了赵德民案犯的身份。
    我想提调一下这位同学的期末考试试卷。
    他现在身上一点修为都没有,脑海里本来有很多修炼的功法和知识,但要是没有真元的相助,也是没法完全提调出来。
    不过数日之内,凤家仅封侯者便有五人,其余提调升迁者不计其数,亲党遍布朝野。
    同考官、监试御史、提调官等用二等席,每桌内馔鱼、鸡、鸭、猪等二十碗,果食蔬食等均与一等席同。
    听说他将被提调到别的部门工作了。
    这样的地藏也是收益最高的,前提调价依然是血厚,挡得住轰炸,二次开盾后就收割。
    不如提调宋少保,赶赴九连城,节制边内各军,以免互相推诿。
    圣贤,又名春秋,亦名提调。
    宅子是天启二年魏在宫外置下的,因为要便于魏忠贤提调东厂,所以就选在东厂西边这胡同,好方便指挥。
    在离提调官数百步远的一个山坡顶上,李贤放下手中的单筒千里镜,对身旁的邱逢吉笑道这东西挺好用的,可惜偌大一个花马池城,居然就这么一个。
    好在明朝的县令既是一县之长,也是县中痒学的提调官,。
    乞敕礼部行文内外衙门及提调学校佥事御史并按察司官巡历去处,凡遇此等书籍即令禁毁,有印卖及藏习者问罪如律,庶俾人知正道,不为邪妄所惑。
    此外,每届修玉牒之年,另成立玉牒馆,设正副总裁、总校官、提调官等职。
    冬虫草酒是以冬虫夏草为原料,辅以枸杞子,经曲酒浸提调制而成,酒体清亮,酒味醇和。
    银锭上面均刻有提调官、催办官、银库官、炉户、银匠等人的名字和年号,这对研究元代银矿及税课来说极为难得,在国内属首次发现。
    大门外请了俄国乐队奏迎宾曲,三小姐自然是总招待,外面委了督军府的一位管事总提调。
    另一面也只能看出“安庆府提调官”、“桐城县提调官”等字样,这些铭文是为了明确烧砖的责任制。
    接下来,监考人员要进行查号,再次核对考生身份,由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等大小考场官员负责,分段严查,按照年龄、相貌逐一核对。

    汉字详情

    tí,dī [ti,di]
    部首: 330
    笔画: 12
    五笔: RJGH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QAMO
    四角: 5608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是声。本义:悬持;悬空拎着物品)

    (2) 同本义

    提,挈也。——《说文》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大雅·抑》

    提刀而立。——《庄子·养生主》

    一贼提刀。——明· 魏禧《大铁锥传》

    椊下提殴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提竹筒丝笼。——《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提壶,提桶;提开水;提掳(拎,拿);提举(提而举之)

    (4) 引申为带领;统领。古代如提督、提举、提点、提刑、提学、提法诸官名,皆取此义

    今又提一旅孤军。——宋· 岳飞《五岳祠盟记》

    (5) 又如:提军(率领军队);提动(调动);提兵(率领军队)

    (6) 紧紧拿着;执持

    以是与天子提衡,争秩于诸侯。——《管子·轻重己》

    (7) 又如:提握;提笔(握笔。指写文章);提刀(持刀)

    (8) 说起,提及

    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关汉卿《窦娥冤》

    (9) 又如:提秽(话语不干净;指责);提名抖姓(提名道姓);提念(说起)

    (10) 指出;举出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唐· 韩愈《进学解》

    (11) 提拔;提升

    感其提拔之恩。——房玄龄《晋书》。

    (12) 又如:提引(提拔);提奖(提拔奖励)

    (13) 携带

    提一匕首。——《战国策·燕策》

    奉承亲戚,提挈妻子而寄托之。——《墨子·兼爱下》

    (14) 掷

    皇太子引博局提 吴太子,杀之。——《汉书·吴王濞传》。 师古曰:“提,掷也。”

    拔剑四面提出。——《汉书·王莽传下》

    宛市百姓共提击之。

    以冒絮提文帝。——《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5) 请求回答或要求提供消息 。

    (16) 如:提问题;提方案;提要求;提意见

    (17) 提醒 。

    (18) 如:提撕点醒(提醒;提引);提撕(提引;提醒);提亮(提醒);提点(提醒指点);提省(提醒)

    (19) 扶持 。

    (20) 如:提掇(提携。帮助,照顾);提援(营救;解脱);提掖(挟住两腋将人拎起)

    (21) 传讯,指提取犯人 。

    (22) 如:提事(捕快);提犯人;提问(传讯审问);提解(押送犯人或财物)

    名词

    (1) 一种垂直向上舀油、酒等的器具,有很长的把儿,往往按舀液体的斤两制成大小不等的一套 。

    (2) 如:油提;酒提

    (3) 提梁。篮、壶等的提手 。

    (4) 如:提炉(有提梁的香炉)

    (5) 姓

    量词

    (1) 用于提着的物体,其重量没有确数。

    (2) 如:一提金;一提银

    (3) 另见

    (1) ——用于“提防”( dīfang)、“提溜”( dīliu)等

    (2) 另见

    英文翻译

    hold in hand; lift in hand

    方言集汇

    ◎ 粤语:dai2 ta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i2 [客英字典] ti2 [东莞腔] ti2 [客语拼音字汇] ti2 [宝安腔] ti2 [梅县腔] ti2 [陆丰腔] ti3 [海陆丰腔] ti2 [沙头角腔] ti2
    ◎ 潮州话:t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是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zjeʑĭe
    tiáo,diào [tiao,diao]
    部首: 226
    笔画: 10
    五笔: YMFK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IVBG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diào

    动词

    (1) (形声。从言,周声。( tiáo)本义:声音调和;协调)

    (2) 选拔或提拔官吏

    调故吏。——《汉书·昭帝纪》。注:“谓发选也。”

    调关东轻车锐卒。——《汉书·宣帝纪》

    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汉书》

    婿竟不调。——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调头(换地方;自主的妓女迁居);调职(公务员调换服务单位)

    (4) 征用,提取,征发

    特选横调。——《后汉书·左雄传》。注:“征也。”

    (5) 又如:调发(征发);调练(征调操练);调取(发命令取人)

    (6) 调动

    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去来征战。——《西游记》

    (7) 又如:调人;调干部;调遣;调阵子(调阵。舞台上演员扮兵将调兵布阵的样子);调补(调动填补官职空缺);调派(分派);调拨(调遣分派);调三惑四(挑拨离间)

    (8) 转动 。如:调眼色(眉目传情,用目光示意)

    (9) 计算;调查

    调立城邑。——《汉书·晁错传》

    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汉书》

    (10) 耍弄。通“掉”。如:调嘴(卖弄口舌。即耍嘴皮子);调慌(撒谎);调嚣虚(弄虚头,作假);调罨子(耍弄花招);调嘴弄舌(耍嘴,卖弄口舌)

    (11) 同“掉”

    杨志调过朴刀便打。——《水浒传》

    名词

    (1) 腔调,一个地区的本地人或居民的典型的言语习惯 。如:他带山东调;调类(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声调分类);调符(用来分别字音声调的符号)

    (2) 构成句子或词组语调成分的某种特有的音调或音调变化 。如:高调

    (3) 曲调,单个音符或乐音的节奏上的编列,音乐的旋律 。如:二黄调;四平调;调性(音乐名词);调门(中国传统剧曲的歌唱者对于音调高低的音乐名词)

    (4) 调式,音乐上高低长短配合、和谐好听的一组音 。如:大调

    (5) 格调,人的才气风格 。

    谁爱风流高格调。——唐· 秦韬玉《贫女》

    (6) 又如:才调;雅调

    (7) 意见、主张的基本倾向。如:论调;唱高调

    tiáo

    形容词

    (1) (形声。从言,周声。本义:和谐;协调) 同本义

    调,和也。——《说文》

    合得周密谓之调。——《贾子道术》

    调和乐也。——《荀子·臣道》

    弓矢既调。——《诗·小雅·车攻》

    调悦者,情之道也。——《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调而应之。——《庄子·知北游》

    帝善其调达,乃敕一御妓奏笛。——《晋书·桓伊传》

    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贾思勰《齐民要术》

    (2) 又如:调元(调和大化阴阳的元气);调序(调和);调琴(调和琴弦,弹琴);调畅(调和通畅);调适(调和顺适);调调(风吹物摇动的样子);调变(调和,调理)

    动词

    (1) 调节

    调竽笙篪篁。——《礼记·月令》

    (2) 又如:调排(调整安排);调风(整顿风俗);调气(调节四时的气候);调息(调节呼吸)

    (3) 驯服;训练

    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盐铁论》

    (4) 调治;调养(调治保养)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

    (5) 又如:调鼎持衡(比喻治理国家);调息(调养休息);调治(医疗;疗治)

    (6) 嘲笑

    唐僧渊目深而鼻高, 王丞相每调之。——《世说新语》

    (7) 如:调喉(取笑);调侃(用言语戏弄;嘲弄)

    (8) 搀合 。

    (9) 如:调三窝四(搬弄是非);调白(挑唆);调味

    (10) 经搅拌、摇晃混合 。

    (11) 如:调和鼎鼐(在鼎里调和食物。比喻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亦喻宰相之职);调匀;调色

    (12) 调节音高或使之入调 。

    (13) 如:调弦;调高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

    (14) 演奏

    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5) 调济

    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盐铁论》

    (16) 调戏

    李师师再与 燕青把盏,又把言语来调他。——《水浒传》

    (17) 又如:调光(勾引;调情);调引(引逗;勾引)

    (18) 掷;丢

    我看了,搬起一块大石,调打下去。——《西游记》

    (19) 耍 。

    (20) 如:调嘴调舌(耍嘴皮);调嘴(耍嘴皮子);调脾(耍脾气;顽皮)

    (21) 调弄,弹奏

    可以调素琴。——《三国志·诸葛亮传》

    名词

    (1) 烹调,调味

    一鼎之调。——《吕氏春秋·察今》

    英文翻译

    transfer, move, change; tune

    方言集汇

    ◎ 粤语:diu6 tiu4

    宋本广韵

    提调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