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提醒。
《蒙古秘史》卷七:“我如今提省你,若不隄防,恐来夺你弓箭。”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三折:“这句话可将我提省了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 孟氏 ‘ 尧 舜 之道孝弟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篤厚,不容蔽昧处提省人。”
引证解释
⒈ 提醒。
引《蒙古秘史》卷七:“我如今提省你,若不隄防,恐来夺你弓箭。”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这句话可将我提省了也。”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孟氏 ‘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篤厚,不容蔽昧处提省人。”
提省的国语词典
从旁促使别人注意。
提省的网络释义
提省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tí
动词
(1) (形声。从手,是声。本义:悬持;悬空拎着物品)
(2) 同本义
提,挈也。——《说文》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大雅·抑》
提刀而立。——《庄子·养生主》
一贼提刀。——明· 魏禧《大铁锥传》
椊下提殴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提竹筒丝笼。——《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提壶,提桶;提开水;提掳(拎,拿);提举(提而举之)
(4) 引申为带领;统领。古代如提督、提举、提点、提刑、提学、提法诸官名,皆取此义
今又提一旅孤军。——宋· 岳飞《五岳祠盟记》
(5) 又如:提军(率领军队);提动(调动);提兵(率领军队)
(6) 紧紧拿着;执持
以是与天子提衡,争秩于诸侯。——《管子·轻重己》
(7) 又如:提握;提笔(握笔。指写文章);提刀(持刀)
(8) 说起,提及
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关汉卿《窦娥冤》
(9) 又如:提秽(话语不干净;指责);提名抖姓(提名道姓);提念(说起)
(10) 指出;举出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唐· 韩愈《进学解》
(11) 提拔;提升
感其提拔之恩。——房玄龄《晋书》。
(12) 又如:提引(提拔);提奖(提拔奖励)
(13) 携带
提一匕首。——《战国策·燕策》
奉承亲戚,提挈妻子而寄托之。——《墨子·兼爱下》
(14) 掷
皇太子引博局提 吴太子,杀之。——《汉书·吴王濞传》。 师古曰:“提,掷也。”
拔剑四面提出。——《汉书·王莽传下》
宛市百姓共提击之。
以冒絮提文帝。——《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5) 请求回答或要求提供消息 。
(16) 如:提问题;提方案;提要求;提意见
(17) 提醒 。
(18) 如:提撕点醒(提醒;提引);提撕(提引;提醒);提亮(提醒);提点(提醒指点);提省(提醒)
(19) 扶持 。
(20) 如:提掇(提携。帮助,照顾);提援(营救;解脱);提掖(挟住两腋将人拎起)
(21) 传讯,指提取犯人 。
(22) 如:提事(捕快);提犯人;提问(传讯审问);提解(押送犯人或财物)
名词
(1) 一种垂直向上舀油、酒等的器具,有很长的把儿,往往按舀液体的斤两制成大小不等的一套 。
(2) 如:油提;酒提
(3) 提梁。篮、壶等的提手 。
(4) 如:提炉(有提梁的香炉)
(5) 姓
量词
(1) 用于提着的物体,其重量没有确数。
(2) 如:一提金;一提银
(3) 另见
dī
(1) ——用于“提防”(
)、“提溜”( )等(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i2 [客英字典] ti2 [东莞腔] ti2 [客语拼音字汇] ti2 [宝安腔] ti2 [梅县腔] ti2 [陆丰腔] ti3 [海陆丰腔] ti2 [沙头角腔] ti2
◎ 潮州话:t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提 | 是支 | 常 | 支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支A | 止 | zje | ʑĭe |
详细解释
shěng
名词
(1) (会意。从眉省,从屮(
)。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观察草。( )本义:察看)(2) 王宫禁署,禁中
禁台省中,连闼对门。——左思《魏都赋》
(3) 又如:省中(宫禁之中);省内(宫禁之内)
(4) 官署名称
投词院直至省,将冤屈叫几声,诉出咱这实情。——《陈州粜米》
(5) 行政区域名 。元代中央置中书省,于各路设行中书省,称为行省。明代改行省为布政使司,自后即以省为地方行政区域的通称
宋, 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明· 魏禧《大铁椎传》
(6) 又如:省元(礼部考试中的第一名进士。因礼部属尚书省,故称)
(7) 通“眚”。灾祸;过失
大省者何?灾省也。——《公羊传·庄公二十二年》
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书·洪范》
乃惟省哉。——《潜夫论·述赦》。王继培云:“省哉,今作眚灾。”
动词
(1) 减少;精简
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省矣。——《礼记·乡饮酒义》。注;“小减曰省。”
省囹圄。——《礼记·月令·仲春》。注:“省,减也。”
省攻伐之心。——《战国策·秦策四》。注:“省,减也。”
省商贾之数。——《荀子·富国》
由父省也。——《史记·吴王濞传》
故圣王之诛也綦省矣。——《荀子·仲尼》
省徭役,减征赋。——《三国志·吴主传》
(2) 又如:省刑(减少或减轻刑罚);省笔(减少字的笔画)
(3) 节约
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沈括《梦溪笔谈》
(4) 又如:省时间;能省的就省;省工;省口(不说话);省陌(亦作“省钱”。把不足一百的钱钞当作一百叫作“省陌”)省衣节食(犹言节衣缩食。指生活节俭)
(5) 免除;非除
哥哥可省烦恼。——《水浒全传》
(6) 又如:这个字不能省;省却(免去;除掉);省罢(裁减;罢免);省可(省可里。省得,免得,休要);省释(免罪释放)
(7) 另见
xǐng
动词
(1) 同本义
省,视也。——《说文》
省,察也。——《尔雅》
省其文采。——《礼记·乐记》。注:“审也。”
退而省其私。——《论语》。皇疏:“视也。”
省农功。——《荀子·王制》。注:“观也。”
王省惟岁。——《书·洪范》
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易·观》
(2) 又如:省方(视察四方);省耕(古代帝王巡视春耕)
(3) 检查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日省月试。——《礼记·中庸》。注:“考校其成功也。”
(4) 又如:省心改过(反省内心,改正错误);内省;省牲之所(屠宰、烹饪牛羊等祭品的地方。祭祀前主祭和助祭人要省查祭品,以示虔诚,叫省牲);反省
(5) 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注:“问其安否何如。”
陈子灿省兄 河南。—— 明· 魏禧《大铁椎传》
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 王夫人处来。——《红楼梦》
(6) 又如:省拜(谒见。叩拜父母长辈等);省宫闱(应召入宫探视);省候(探望问候);省晨(早晨问候);省问;省墓(扫墓)
(7) 明白
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西游记》
(8) 又如:省会(喻示;晓喻);省着(知道;晓得);省谕(通知;告知);省得(懂得);省不的(不明白;不懂)
(9) 醒悟
虽然是眼角儿传情,咱两个口不言心自省。——《西厢记》
(10) 又如:不省人事;省得(醒悟);省释(劝化并释放);深省;猛省
(11)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ien3 [海陆丰腔] sen1 sem3 sang3 [梅县腔] sang3 sen3 [陆丰腔] sen3 [客语拼音字汇] sang3 sen3 [台湾四县腔] sen1 sem3 sang3 [东莞腔] sen3 [客英字典] sen1 sen3 sem3 [宝安腔] sen3 [梅县腔] se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省 | 所景 | 生 | 庚三開 | 上聲 | 梗 | 開口三等 | 梗 | 庚 | ʃĭɐŋ | sriengx/shya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