揄狄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揄翟 ”。采画雉形为饰之服。古代王后从王祭先公之服。
《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 郑玄 注:“狄当为翟,翟,雉名……王后之服,刻繒为之形,而采画之,缀於衣以为文章。褘衣画翬者,揄翟画摇者,闕翟刻而不画,此三省皆祭服,从王祭先王则服褘衣,祭先公则服揄翟,祭羣小祀则服闕翟。”
采画雉形为饰之服。古代三夫人及上公妻之命服。
《礼记·玉藻》:“王后褘衣,夫人揄狄。” 郑玄 注:“夫人,三夫人,亦侯伯之夫人也。” 陆德明 释文:“揄音摇,羊消反。《尔雅》云:‘…… 江 淮 而南,青质五色皆备成章曰鷂。’鷂音摇,谓刻画此雉形以为后、夫人服也。”《礼记·杂记上》:“夫人税衣揄狄,狄税素沙。”
引证解释
亦作“揄翟 ”。采画雉形为饰之服。古代王后从王祭先公之服。
《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 郑玄注:“狄当为翟,翟,雉名……王后之服,刻繒为之形,而采画之,缀於衣以为文章。褘衣画翬者,揄翟画摇者,闕翟刻而不画,此三省皆祭服,从王祭先王则服褘衣,祭先公则服揄翟,祭羣小祀则服闕翟。”
采画雉形为饰之服。古代三夫人及上公妻之命服。
《礼记·玉藻》:“王后褘衣,夫人揄狄。” 郑玄注:“夫人,三夫人,亦侯伯之夫人也。” 陆德明释文:“揄音摇,羊消反。《尔雅》云:‘…… 江淮而南,青质五色皆备成章曰鷂。’鷂音摇,谓刻画此雉形以为后、夫人服也。”《礼记·杂记上》:“夫人税衣揄狄,狄税素沙。”
揄狄的国语词典
古代王后六服之一,上绘饰雉形。《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也作「揄翟」。
揄狄的网络释义
揄狄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俞声。本义:引;挥动)
(2) 同本义
揄,引也。——《说文》
神之揄临坛宇。——《汉书·郊祀志》
被发揄袂。——《庄子·渔夫》
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韩非子》
孙子曰:鼓而坐之,十而揄之。——《孙膑兵法》
(3) 又如:揄兵(引兵);揄袂(挥动衣袖)
(4) 出,拿出
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淮南子·主术》
(5) 逗引 。如:揄弄(逗引戏弄);揄揶(揶揄)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ji2 [梅县腔] j2 [海陆丰腔] ri2 [客英字典] ji2 [台湾四县腔] j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逾 | 羊朱 | 以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jyo/ju | jĭ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亦声。本义: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
(2) 同本义 中国古代民族名。分赤狄、白狄、长狄诸部,各有支系。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故通称为北狄。又指秦汉以后,狄或北狄曾是中国中原人对北方各民族的泛称
戎狄怀之。——《国语·晋语》
夷狄益甚。——《史记·货殖列传》
(3) 中国古代的低级职员 。如:狄人(古代掌乐的下级官吏)
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周礼·天官下·内司服》
钟磬竽瑟必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礼记·乐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it8 [梅县腔] tit8 [陆丰腔] tit8 [东莞腔] tit8 [台湾四县腔] tit8 [宝安腔] tit8 [客语拼音字汇] tid6 [客英字典] tit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荻 | 徒歷 | 定 | 錫開 | 入聲 | 錫 | 開口四等 | 青 | 梗 | dek | dʰie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