掊聚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聚敛;搜括。
宋 李纲 《乞正李宏擅杀马友典刑奏状》:“虽胁制官吏,搔扰百姓,掊聚钱粮,赡养徒众,不无过恶,然实未见有背负朝廷之迹。”《宋史·食货志下八》:“自 唐 室藩镇多便宜从事,擅其征利,以及 五季 ,诸国益务掊聚财货以自赡,故征算尤繁。”
引证解释
⒈ 聚敛;搜括。
引宋李纲《乞正李宏擅杀马友典刑奏状》:“虽胁制官吏,搔扰百姓,掊聚钱粮,赡养徒众,不无过恶,然实未见有背负朝廷之迹。”
《宋史·食货志下八》:“自唐室藩镇多便宜从事,擅其征利,以及五季,诸国益务掊聚财货以自赡,故征算尤繁。”
掊聚的网络释义
掊聚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póu
动词
(1) (形声。从手,咅(
)声。本义:用五指扒土)(2) 同本义
掊,杷也。今盐官入水取盐为掊。(字亦作刨,作抔)——《说文》
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汉书·郊祀志上》。注:“谓手杷土也。”
(3) 又如:掊土得鼎
(4) 聚敛;搜括
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宋· 王安石《兼并》
(5) 又如:掊克(聚敛;搜括);掊昌(聚敛贪昌);掊聚(聚敛;搜括);掊取(搜括)
(6) 另见
pǒu
动词
(1) 击;抨击
勾践终掊而杀之。——《战国策·秦策》
(2) 又如:掊攻(抨击)
(3) 击破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逍遥游》。司马注:“击破也。”
(4) 又如:掊斗折衡(毁弃斗和秤。反映道教顺应自然毁弃礼法的虚无观点)
(5) 通“抔”。以手捧物
(6) 通“踣”。仆倒
乃顾麾左右戟者掊兵罢去。——《史记·吕太后本纪》
(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piau3 [海陆丰腔] peu3 feu2 [梅县腔] piau1 [台湾四县腔] peu3 feu2 [客英字典] pui2 piau1 feu2 peu3 [宝安腔] piu2 | piu3 piau3
◎ 潮州话:pou2(phóu) buê6(pŭe)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庖 | 薄交 | 並 | 肴 | 平聲 | 肴 | 開口二等 | 肴 | 效 | brau/beau | bʰa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小篆,下面是三个人,表示人多;上面的“取”,作声符。本义:村落)
(2) 同本义
聚,会也。——《说文》。按,邑落曰聚,今曰邨,曰镇,北方曰集皆是。
一年而所居成聚。——《史记·五帝纪》
聚曰序。——《史记·平帝纪》
所止聚落化其德。——《后汉书·王扶传》。注:“小于乡曰聚。”
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刘向《说苑》
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 枚乘《上书谏吴王》
(3) 又如:聚落(村落里邑,人群聚居的地方)
(4) 众;集团;一伙
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左传·成公十三年》
陈人恃其聚。——《左传·哀公十七年》
(5) 又如:聚观(群聚观看);聚口(犹齐声)
(6) 地名 。在今山西省绛县东南
动词
(1) 会合;聚集
而发于众心之所聚。——《管子·君臣上》
聚室而谋日。——《列子·汤问》
以王命聚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鸣锣聚众。——《广东军务记》
聚至百有余乡。
(2) 又如:聚散浮生(指人生聚散无定。浮生:人活着的时候是虚浮无定的);聚麀之诮(比喻和不三不四的女人鬼混在一起,遭人耻笑。麀:母鹿,泛指母兽);聚寇(聚集起来的盗寇)
(3) 积蓄,累积
聚菽粟。——《墨子·尚贤中》
我今将畜积并聚之于仓廪。——《荀子·王制》
(4) 又如:聚沙成塔;聚米(堆积米粒做成模型以说明军事形势,运筹决策;米堆。形容矮小);聚货(聚集货物)
(5) 征集
太医以王命聚之。——柳宗元《捕蛇者说》
(6) 使民众聚居
大叔完聚。(完;修好城墙。)——《左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i5 [东莞腔] ci5 [海陆丰腔] ci6 [陆丰腔] ci6 [沙头角腔] ci5 [客语拼音字汇] qi4 [客英字典] ci5 ci1 [梅县腔] ci5 [宝安腔] c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聚 | 慈庾 | 從 | 虞 | 上聲 | 麌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zyox/dziuu | dzʰĭ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