掊克

póu kè [ pou ke]
注音 ㄆㄡˊ ㄎㄜˋ

词语释义

以苛税聚敛财物。

词语解释

  1. 亦作“ 掊剋 ”。亦作“ 掊刻 ”。聚敛;搜括。亦指搜括民财之人。一说,自大而好胜人。

    《诗·大雅·荡》:“曾是彊御,曾是掊克。” 毛 传:“掊克,自伐而好胜人也。” 朱熹 集传:“掊克,聚敛之臣也。”《汉书·叙传下》:“曾是强圉,掊克为雄,报虐以威,殃亦凶终。” 晋 葛洪 《<抱朴子>外篇自序》:“愡恫官府之閒,以窥掊尅之益,内以夸妻妾,外以钓名位。” 唐 白居易 《论刑法之弊》:“掊刻之心,无文之弊,不生於刀笔之下矣。”《新唐书·韩滉传》:“ 德宗 立,恶 滉 掊刻,徙太常卿。” 宋 王安石 《兼并》诗:“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元典章·兵部一·军官》:“似此掊尅非止一端,渐将军户侵损。”《明史·彭时传》:“光禄寺採办,各城门抽分,掊剋不堪。” 章炳麟 《訄书·消极》:“近岁掊克之尽,赂鬻之彰,誃馆之侈,蚩贱所发愤也。”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掊剋”。亦作“掊刻”。聚敛;搜括。亦指搜括民财之人。一说,自大而好胜人。

《诗·大雅·荡》:“曾是彊御,曾是掊克。”
毛传:“掊克,自伐而好胜人也。”
朱熹集传:“掊克,聚敛之臣也。”
《汉书·叙传下》:“曾是强圉,掊克为雄,报虐以威,殃亦凶终。”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序》:“愡恫官府之閒,以窥掊尅之益,内以夸妻妾,外以钓名位。”
唐白居易《论刑法之弊》:“掊刻之心,无文之弊,不生於刀笔之下矣。”
《新唐书·韩滉传》:“德宗立,恶滉掊刻,徙太常卿。”
宋王安石《兼并》诗:“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
《元典章·兵部一·军官》:“似此掊尅非止一端,渐将军户侵损。”
《明史·彭时传》:“光禄寺採办,各城门抽分,掊剋不堪。”
章炳麟《訄书·消极》:“近岁掊克之尽,赂鬻之彰,誃馆之侈,蚩贱所发愤也。”

掊克的国语词典

以苛税聚敛财物。《抱朴子.自叙》:「惚恫官府之间,以窥掊克之益,内以夸妻妾,外以钓名位。」也作「掊克」。

掊克的网络释义

掊克

  • 掊克,拼音póu kè,是指聚敛,收刮民财。
  • 汉字详情

    pǒu,póu [pou]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UKG
    五行:
    仓颉: QYTR
    四角: 50061

    详细解释

    póu

    动词

    (1) (形声。从手,咅( pǒu)声。本义:用五指扒土)

    (2) 同本义

    掊,杷也。今盐官入水取盐为掊。(字亦作刨,作抔)——《说文》

    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汉书·郊祀志上》。注:“谓手杷土也。”

    (3) 又如:掊土得鼎

    (4) 聚敛;搜括

    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宋· 王安石《兼并》

    (5) 又如:掊克(聚敛;搜括);掊昌(聚敛贪昌);掊聚(聚敛;搜括);掊取(搜括)

    (6) 另见 pǒu

    pǒu

    动词

    (1) 击;抨击

    勾践终掊而杀之。——《战国策·秦策》

    (2) 又如:掊攻(抨击)

    (3) 击破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逍遥游》。司马注:“击破也。”

    (4) 又如:掊斗折衡(毁弃斗和秤。反映道教顺应自然毁弃礼法的虚无观点)

    (5) 通“抔”。以手捧物

    (6) 通“踣”。仆倒

    乃顾麾左右戟者掊兵罢去。——《史记·吕太后本纪》

    (7) 另见 póu

    英文翻译

    to extract; injure

    方言集汇

    ◎ 粤语:pau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piau3 [海陆丰腔] peu3 feu2 [梅县腔] piau1 [台湾四县腔] peu3 feu2 [客英字典] pui2 piau1 feu2 peu3 [宝安腔] piu2 | piu3 piau3
    ◎ 潮州话:pou2(phóu) buê6(pŭe)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五肴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薄交平聲開口二等brau/beaubʰau
    [ke]
    部首: 223
    笔画: 7
    五笔: DQB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RHU
    四角: 402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义:胜任)

    (2) 同本义

    克,肩也。——《说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于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

    佛时仔肩。——《诗·周颂·敬之》。传:“仔肩,克也。”

    子克家。——《易·蒙》

    邾子克。——《左传·隐公元年》

    周王子克。——《左传·桓公十八年》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诗·豳风·伐柯》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书·大禹谟》

    (3) 又如:克当(担当,承受);克堪(胜利);克家(能承担家事);克祚(能继承祖辈的福禄);克家子(克家儿。能继承祖业的子弟);克明(能察是非)

    (4) 能够

    克,能也。——《尔雅》

    匪斧不克。——《诗·齐风·南山》

    二曰刚克,三曰柔克。——《书·洪范》。郑注:“能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

    (5) 又如:克化(能够消化);克尽(能够尽力);克协(能够符合;等同);克长(能教诲不倦);克果(能成功,能实现);克承(能够继承);克荷(能够承担);克臬(能奉法行事);克能(能够)

    (6) 攻下;战胜;打败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郑伯克 段于 鄢。——《左传·隐公元年》

    克,胜也。——《玉篇》

    然操遂能克 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陈寿《隆中对》

    饮酒温克。——《诗·小雅·小宛》

    如云不克。——《诗·大雅·桑柔》

    执轻如不克。——《礼记·曲礼下》

    (7) 又如:克伏(降伏,制伏);克伐(侵害);迭克名城;克平(制伏,平定);克胜(克敌制胜)

    (8) 克制

    二曰刚克,三曰柔克。——《书·洪范》

    克己奉公。——《后汉书·祭遵传》

    (9) 又如:克心(约束内心);克治(克制私欲邪念)

    (10) 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 。如:克皮(伤残体肤);克贼(损伤)

    (11) 杀 。如:克奔(斩杀败降的敌人);克殄(歼灭);克翦(歼灭)

    (12) 克扣 。如:克落(克扣);克除(非法扣除)

    (13) 通“剋”。严格限定期限

    公乃与克日会战。——《三国志·武帝操》

    克期置酒。——《三国志·张嶷传》

    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后汉书·钟离意传》

    (14) 又如:克期完工;克日(约定或限定时日)

    名词

    (1) 质量或重量的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公斤 。如:克分子;克当量 “剋”

    英文翻译

    gram; overcome; translitera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haak1 hak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et7 kiet7 [海陆丰腔] kiet7 [梅县腔] ket7 [台湾四县腔] kiet7 [客语拼音字汇] ked5 [东莞腔] ket7 [宝安腔] ket7 [陆丰腔] ket7
    ◎ 潮州话:kiog4(khiok) kag4(kha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苦得德開入聲開口一等kʰəkkhok/q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