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而不跂

duō ér bù qì [duo er bu qi]
注音 ㄉㄨㄛ ㄦˊ ㄅㄨˋ ㄑ一ˊ

词语释义

就近拾取,不必踮起脚跟企盼远处的。

汉字详情

duō [duo]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CCC
五行:
仓颉: QEEE
四角: 570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义:拾取)

(2) 同本义

掇,拾取也。——《说文》

患至掇也。——《易·讼》

承蜩犹掇之也。——《庄子·达生》

览取挢掇。——《淮南子·要略》

成益惊喜,掇置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掇撷(采摘,拾取);掇桂(折桂);掇蜂(喻离间骨肉)

(4) 挪;搬取

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告了门。——《水浒传》

(5) 又如:掇盆;掇床

(6) 选取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传云。——《汉书·贾谊传》

(7) 又如:掇采(选取,搜集);掇录(选录)

(8) 得到 。如:掇青拾紫(获得高官厚禄);掇醍(受教而觉悟)

(9) 端

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水浒传》

(10) 又如:掇臀捧屁(掇:端、捧之意。形容诌媚者的丑态)

(11) 考取 。如:掇芹(考取秀才)

(12) 哄骗 。如:掇赚(哄骗;诱诓);掇骗(哄骗);掇送(劝诱)

(13) 掉转 。如:掇转(掉转;扭转)

英文翻译

collect, gather up, pick up

方言集汇

◎ 粤语:zyut3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dod5 [台湾四县腔] dot7 dok7 [客英字典] dot7 [沙头角腔] dot7 [梅县腔] dot7 [海陆丰腔] dot7 dok7 [宝安腔] do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三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丁括入聲合口一等tuɑttuat
ér [er]
部首: 604
笔画: 6
五笔: DMJ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BLL
四角: 1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词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词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lu2 [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lu5 [东莞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 潮州话:re5 (zûr)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如之平聲開口三等nji/rionʑĭə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qí,qǐ [qi]
部首: 717
笔画: 11
五笔: KHFC
仓颉: RMJE
四角: 6414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足,支声。本义:多出的脚趾)

(2) 同本义

跂,足多指也。——《说文》

而枝者不为跂。——《庄子·骈拇》

(3) 又如:跂骨(脚跟骨,胫骨前垂的部分)

(4) 通“歧”。分叉

夫挟依于跋躍之术。——《淮南子·俶真》注:“跂躍,犹龃龉,不正之道也。”

(5) 又如:跂趋(不同的趋向);跂途(歧路)

(6) 另见

动词

(1) 抬起脚后跟站着

离纵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注:“谓跂足违俗而恣其志意,亦谓跂足自高而訾毁于人。”

吾尝跂而望矣。——《荀子·劝学》

(2) 又如:跂望(举起脚跟远望);跂踵(举起脚跟远望);跂予望之(举起脚跟远望)

(3) 盼望;向往;企求

日夜跂而望归。——《史记·高祖纪》

(4) 又如:跂及(企及);跂仰(钦仰;想慕);跂足(喻盼望,期望)

(5) 另见

英文翻译

creeping, crawling

方言集汇

◎ 粤语:kei4 ke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1 ki3 [客英字典] ki1 ki3 [台湾四县腔] ki1 ki3
◎ 潮州话:gi1 kia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巨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gje/giegʰĭ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