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足

jié zú [ jie zu]
注音 ㄐ一ㄝˊ ㄗㄨˊ

词语释义

脚步快。谓行动迅速。

指行动迅速的人。

善于行路的差役。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1.脚步快。谓行动迅速。《前汉书平话》卷中:“ 秦 朝失其天下,天下共逐,高材捷足者先得之。”《野获编补遗·刑部·戊戌谤书》引 明 朱东吉 《<闺鉴图说>跋》:“昔 吕 欲得銓部以行道,诚恐 绣水 捷足,势迫无奈,遂诺鯫生之计。” 龚尔位 《怀人》诗:“ 蜀 道不辞险,捷足驰驊騮。”

引证解释

⒈ 脚步快。谓行动迅速。

《前汉书平话》卷中:“秦朝失其天下,天下共逐,高材捷足者先得之。”
《野获编补遗·刑部·戊戌谤书》引明朱东吉《<闺鉴图说>跋》:“昔吕欲得銓部以行道,诚恐绣水捷足,势迫无奈,遂诺鯫生之计。”
龚尔位《怀人》诗:“蜀道不辞险,捷足驰驊騮。”

⒉ 指行动迅速的人。

清孔尚任《桃花扇·迎驾》:“一旦神京失守,看中原逐鹿交走。捷足争先,拜相与封侯,凭着这拥立功大权归手。”

⒊ 善于行路的差役。

《林则徐日记·道光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作福州家书一封,编第六号,交邵武捷足带闽。”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骗子》:“中丞狐疑莫解,使捷足入都探之,始知前者入骗子手矣。”

捷足的网络释义

捷足

  • 捷足是汉语词汇,解释为脚步快。
  • 捷足造句

    小叔捷足先登,买下了这片果园。
    捷足先登的英雄总是少数,大多数人则是做了攀登的梯子。
    本厂所聘请的业务主任,有高才捷足的才干,他给本厂的帮助很大。
    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的话,欧美就会捷足先登。
    本厂所聘请的业务主任,是高才捷足的干才,他给本厂的帮助很大。
    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能懈怠,否则就可能让别人捷足先登。
    我本可以用它做本专栏的题目,只是对方捷足先登而已。
    等到有辆空汽车来了,站在前面的一人捷足先登,其余的只好眼巴巴望着。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捷足先登。
    斯科特原打算第一个到达南极,但是阿蒙森已捷足先登。
    他捷足先登,第一个到达山顶。
    这种商品很早就运到了市场上,真是捷足先得。
    他跑得快,所以捷足先登了。
    只说我今天到校最早,没想到你捷足先登了。
    商场上同类型的产品竞争激烈,只有捷足先登的厂商才能获取高额利润。
    玉兔辞旧岁,金龙送祥瑞。鞭炮驱邪恶,华灯照新春。新年好运到,招财进宝忙。捷足步青云,事业展宏图。吉祥紫气升,富贵如意绕。除夕祝福你,龙年行大运。
    埃伦不曾教过她欲望和欲望的满足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生活也没有教会她捷足者未必能先登。——欲望得到满足了也就不再是欲望了。玛格丽特·米切尔。
    “还歌后呢,全程只猜出一道题,这让人情何以堪!”让人冷峻不禁的是,萧亚轩连她自己的歌都没有猜出来,最后还被吴莫愁捷足先登。
    快速前进到今天,而也必须处理这个问题,有时造成的社会成员不想老王按规则,以为他们可以捷足先登,以公平的捷径。
    杰克:玛丽,我只是想劝他押我那匹马。听着,罗尼,别管什么"捷足先登",把钱押在"冒险汉子"身上,它保准会遥遥领先。

    汉字详情

    jié [jie]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GV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JLO
    四角: 5508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手,疌( jié)声。本义:战利品)

    (2) 同本义

    捷,猎也。军获得也。——《说文》

    军得曰捷。——《谷梁传》

    六月,齐侯来献 戎捷。——《春秋·庄公三十一年》

    (3) 胜利

    一月三捷。——《诗·小雅·采薇》

    (4) 又如:大捷;祝捷大会;首战告捷;捷书;捷书(报告战胜的文书)

    (5) 成功

    捷,吾以女为夫人。——《左传·庄公八年》

    事若不捷。——《国语·吴语》

    形容词

    (1) 敏捷;迅速

    捷,疾也。——《小尔雅》

    夫唯捷径以窘步。——《楚辞·离骚》。注:“疾也。”

    则事业捷成。——《荀子·君子》

    吴起之智可谓捷矣。——《吕氏春秋·贵卒》

    趫捷之徒。——张衡《西京赋》

    征夫捷捷。——《诗·大雅·烝民》

    搏捷矢。——《庄子·徐无鬼》

    得之捷乎?——《列子·汤问》

    捷慑逐物。——《后汉书·赵壹传》

    捷敏辩给。——《韩非子》

    (2) 又如:捷给(言辞敏捷,应对不穷);捷才(才思敏捷的人);捷绸(捷快而稠密);捷巧(敏捷巧妙)

    动词

    (1) 旁出,斜出,抄行近道

    待我,不如捷之速也。——《左传·成公二十六年》

    不如捷而行也。——《国语·晋语》。注:“旁出为捷。”

    (2) 赶上

    岂驾鹅之能捷。——《汉书·扬雄传》

    英文翻译

    win, victory, triumph

    方言集汇

    ◎ 粤语:zit3 zit6
    ◎ 客家话:[宝安腔] ciap8 [客英字典] ciap8 [东莞腔] ciap8 [梅县腔] ciap8 [陆丰腔] ciap8 [客语拼音字汇] qiab6 [台湾四县腔] ciap8 [海陆丰腔] ciap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九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疾葉葉A入聲開口三等鹽Adzʰĭɛpziep/dziep
    [zu]
    部首: 717
    笔画: 7
    五笔: KHU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RYO
    四角: 608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4) 支撑器物的脚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鼎足

    形容词

    (1) 充实;完备;足够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3) 纯的 。如:十足(成色纯)

    (4) 富裕的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动词

    (1) 使满足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重视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3) 止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4) 完成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副词

    (1) 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英文翻译

    foot; attain, satisfy, enough

    方言集汇

    ◎ 粤语:zeoi3 zuk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uk7 [宝安腔] zuk7 ziuk7 [台湾四县腔] ziuk7 [客英字典] ziuk7 [海陆丰腔] ziuk7 [陆丰腔] zuk7 [东莞腔] zuk7 [梅县腔] ziuk7 [客语拼音字汇] jiug5 zu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句去聲合口三等tsĭucyoh/zi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