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帖

huàn tiě [ huan tie]
繁体 換帖
注音 ㄏㄨㄢˋ ㄊ一ㄝˇ

词语释义

换帖 huàntiě

(1) 旧时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时,交换写着姓名、年龄、籍贯、家世的帖子

换帖弟兄
letters of identification;become sworn brothers by exchange of papers bearing name,surname,year of birth.etc.

词语解释

  1. 旧时异姓结拜兄弟时,互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家世的柬帖。

    《官场现形记》第三七回:“ 刘颐伯 喜之不尽,立刻问过老太爷,把某年换帖的话告诉了 陆老爷 。” 邹韬奋 《萍踪寄语》五六:“他是个 德国 人……曾随 周君 到 中国 住 北平 一年,穿过 中国 衣服,过 中国 人的生活,和 周君 换帖,称呼 周君 的老太爷做‘老伯’。”

  2. 指结拜兄弟。

    《恨海》第八回:“ 孙可亭 观察是我的换帖。”

  3. 旧时订婚,男家先开庚帖至女家,女家回送庚帖。也称换小帖儿。

引证解释

⒈ 旧时异姓结拜兄弟时,互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家世的柬帖。

《官场现形记》第三七回:“刘颐伯喜之不尽,立刻问过老太爷,把某年换帖的话告诉了陆老爷。”
邹韬奋《萍踪寄语》五六:“他是个德国人……曾随周君到中国住北平一年,穿过中国衣服,过中国人的生活,和周君换帖,称呼周君的老太爷做‘老伯’。”

⒉ 指结拜兄弟。

《恨海》第八回:“孙可亭观察是我的换帖。”

⒊ 旧时订婚,男家先开庚帖至女家,女家回送庚帖。也称换小帖儿。

换帖的国语词典

朋友结拜为兄弟时,交换写著姓名、年龄、籍贯、家世的帖儿。

换帖的网络释义

换帖

  • 旧时中国婚俗之一。男女双方说定亲事后,择定吉日换帖。帖用印有龙凤图案的红纸,写上姓名、门弟和生辰八字等,换贴后,婚姻关系即成立。故俗称龙凤帖。
  • 换帖造句

    他们结拜过后就彼此换帖,成了不离不弃的好兄弟。
    两人现如今关系好的,就差磕头换帖拜把子了。
    这李月娘双亲早亡,也就省了送柬和换帖这些繁琐的事宜,只是合了一下八字。
    奈德和法兰克共度了整个暑假后,两人成了换帖的好友。
    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方式结为兄弟。
    郭靖,忠良之后烈士遗孤,国仇家恨苦大仇深,其换帖兄弟杨康认完颜鸿烈为父,他本人则是成吉思汗帐下爱将,战功煊赫封为金刀驸马。
    天地为证,恭请天地赐予我与洪连天换帖结拜,荣辱与共,生死与共……贤弟!请接受愚兄的茶,早日康复,万事如意!
    县里的几个大案,都是海狼帮干的,朱县尉心里清清楚楚;钱知县和海狼帮帮主海大头是换帖兄弟,海大头的主要生意钱知县都有股份,他更是知根知底。
    此刻陕西西乾鄜道孙可亭观察,是我的换帖,兼管着全省营务处的差事,若投奔在那里,可望一个好点的馆地。

    汉字详情

    huàn [huan]
    部首: 330
    笔画: 10
    五笔: RQM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QNBK
    四角: 5708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奂( huàn)声。本义:互易)

    (2) 同本义

    换,易也。——《说文》

    擅相换易。——《谷梁传·桓公元年》注

    (3) 又如:以帛换酒;换过子(互相调换);换了帖(异姓的人结拜为兄弟时交换写有年龄、籍贯、家世等的帖子)

    (4) 变易,改变

    几移几换。——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又如:换衣服;换手(更换操作的人);换脚手(换鞋、衣服、手套等);换易(调换、更换);换朝(改朝换代)

    英文翻译

    change

    方言集汇

    ◎ 粤语:wun6

    宋本广韵

    tiè,tiě,tiē [tie]
    部首: 318
    笔画: 8
    五笔: MHH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LBYR
    四角: 41260

    详细解释

    tiē

    形容词

    (1) 帖服。对约束、控制或权威命令顺从的

    塞外蛮人方帖服,水边鬼卒又猖狂。——《三侠五义》

    (2) 又如:伏伏帖帖;俯首帖耳;帖帖(形容帖伏收敛的样子;温顺,服帖);帖伏(折服,顺从不反抗);帖胁(拘束不展)

    (3) 安定

    事不妥帖。——王逸《楚辞序》

    安置妥帖平不颇。——韩愈《石鼓歌》

    (4) 又如:帖然(安定);帖泰(安宁;安定)

    (5) 安静

    帖,静也。——《广雅》

    (6) 又如:帖息(平静无声);帖妥(静止不动)

    动词

    (1) 粘。同“贴”

    对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2) 如:帖黄(贴黄。唐时敕书用纸。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

    (3) 紧挨着

    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世说新语·假谲》

    (4) 又如:帖骑(贴身于马上);帖席(贴卧席上);帖伏(贴地而伏)

    (5) 砌垒

    帖石防溃岸。——唐· 杜甫《早起》

    (6) 添补,增添 。

    (7) 如:帖例(帖附前例)

    (8) 典押

    臣计天下编户,贫弱者众,有卖舍、帖田供王役者。——《新唐书·李峤传》

    (9) 另见 tiě;tiè

    tiě

    名词

    (1) 官府文书,公文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2) 又如:帖发(行文发送);帖写(清时衙门中的抄写小吏);帖头(差役)

    (3) 证券;单据;凭证

    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宋史》

    (4) 写有简短文字的柬帖 。

    (5) 如:名帖;拜帖;盟帖;庚帖;请帖;下帖子;回帖;谢帖

    (6) 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

    (7) 如:招帖

    (8) 科举时代明经科的考试名目

    题赋曰帖,故唐制帖试士曰试贴。——《通俗文》

    (9) 又如:帖恬(科举考试的一种程式文章);帖经(帖文。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帖试(帖括。以帖经试士)

    (10) 箭靶

    箭头破帖浑无敌。——唐· 贾岛《上邠宁邢司徒》

    (11) 旧时妇女置放缝纫用品的器物

    启帖理针线,非独学裁缝。——唐· 孟郊《古意》

    (12) 标签

    以纸帖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每韵为一帖。

    量词

    (1) 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

    (2) 如:一帖药

    (3) 另见 tiē;tiè

    tiè

    名词

    (1) (形声。从巾,占声。本义:古代字写在布帛上叫帖)

    (2) 写在帛上的书签

    帖,帛书署也。——《说文》。段玉裁注:木部曰:“检,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

    (3) 名册,名簿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4) 铭功纪事的石刻称“碑”,书疏称“帖” 。

    (5) 如:晋代王羲之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

    (6) 又指石刻、木刻的拓本,书画的摹临范本 。

    (7) 如:碑帖;字帖;画帖

    (8) 对联;联语

    金子友来乞楹帖。——《瓯北诗话》

    (9) 又如:春帖(春联)

    (10) 另见 tiē;tiě

    英文翻译

    invitation card; notice

    方言集汇

    ◎ 粤语:tip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ap7 [沙头角腔] tiap7 [梅县腔] tiap7 [台湾四县腔] tiap7 [客语拼音字汇] tiab5 tiab6 [东莞腔] diap7 [陆丰腔] tiap7 [宝安腔] tiap7 [海陆丰腔] tia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十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協入聲開口四等theptʰiep

    换帖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