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損之又損
注音 ㄙㄨㄣˇ ㄓ 一ㄡˋ ㄙㄨㄣˇ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谓日去其华伪以归于纯朴无为。引申指尽可能节省或谦抑。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庄子 知北游》:“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成语用法

损之又损作谓语、定语;指十分谦虚。

引证解释

⒈ 谓日去其华伪以归于纯朴无为。引申指尽可能节省或谦抑。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汉张衡《东京赋》:“是以西匠营宫,目翫阿房。规摹踰溢,不度不臧。损之又损之,然尚过於周堂。”
《晋书·宣帝纪》:“帝勋德日盛,而谦恭愈甚……恒戒子弟曰:‘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
《旧唐书·后妃传上·贤妃徐氏》:“北闕初建,南营翠微,曾未逾时, 玉华创制。虽復因山藉水,非无架筑之劳;损之又损,颇有工力之费。”

损之又损的网络释义

损之又损

  •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庄子是引用老子道德经的文字予以说明的。
  • 损之又损造句

    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道者,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安肯劳心以学术数乎!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汉字详情

    sǔn [sun]
    部首: 330
    笔画: 10
    五笔: RKMY
    五行:
    仓颉: QRBO
    四角: 5608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员声。本义:减少)

    (2) 同本义,与“益”相对

    损,减也。——《说文》

    损偏去也。——《墨子经》

    损德之脩也。——《易·系辞》

    损益,盛衰之始也。——《易·杂卦》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请损之,月攘一鸡。——《孟子·滕文公下》

    (3) 又如:损年(短报年岁;寿命减少);损膳(减膳);损薄(降低标准,减损);损夺(削减);损减(节制;减少)

    (4) 损失;丧失

    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

    大军围城者二十四万,死者六万七千,巷战死乾又七千,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5) 又如:损折(损失);损败(损失;损坏);损阴(折损了阴德);损身(丧身);损书(对人书札的敬辞。是说对方不惜贬抑身分写信给自己);损挹(谦退)

    (6) 伤害或损害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论语·季氏》

    小人之誉人反为损。——《淮南子·说山训》

    做的个上梁不正,只待要损人利己惹人憎。——《元曲选·陈州粜米》

    (7) 又如:损人肥己,损人害己;损友(有害的朋友);损生(损害身体)

    (8) 毁,坏,损坏 。又如:破损;损污(损坏玷污);损缺(损坏残缺)

    (9) 病情减轻

    而母杨夫人忽病,谒医久未损。—— 宋· 叶适《故大宗丞高公墓志铭》

    (10) 轻蔑地讥笑或愚弄 。如:你别损人了

    英文翻译

    diminish; impair; injure

    方言集汇

    ◎ 粤语:syun2

    宋本广韵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yòu [you]
    部首: 228
    笔画: 2
    五笔: CCC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K
    四角: 77400

    详细解释

    名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右手形,本左右的“右”。从“又”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右手) 同本义 。后作“右”

    又,手也,象形。——《说文》。段玉裁注:“此即今之右字。”

    副词

    (1) 复,再,再一次

    敝予又改为兮。——《诗·郑风·缁衣》

    天命不又。——《诗·小雅·小宛》

    又命之。——《仪礼·燕礼》

    又试之鸡。——《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读了又读;又是他;又问;又起个窖儿(比喻多费了一道手续);又称;又说

    (3) 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书·禹贡》

    (4) 又如:又打又闹;又惊又喜;又哭又笑

    (5) 而且,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未可明诏大号…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6) 又如:路很近,车子又快,一会儿就到

    (7) 连词。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如:一年又三个月;二又三分之一

    (8) 表示轻微转折 。如:我原来想去,现在又不想去了

    (9) 表示一连串事情接连出现 。如: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

    (10) 加之 。如:除了拖拉机,又添了一台插秧机

    (11) 另外

    周处…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世说新语·自新》

    英文翻译

    and, also, again, in addi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jau6
    ◎ 客家话:[梅县腔] ju5 [沙头角腔] jeu3 [客英字典] ju5 [宝安腔] ju3 (jiu3) [客语拼音字汇] yiu4 [海陆丰腔] ru6 ru3 [台湾四县腔] ju5 [东莞腔] jiu3 [陆丰腔] jiu6
    ◎ 潮州话:iu5 (iû) 「揭阳」iu6「潮阳」(iû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九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于救去聲開口三等iuh/hiowĭəu
    sǔn [sun]
    部首: 330
    笔画: 10
    五笔: RKMY
    五行:
    仓颉: QRBO
    四角: 5608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员声。本义:减少)

    (2) 同本义,与“益”相对

    损,减也。——《说文》

    损偏去也。——《墨子经》

    损德之脩也。——《易·系辞》

    损益,盛衰之始也。——《易·杂卦》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请损之,月攘一鸡。——《孟子·滕文公下》

    (3) 又如:损年(短报年岁;寿命减少);损膳(减膳);损薄(降低标准,减损);损夺(削减);损减(节制;减少)

    (4) 损失;丧失

    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

    大军围城者二十四万,死者六万七千,巷战死乾又七千,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5) 又如:损折(损失);损败(损失;损坏);损阴(折损了阴德);损身(丧身);损书(对人书札的敬辞。是说对方不惜贬抑身分写信给自己);损挹(谦退)

    (6) 伤害或损害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论语·季氏》

    小人之誉人反为损。——《淮南子·说山训》

    做的个上梁不正,只待要损人利己惹人憎。——《元曲选·陈州粜米》

    (7) 又如:损人肥己,损人害己;损友(有害的朋友);损生(损害身体)

    (8) 毁,坏,损坏 。又如:破损;损污(损坏玷污);损缺(损坏残缺)

    (9) 病情减轻

    而母杨夫人忽病,谒医久未损。—— 宋· 叶适《故大宗丞高公墓志铭》

    (10) 轻蔑地讥笑或愚弄 。如:你别损人了

    英文翻译

    diminish; impair; injure

    方言集汇

    ◎ 粤语:syun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