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役

bǔ yì [ bu yi]
注音 ㄅㄨˇ 一ˋ

词语释义

捕役 bǔyì

(1) 旧指地方官府中捕捉犯人的差役

runner (bailiff) seizing (arresting) criminals in a feudal yamen in the days of old

词语解释

  1. 旧时州县官署中从事缉捕的差役。

    《好逑传》第二回:“你可招呼众捕役,即便赶来,紧紧伺候。倘捉了人,可即飞马报知老爷,请他快来。”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县令意外超迁之喜》:“一日,有捕役过一茅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六回回目:“乾嫂子色笑代承欢,老捕役潜身拿臬使。”

引证解释

⒈ 旧时州县官署中从事缉捕的差役。

《好逑传》第二回:“你可招呼众捕役,即便赶来,紧紧伺候。倘捉了人,可即飞马报知老爷,请他快来。”
清薛福成《庸盦笔记·轶闻·县令意外超迁之喜》:“一日,有捕役过一茅舍。”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六回回目:“乾嫂子色笑代承欢,老捕役潜身拿臬使。”

捕役的国语词典

衙门里担任缉捕人犯的差役。

捕役的网络释义

捕役

  • 捕役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bǔ yì,意思是旧时州县官署中从事缉捕的差役。
  • 汉字详情

    [bu]
    部首: 330
    笔画: 10
    五笔: RGEY
    五行:
    仓颉: QIJB
    四角: 53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甫声。捕的原始意义是追捕逃亡的奴隶。本义:捕捉,捉拿)

    (2) 同本义

    捕,取也。——《说文》

    遣吏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汉书·灌夫传》

    吏无追甫之苦。——《汉书·韩延寿传》

    变斗杀伤捕伍邻。——《急就篇》

    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史记·吴王濞列传》

    捕鼠不如狸狌。——《庄子·秋水》

    捕影而视之。——《周髀算经》

    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捕者既不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而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捕鱼;捕快(旧时官府中专事捉拿强盗的差役);捕书(清代地方衙门掌管捕捉罪犯的书吏);捕生(捕捉野生动物)

    (4) 追寻,搜寻

    而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诏使孺卿逐捕。——《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捕援(索求推举)

    名词

    (1) 旧时衙门担任缉捕的差役 。如:捕厅(称州、县官署的辅佐官,如县丞、典史、吏目等。多负责缉捕盗匪);捕头(巡捕的头目)

    (2) 姓

    英文翻译

    arrest, catch, seize

    方言集汇

    ◎ 粤语:bou6
    ◎ 客家话:[梅县腔] pu5 [海陆丰腔] pu6 pu3 [客英字典] pu5 [沙头角腔] pu3 [东莞腔] pu5 [宝安腔] pu3 [客语拼音字汇] pu3 [台湾四县腔] pu5 p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薄故去聲開口一等bʰuboh/buh
    [yi]
    部首: 303
    笔画: 7
    五笔: TM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HOHNE
    四角: 272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古文作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殳( shū)击人。本义:服兵役,戍守边疆)

    (2) 同本义

    役,戍边也。执殳巡行也。——《说文》

    若起野役。——《周礼·遂人》

    听政役以比居州长。——《周礼·小宰》

    行役之事。——《周礼·师田》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王风》。郑玄笺:“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

    弃政而役,非其任也。——《国语》

    (3) 又如:役夫(服役的人);役民(服役的人);役卒(服役的人)

    (4) 役使,驱使

    予造天役,遗大投艰于朕身。——《书·大诰》

    (5) 又如:役车(供役用的车);役徒(服工役的人);役属(使隶属于己而役使之);役养(役使;役使休养);役法(为法令所役使);役物(役使外物为我所用);役令(役使,驱遣)

    名词

    (1) 劳役

    兵久不辍,民困于役。——《三国志》

    (2) 又如:役丁(服劳役者);役作(工役劳作);役所(役作的处所);役庸(用以代替力役的赋税)

    (3) 服劳役的人

    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无征。——《左传》。 孔颖达疏:役谓共官力役,帅今之丁也

    (4) 仆人

    汝辈幼小,家贫无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南史》

    虽留下几户穷民,只好奔走官差,那有空役等雇。——《京本通俗小说》

    (5) 门生,弟子

    儒家之徒董无心,墨家之役缠子,相见讲道。——《论衡》

    (6) 事情

    为此役也,子若以君命赐之,其已。——《左传》。杜预注:役,事也

    (7) 事件

    鸿门之役,微项伯几殆。——宋· 陈亮《酌古论一》

    (8) 士卒,服兵役的人

    寡人帅不腆吴国之役,遵汶之上。——《国语》。 韦昭注:“役,兵也。”

    (9) 职责,职分

    万物各有役,吾生何所营。——宋· 陆游《晓赋》

    (10) 战斗;战争

    秦穆公伐 郑之役,考之《左传》,其谏而止之,哭而送其子者,独 蹇叔而已。—— 金· 王若虚《史记辨惑二》

    (11) 又如:台儿庄之役

    (12) 差役

    宰悦,免成役。——《聊斋志异·促织》

    英文翻译

    service; a servant, laborer; to serve

    方言集汇

    ◎ 粤语:jik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it8 [海陆丰腔] rit8 [梅县腔] jit8 [宝安腔] jit8 [客语拼音字汇] yid6 [陆丰腔] jit8 [东莞腔] jit8 [台湾四县腔] jit8
    ◎ 潮州话:hiah8(hiâh) [潮阳]uêg8(uê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營隻昔合入聲合口三等jĭwɛkjyek/jv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