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刀的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旧时死囚例于法场受刀斩首,故骂人缺德该死为“挨刀的”。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你听听,这一起没廉耻的小挨刀的,纔丢了脑袋骨子,就胡吣嚼毛了。”
引证解释
旧时死囚例于法场受刀斩首,故骂人缺德该死为“挨刀的”。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你听听,这一起没廉耻的小挨刀的,纔丢了脑袋骨子,就胡吣嚼毛了。”
挨刀的的国语词典
旧时死囚例于法场受刀斩首,故骂人缺德该死为「挨刀的」。
挨刀的的网络释义
挨刀的
挨刀的的翻译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矣声。本义:以手击背)
(2) 从后推击;打
挨,击背也。——《说文》
挨,击也。——《广雅》
(3) 靠近
对垒每欲相摩挨。——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斋》。
(4) 又如:挨晚(傍晚);学校挨着工厂;挨墙靠壁
(5) 拥挤
宝玉挨身而入。—— 曹雪芹《红楼梦》。*
(6) 又如:挨肩擦背(形容人群拥挤);挨挨挤挤;挨挨擦擦
(7) 依次,顺次
挨次给假回还原籍,省亲祭祖。——《明实录·洪熙实录》。
(8) 又如:挨门挨户,挨家比户(逐家逐户)
(9)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ai1 jai1 [梅县腔] ai1 jai1 [宝安腔] ai1 [东莞腔] ngai2 ai1 [陆丰腔] ai1 [客英字典] ai1 [沙头角腔] ngai1 [客语拼音字汇] ai1 ngai2 yai1 [海陆丰腔] ai1 zai1
◎ 潮州话:o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挨 | 於駭 | 影 | 皆開 | 上聲 | 蟹 | 開口二等 | 皆 | 蟹 | qraix/aej | ʔɐ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刀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古代兵器名)
(2) 同本义
刀,兵也。象形。——《说文》
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也。——《释名》
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唐· 崔国辅《从军行》
(3) 又如:刀枪;刀兵;刀瘢(刀伤的瘢痕)。
(4) 泛指用来斩、割、切、削、砍、铡的工具
中刑用刀锯。——《国语·鲁语》
有斧钺刀墨之民。——《国语·周语》
帝自捉刀立床头。——《世说新语·容上》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后汉书·列女传》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聊斋志异·狼三则》
(5) 又如:刀锯(古代的刑具。割刑用刀,刖刑用锯);刀环(刀头的环);刀墨(古黥刑。先用刀在额头上刻划,然后再染上墨);刀斧手(刽子手;又指持刀拿斧、准备捉拿后杀人的军士)
(6) 形状像刀的东西 。如:冰刀;刀圭(指古代量取药物的小匙)
(7) 即刀币 ,中国的一种古钱币,其形如刀
余刀布。——《荀子·荣辱》。注:“钱也。”
及金刀龟贝。——《汉书·食货志》。注:“谓钱币也。利于刀”。注:“名钱为刀者,以其利于民也。”
(8) 又如:刀儿(古代钱币的通称。因其形状如刀,故有此称)
(9) 通“舠”。小船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卫风·河广》
(10) 姓
量词
通常以一百张(一百页)纸为一刀 。如:我买了两刀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do1 [客英字典] dau1 do1 [台湾四县腔] do1 dau1 [梅县腔] dau1 [海陆丰腔] do1 dau1 [客语拼音字汇] dau1 do1 [宝安腔] dau1 [沙头角腔] dau1 [东莞腔] dau1
◎ 潮州话:do1 (to)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刀 | 都勞 | 端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tau | tɑu |
详细解释
de
助词
(1) 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 。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
(2) 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 。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3) 〈代〉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4) 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5) 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6) 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7) 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8) 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9) 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10) 〈方〉表示相加。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11) 同“得”,后面带补语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结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12) 同“地”(
)。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13) 另见
dí
副词
(1) 确实;实在
不因霜叶辞林去,的当山翁未觉秋。——秦观《淮海集》
(2) 又如:的对;的据(真凭实据);的觉(果然;的确);的是(的确是)
(3) 必定;一定 。如:的决(处决;处斩);的的(特意)
(4) 另见
dì
名词
(1) (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
(2) 箭靶的中心目标。如:众矢之的;有的放矢
(3) 鲜明的样子
朱唇的其(语气词)若丹。——战国楚· 宋玉《神女赋》
(4) 另见
dī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it7 tak8 tiak8 tit7 [客语拼音字汇] did5 e4 [沙头角腔] dit7 [宝安腔] dit7 [台湾四县腔] dit7 tak8 tiak8 tit7 [客英字典] dit7 [陆丰腔] dit7 [梅县腔] dit7 [东莞腔] d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的 | 都歷 | 端 | 錫開 | 入聲 | 錫 | 開口四等 | 青 | 梗 | tek | tie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