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拱手
(1) 妥协地;顺从地
(2) 容易,毫不费力地
词语解释
两手相合以示敬意。
《礼记·曲礼上》:“遭先生於道,趋而进,正立拱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三》:“此神尝与 鲁班 语…… 班 于是拱手与言。” 宋 徐铉 《稽神录·姚氏》:“举身长毛,拱手而立。”《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众人拱手听命。” 李栋 王端 《彩云归》:“ 魏芝圃 听了 圆觉 的话……拱手致谢。”
谓无为而治。
《战国策·秦策一》:“大王拱手以须,天下徧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拱手垂裳而天下嚮风,动容变色而海内震恐。”亦谓帝王权力旁落。《新唐书·上官仪传》:“由是天下之政归於后,而帝拱手矣。”《三国志平话》卷下:“天下之权尽归 司马 , 少帝 拱手而已。”
极言轻易。
《战国策·秦策四》:“ 齐 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 汉 贾谊 《过秦论上》:“於是 秦 人拱手而取 西河 之外。”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六》:“令 延岑 出 汉中 ,定三辅, 天水 、 陇西 拱手自得。” 鲁迅 《二心集·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譬如在帝国主义的主宰之下,必不容训练大众个个有了‘人类之爱’,然后笑嘻嘻地拱手变为‘大同世界’一样。”
犹束手。谓无能为力。
《魏书·天象志三》:“及 齐王 殂而 西昌侯 篡之, 高武 子孙所在棊布,皆拱手就戮。” 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诛利口》:“遂使贼将寒心,谋夫拱手。” 宋 苏洵 《上韩枢密书》:“若决 河 ……及其崩溃四出,放乎四百里之间,拱手而莫能救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发疹,徧身皆肿,头面如斗,诸医拱手。”
引证解释
⒈ 两手相合以示敬意。
引《礼记·曲礼上》:“遭先生於道,趋而进,正立拱手。”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此神尝与鲁班语…… 班于是拱手与言。”
宋徐铉《稽神录·姚氏》:“举身长毛,拱手而立。”
《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众人拱手听命。”
李栋王端《彩云归》:“魏芝圃听了圆觉的话……拱手致谢。”
⒉ 谓无为而治。
引《战国策·秦策一》:“大王拱手以须,天下徧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
宋苏轼《御试制科策》:“拱手垂裳而天下嚮风,动容变色而海内震恐。”
亦谓帝王权力旁落。 《新唐书·上官仪传》:“由是天下之政归於后,而帝拱手矣。”
《三国志平话》卷下:“天下之权尽归司马,少帝拱手而已。”
⒊ 极言轻易。
引《战国策·秦策四》:“齐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
汉贾谊《过秦论上》:“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六》:“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 天水、陇西拱手自得。”
鲁迅《二心集·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譬如在帝国主义的主宰之下,必不容训练大众个个有了‘人类之爱’,然后笑嘻嘻地拱手变为‘大同世界’一样。”
⒋ 犹束手。谓无能为力。
引《魏书·天象志三》:“及齐王殂而西昌侯篡之, 高武子孙所在棊布,皆拱手就戮。”
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诛利口》:“遂使贼将寒心,谋夫拱手。”
宋苏洵《上韩枢密书》:“若决河 ……及其崩溃四出,放乎四百里之间,拱手而莫能救也。”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发疹,徧身皆肿,头面如斗,诸医拱手。”
拱手的国语词典
两手合于胸前行礼。
拱手的网络释义
拱手
拱手的翻译
近义词
拱手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共声。本义:抱拳,敛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2) 同本义
拱,敛手也。——《说文》。注:“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
子路拱而立。——《论语》
颐羀垂拱。——《礼记·玉藻》
与我其拱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注:“拱,谓合两手也。”
拱把之桐梓。——《孟子·告子上》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
(3) 又如:拱默(拱手不言,以避免惹是非);拱伏(两手抱拳以示服从。伏:屈服);拱手听命(服从对方,不敢反抗);拱候(拱手相候;恭候);拱揖(拱手作揖以示敬意)
(4) 围绕,环绕
众星拱北辰。——晋· 傅玄《明君》
(5) 又如:众星拱月;拱绕(环绕);拱斗(环卫北斗星);拱北(众星围绕北辰)
(6) 肢体弯曲成弧形
座上众精闻言,都拱身对老龙作礼。——《西游记》
(7) 又如:拱肩缩背
(8) 动物的背向上突起 。如:猫拱了拱腰
(9) 用粗嘴脸向上或向前顶掀
野猪一夜工夫能拱完一亩红薯。——《猎户》
(10) 又如:猪拱土
(11) 向上或向外钻 。如:新出的芽儿把土都拱起来了
(12) 爬到身体上 。如:我的裙子拱到膝盖上面来了
形容词
(1) 两手合围,常用来表达树木的粗细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 又如:拱木(径围有两臂合围大的树);拱把(拱:两手合围;把:一手满握。常用来比拟树木枝干的大小)
(3) 建筑物呈弧形的 。如:拱桥;拱坝;拱己(垂拱)
名词
通“珙”。大璧
与我其拱璧,吾献其柩。——《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老子·六十二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iung3 [海陆丰腔] giung3 [梅县腔] giung3 gung3 [宝安腔] giung3 gung3 [客语拼音字汇] giung3 gung3 [东莞腔] giung1 [沙头角腔] giung3 [台湾四县腔] giu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拱 | 居悚 | 見 | 鍾 | 上聲 | 腫 | 開口三等 | 通 | 鍾 | kĭwoŋ | kyungx/kivn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同本义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3)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武功);手帕交(旧时妓女间的结拜姐妹);手击子(和尚念经时手中所敲的有柄小磬);手本(下属见上司所呈的名帖);手式(犹手势,以手作势示意);手灵(手指灵巧);手械(手铐);手梏(手铐);手格(徒手搏斗);手理(手掌的纹路)
(4) 某些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的感触器 。如:扳手;触手;机械手
(5)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得快射手八百。——《宋书·黄回传》
(6) 又如:国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水手;拖拉机手;弹药手;手作(手工业者;手艺,本领)
(7) 笔迹
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8) 又如:手墨(亲手写的墨迹);手痕(手迹;笔迹);手卷(只能卷舒供案头欣赏而不能悬挂的长卷)
(9) 手艺;本领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宋· 姜夔《满江红》
(10) 又如:手爪(手艺,技艺;手指);手熟(手艺纯熟);手戏(百戏杂技的一种);手高(手段高强);手里有活(手里有些功夫);手长的(手快或手段灵活的人)
(11)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如:手掌(手掌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手上(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手底下(管辖之下,管理之下)
副词
(1) 亲自,亲手
匪手携之。——《诗·大雅·抑》
今存基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手钞(亦作“手抄”。亲手抄录)
动词
(1) 拿着,执持
庄公升坛,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 又如:手瓮(可用手提的盛水陶器);手袂(以手执人衣袖。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作泥水工);手炮(手掷的炸药包)
(3) 用手击杀
博豺狼,手熊罴。——司马相如《上林赋》
(4) 又如:手格(徒手格击);手战(徒手搏斗);手搏(徒手搏斗。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
(5) 取
宾载手仇。——《诗·小雅·宾之初筵》。传:“取也。”
(6) 又如:人手一册;手影戏(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量词
用于技能;本领 。如:他露了两手绝招
形容词
(1) 亲手所写的 。如:手命(亲手所写的文书);手教(亲自教育);手批(官员亲手批示的公文);手奏(亲手写的奏章)手疏(亲手书写奏章)
(2)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 。如:手册;手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hu3 shiu3 [海陆丰腔] shiu3 [客英字典]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陆丰腔] shiu3 [台湾四县腔] s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首 | 書九 | 書 | 尤 | 上聲 | 有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ɕĭəu | sjux/sjo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