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觐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朝见君主或拜见长者。
《晋书·温峤传》:“公自还輦轂,入辅朝政,闕拜覲之礼,简人臣之仪,不达圣心者莫不於邑。”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四郎》:“向居 王屋山 下洞,今将往 峨嵋山 ,知叔到此,故候拜覲。”
引证解释
⒈ 朝见君主或拜见长者。
引《晋书·温峤传》:“公自还輦轂,入辅朝政,闕拜覲之礼,简人臣之仪,不达圣心者莫不於邑。”
唐薛用弱《集异记·王四郎》:“向居王屋山下洞,今将往峨嵋山,知叔到此,故候拜覲。”
拜觐的网络释义
拜觐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bài
动词
(1) (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 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2) 同本义
拜手,稽手。——《书·召诰》。传:“拜首,首至手。”
拜,服也。——《礼记·郊特性》
平衡曰拜。——《荀子·大略》
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后世指下跪叩头。两腿跪地,两手扶地,低头。后又作为行礼的通称
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宗臣《报刘一丈书》
(4) 又如:纳头四拜;拜了又拜;拜菩萨;拜天地;拜父母
(5) 拜谢。行拜礼表示感谢
三年将拜君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6) 又如:拜恩(拜谢恩赐);拜盟(拜谢结盟)
(7) 拜见;拜谒
则往拜其门。——《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肃拜 蒙母,结友而别。——《资治通鉴·汉纪》
(8) 又如:拜见(谒见尊长);拜亲(拜见朋友的父母)
(9) 授与官职;任命
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10) 接受官职;上任
于是辞相印不拜。——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 又如:拜石(拜受俸禄);拜邑(拜受邑宰)
(12) 通过一定仪式结成某种关系 。如:拜师;拜把兄弟;拜干爹
(13) 祝贺 。如:拜年;拜节;拜寿
(14) 上;献
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副词
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尊重。如:拜读大作;拜启;拜辞
bái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ai5 [海陆丰腔] bai5 [客英字典] bai5 [宝安腔] bai5 [东莞腔] bai5 [沙头角腔] bai5 [客语拼音字汇] bai4 [台湾四县腔] bai5 [陆丰腔] bai5
◎ 潮州话:ba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见,堇( )声。本义: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2) 朝见 (3) 诸侯秋季朝见天子或朝拜圣地 诸侯秋朝曰觐。劳王事。——《说文》 觐,见也。——《尔雅》 秋见曰觐。——《周礼·大宗伯》 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礼记·曲礼》 韩侯秋见天子曰觐。——《诗·大雅·韩奕》 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周礼》 (4) 泛指诸侯朝见天子 扶病觐。——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觐见三宫(指朝见太皇太后、太后及皇帝);觐饷(觐见与饷宴);觐岁(岁时朝觐);觐岳(朝拜祭祀山岳);觐礼(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的仪式) (6) 进见,访谒 宣子私觐于子产。——《左传·昭公十六年》 (7) 又如:觐接(谒见身分地位较高者以接近之);觐省(探望双亲);觐会(会见) 英文翻译have imperial audience
方言集汇◎ 粤语:gan2 gan6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