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经济
词语释义
春节临近,又一个“拜年”热潮即将到来,每年的拜年活动,一般持续时间仅约一周至半个月,拜年活动是中国人一贯的传统习俗,人们的消费热情高涨,这时候是社会众多行业重视的市场机遇。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bài
动词
(1) (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 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2) 同本义
拜手,稽手。——《书·召诰》。传:“拜首,首至手。”
拜,服也。——《礼记·郊特性》
平衡曰拜。——《荀子·大略》
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后世指下跪叩头。两腿跪地,两手扶地,低头。后又作为行礼的通称
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宗臣《报刘一丈书》
(4) 又如:纳头四拜;拜了又拜;拜菩萨;拜天地;拜父母
(5) 拜谢。行拜礼表示感谢
三年将拜君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6) 又如:拜恩(拜谢恩赐);拜盟(拜谢结盟)
(7) 拜见;拜谒
则往拜其门。——《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肃拜 蒙母,结友而别。——《资治通鉴·汉纪》
(8) 又如:拜见(谒见尊长);拜亲(拜见朋友的父母)
(9) 授与官职;任命
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10) 接受官职;上任
于是辞相印不拜。——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 又如:拜石(拜受俸禄);拜邑(拜受邑宰)
(12) 通过一定仪式结成某种关系 。如:拜师;拜把兄弟;拜干爹
(13) 祝贺 。如:拜年;拜节;拜寿
(14) 上;献
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副词
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尊重。如:拜读大作;拜启;拜辞
bái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ai5 [海陆丰腔] bai5 [客英字典] bai5 [宝安腔] bai5 [东莞腔] bai5 [沙头角腔] bai5 [客语拼音字汇] bai4 [台湾四县腔] bai5 [陆丰腔] bai5
◎ 潮州话:ba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2) 同本义 秊,谷熟也。——《说文》 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桓公三年》 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谷梁传·宣公十六年》 丰年多黍多秊。——《诗·周颂·丰年》 有年。——《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 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书·多士》 (3) 又指一年的收成 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4) 又 凶年不免于死亡。 (5) 又如:年登(谷物丰收);年荒(谷物歉收);年丰(年成丰收);年饥(年成荒歉);年灾(自然灾害) (6) 时间单位。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所需的约365又1/4太阳日的周期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齐策》 (7) 又如:今年;去年;年把(一年左右的时间);年根(方言。年底);年复一年(一年又一年);年课(一年征收的税);年谷(一年中种植的谷物);年常(常年,经常)。又指朔数。即我国的农历平年为十二个朔望月,闰年为十三个朔望月。如:年脚下(年尾,年底);年集(阴历年底的集市) (8) 年节 新年正月,公子回家拜祖父、母亲的年回来。——《儒林外史》 (9) 又如:过年;新年;拜年;年酒(为祝贺新年邀请亲友吃的酒席);年敬(年礼。年敬送的礼物);年开(谓新年开始);年对(春联);年羹(过年时吃的羹汤);年团(过年吃的团子) (10) 年纪,岁数 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时年七岁。——《世说新语·方正》 周处年少。——《世说新语·自新》 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也。——唐· 韩愈《师说》 永生五年。——宋· 王安石《伤仲永》 (11) 又如:年计(年纪;岁数);年腊(年纪;岁数);年齿相等(年龄相当);年齿相悬(年龄相差悬殊);年台(对同年的尊称);年朽(年纪衰老);年位(年龄和爵位);年次(年龄的顺序);年侵(年纪渐老);年高望重(年纪大,名望高);年期(年纪的期限);年辈(年龄和行辈);年德(年龄德行) (12) 寿命;一生的岁数 人固不可以无年。——《世说新语·品藻》 (13) 又如:年寿(人的寿命);年力(年龄与精力);年迫日索(老年逼近,余日不多);年祚(人的寿命;指立国的年教);年衰岁暮(年纪衰老,寿命将尽);年在桑榆(比喻垂暮之年);年运(年寿和气运) (14) 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 。如: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年艾(年老。五十岁叫艾);年耆(年老);年衰(年老);年弱(年轻);年暮(晚年) (15) 年代 。如:年世(年代;年数);年候儿(方言。年头儿;时代);年湮世远(谓年代久远);年韶(指美好的青春时代);年名(年号名) (16) 日期,指某一确定时间 。如:年庚(泛指年份和日期);年时(当年,往年时节;去年);年劳(任职的年数和劳绩) (17) 岁月,泛指时间 。如:年灾月晦(倒霉时运);年年防俭,夜夜防贼(随时要想到意外与不利);年所(年数);年律(年月,年岁);年流(年光流逝);年深(时间久长);年运(谓岁月不停地运行);年赊(年月长久);年数(泛指时间) (18) 用以指有关年节用的 接袭人家去吃年茶。——《红楼梦》 (19) 又如:年帖(春帖);年物(农历新年用以馈赠亲友之物);年春(新春);年茶(指年节聚会吃的果茶) (20) 假借为“佞”。奸巧谄庾,花言巧语的人 使王近於民,远于年,啬於时,惠於财,亲贤使能。——《大戴礼·公符》 (21) 姓 形容词 (1) 科举时代同科考中者互称 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儒林外史》 (2) 又如:年家(称同科考中者的家庭);年伯(对与父亲同榜登科而年长者的尊称);年谊(同年登科的关系);年侄(年兄之侄);年叔(对与父辈同榜登科而年岁较小者的尊称) (3) 每年的 。如:年产量(指一年生产的数量);年年岁岁(每年);年计(年度预算);年租(每年的租税);年芳(指美好的春色);年柳(春柳) 英文翻译year; new-years; person's age
方言集汇◎ 粤语:nin4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一先
详细解释jīng名词 (1) (古字为“巠”。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巠声。本义: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2) 同本义 经,织也。——《说文》。按,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 经,经纬以成缯帛也。——《玉篇》 毋失经纪。——《礼记·月令》 经正而后纬成。——刘勰《文心雕龙》 (3) 又如:经布(来回穿梭织布) (4) 南北纵贯的道路或土地 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大戴礼记·易本命》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 (5) 又如:经途(南北向的道路);经涂(南北向的道路) (6) 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 经,常也。——《广雅》 拂经。——《易·颐》 武之美经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疏:“经者,纲纪之言也。” 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也。——柳宗元《断刑论》 (7) 又如:经权(原则与权宜);经榜(旧时为死者做法事时张贴的榜文);经事(经典规定的常道) (8) 经典 (9) 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 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白虎通·五经》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李白《嘲鲁儒》 辛苦遭逢起一经。——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治经为博士。——《资治通鉴·汉纪》 执经叩问。——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先生授经。——清· 袁枚《祭妹文》 (10) 又如:《道德经》;《十三经》;诵经;引经注典;博古通经 (11) 特指宗教典籍。如:《佛经》;《圣经》;《古兰经》;经纸(写佛经的黄纸);经堂(佛堂);经资(僧道为人诵经得到的钱);经折(折装的佛经小本或用以记事的小本子);经偈(佛经和偈子) (12) 指某一学科的专门著作。如:《山海经》;《水经》;《茶经》 (13) 月经 。如:痛经;经前;经后;调经;经水;经信(妇女月经) (14) 中医称经脉,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技经肯綮。——《庄子·养生主》 (15) 又如:经穴;经络 (16) 中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指儒家经典及小学(文学、音韵、训诂)方面的书 诸子及经史。——明· 顾炎武《复庵记》 (17) 中国古地名 。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东北 (18) 通“径”。小路,途径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韩非子·解老》 动词 (1) 治理 经世之条理。——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经邦(治国);经国济民(治理国家,普济万民);经济之才(治理济世的志向);经济之才(经邦济世;治理国家的才干);经维之才(治理国家的才能) (3) 经过,经历 经德不回。——《孟子》 经日乃厌倦。——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经三日三夜。——《世说新语·自新》 其所已经者。——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其所未经者。 (4) 又如:经练(经历;经验);经涉(途中跋涉);经经眼(过目;看看);经行(行程中经过);经见(经历和见识);经官起诉(到官府起诉) (5) 经营;料理 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经理宇内。——《史记·秦始皇本纪》 经国之大业。——曹丕《典论论文》 (6) 又如:经催(负责催收租税);经划(经营筹划);经画(经营筹划);经量(清查丈量,经营规划);经账(旧时出卖田产时,写明田产的亩数、边界、价格等内容的账单) (7) 量度;筹划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诗·大雅·灵台》 古者经井田。——《盐铁论·相刺》 (8) 又如:经治(筹划治理);经远(长远谋划);经筭(筹划谋算) (9) 上吊,缢死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灵王经而死。——《公羊传·昭公十三年》 经其颈于树枝。——《史记·田单传》 (10) 又如:经死(上吊而死) 形容词 (1) 正常;经常 其语闳大不经。——《史记》 (2) 又如: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经用(经常用度);经惯(老练,有经验);经赋(常规赋税) (3) 另见 jìng动词 (1)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韩非子》 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中国歌谣资料》 (2) 〈方〉∶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 。如:经纱 (3) 另见 英文翻译classic works; pass through
方言集汇◎ 粤语:ging1
宋本广韵 |
详细解释
jǐ
名词
(1) (形声。从水,齐声。本义:水名,即济水。古四渎之一)
(2) 同本义。
济,济水也。出 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 汦——《说文》
济水源出 赞皇山。——《穆天子传》
阴谷皆入济。—— 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原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并行入渤海。后因黄河改道,下游被黄河淹没。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
(4) 州名
(5)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置,治所在今山东省聊城东南
(6) 五代周置,在今山东省巨野县
(7) 金置,在今吉林省农安县
jǐ
形容词
(1) 众多
济济多士。——《左传·成公二年》
(2) 又如:人才济济;济济(众多);济济一堂(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济济彬彬(形容人才众多且文雅有礼)
(3) 整齐美好的样子
四骊济济。——《诗·齐风·载驱》
(4) 又如:济然;济楚(整齐清洁);济济(整齐美好的样子)
(5) 另见
jì
动词
(1) 渡过水流
济乎江湖。——《楚辞·屈原·涉江》
济河,围令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2) 又如:同舟共济;济胜之具(指能登山涉水的健康身体);济水(渡水);济涉(渡水);济运(渡水运输)
(3) 帮助;救助
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欧阳修《朋党论》
惟以周穷济乏为事。——《晋书·何攀传》
济师来攻。——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4) 又如:济人利物;济拔(从险恶的境地中救出);济惠(济会,济惠。周济,照顾);济物(帮助他人);济时(匡救时世)
(5) 拯救;救济
杀黑龙以济冀州。——《淮南子·览冥》
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三国志·方伎传》
(6) 又如:济护(救护);济恤(救济);济救(救济);济众(救济众人);济难(拯救时难);济施(救济施舍)
(7) 有益;成(多用于否定);发挥
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刘邵《人物志》
臼杵之利,万民以济。——《易·系辞下》
(8) 又如:无济于事;人少了不济事;济事(顶用)
(9) 成就
必以忍,其乃有济。——《书·君陈》
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后汉书·荀彧传》
以济大事。——《资治通鉴》
共济世业。
事之不济。
(10) 又如:济胜(取胜);济勋(济功。成就功业);济办(成功地把事办妥);济克(成功)
(11) 停;止
三月春风不济。——《淮南子·时则》
(12) 增加
盍请济师于王。(盍:为什么不。)——《左传·桓公十一年》
(13) 弥补
又因中国文字太难,只得用图画来济文字之穷的产物。——鲁迅《且介亭杂文》
(14) 及,比得上
果然我们就不济凤丫头了?——《红楼梦》
(15) 成;可以
所言之事济否?——《警世通言》
名词
渡口,过河的地方
川既漾(水流长)而济深。——王粲《登楼赋》
形容词
(1) 整齐,漂亮 。如:济楚(整整齐齐;整洁;雅致;潇洒;端庄);济美(承继先人美好的事业)
(2) 能干,中用
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西游记》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i3(chì) zi2(c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