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伏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跪拜俯伏。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南阳张伯大》:“ 晏平仲 称善与人交,岂徒拜伏而已哉!”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拜伏揖让之节,升降盘旋之容,使足叙事,无令小碎。”《旧唐书·薛登传》:“策第喧竞於州府,祈恩不胜於拜伏。” 叶圣陶 《一个练习生》:“我看着他的拜伏的身躯以及连连点头的脑袋,不由得一阵心酸,淌下了眼泪。”
佩服的敬词。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 石敬塘 拜见 契丹 主,请问战胜的缘故。 契丹 主说了一套以后, 石敬塘 表示拜伏,实际是藉此献媚,装出像个孝顺儿子的样。”
引证解释
⒈ 跪拜俯伏。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
引汉应劭《风俗通·愆礼·南阳张伯大》:“晏平仲称善与人交,岂徒拜伏而已哉!”
晋葛洪《抱朴子·省烦》:“拜伏揖让之节,升降盘旋之容,使足叙事,无令小碎。”
《旧唐书·薛登传》:“策第喧竞於州府,祈恩不胜於拜伏。”
叶圣陶《一个练习生》:“我看着他的拜伏的身躯以及连连点头的脑袋,不由得一阵心酸,淌下了眼泪。”
⒉ 佩服的敬词。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石敬塘拜见契丹主,请问战胜的缘故。
引契丹主说了一套以后, 石敬塘表示拜伏,实际是藉此献媚,装出像个孝顺儿子的样。”
拜伏的网络释义
拜伏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bài
动词
(1) (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 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2) 同本义
拜手,稽手。——《书·召诰》。传:“拜首,首至手。”
拜,服也。——《礼记·郊特性》
平衡曰拜。——《荀子·大略》
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后世指下跪叩头。两腿跪地,两手扶地,低头。后又作为行礼的通称
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宗臣《报刘一丈书》
(4) 又如:纳头四拜;拜了又拜;拜菩萨;拜天地;拜父母
(5) 拜谢。行拜礼表示感谢
三年将拜君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6) 又如:拜恩(拜谢恩赐);拜盟(拜谢结盟)
(7) 拜见;拜谒
则往拜其门。——《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肃拜 蒙母,结友而别。——《资治通鉴·汉纪》
(8) 又如:拜见(谒见尊长);拜亲(拜见朋友的父母)
(9) 授与官职;任命
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10) 接受官职;上任
于是辞相印不拜。——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 又如:拜石(拜受俸禄);拜邑(拜受邑宰)
(12) 通过一定仪式结成某种关系 。如:拜师;拜把兄弟;拜干爹
(13) 祝贺 。如:拜年;拜节;拜寿
(14) 上;献
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副词
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尊重。如:拜读大作;拜启;拜辞
bái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ai5 [海陆丰腔] bai5 [客英字典] bai5 [宝安腔] bai5 [东莞腔] bai5 [沙头角腔] bai5 [客语拼音字汇] bai4 [台湾四县腔] bai5 [陆丰腔] bai5
◎ 潮州话:ba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2) 同本义 伏,司也。——《说文》 伏瘞亦如之。——《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 伏,覆也。——《释名·释姿容》 寝毋伏。——《礼记·曲礼上》 雌鸡伏子。——《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楚子伏己而盐其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史记·项羽本纪》 庑下一生伏案卧。——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伏尸(倒在地上的尸体,多指杀死);伏肉(死尸的肉);伏地(俯伏在地上);伏虎;伏奏(俯伏上奏);伏候(俯伏等候) (4) 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5) 又如:伏轼(乘车。也作“扶轼”。轼:车厢前面的横木扶手);伏惟(俯伏思惟,常用于书信中的敬词) (6) 潜藏;埋伏 伏,藏也。——《广雅》 福兮祸所伏。——《老子》 物莫伏于蠱。——《国语·晋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入武关, 秦伏兵绝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伏莽(藏匿在丛林中的盗匪);伏道(暗藏的地道);伏龙(潜伏的龙;灶神);伏戎(埋伏军队或刺客);伏甲(埋伏武士或军队);伏弩(埋伏弓箭手) (8) 通“服”。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 许既伏其罪矣。——《左传·隐公十一年》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史记·项羽本纪》 这个苏小卿怎肯伏低。——明· 贾仲名《对玉梳》 (9) 又如:伏老(自认年龄老,精力衰退);伏死(甘愿舍弃生命);伏低(承认自己的地位低下而向别人屈服);伏礼(伏不是。认错);伏从(服从);伏辜(服罪) (10) 通“服”。佩服,信服 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 族弟刘璋,再拜致书于 玄德宗兄将军麾下,久伏电天。——《三国演义》 (11) 又如:伏伏腊腊(极其顺服的样子) (12) 低下去 。如:此起彼伏;伏落(低头,屈服) (13) 降伏,制伏 。如:降龙伏虎;伏魔;伏魅(降伏鬼怪;亦指打败敌人) (14) 通“服”。从事 谁谓伏事浅,契阔逾三年。——陆机《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一首》 (15) 又如:伏术(从事学术工作) (16) 通“服”。保持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 名词 (1) 伏天;伏日。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相当于阳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下旬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天道…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入伏(进入伏天);头伏(初伏);数伏(进入伏天);歇伏(在伏天停工休息) (3) 电势差和电压单位“伏特”的简称 (4) 居处 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左传》 英文翻译crouch, crawl, lie hidden, conceal
方言集汇◎ 粤语:buk6 f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k8 buk8 [客语拼音字汇] fug6 pug6 [沙头角腔] fuk8 puk8 [陆丰腔] fuk7 [梅县腔] fuk8 [台湾四县腔] fuk8 buk8 [客英字典] fuk8 [宝安腔] fuk8 | puk8 [东莞腔] fuk8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去四十九宥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