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个性固执而不通情理的人。《喻世明言·卷二十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媳妇是东京人,大伯是山东拗蛮,老媳妇没兴嫁得此畜生,全不晓事。”
拗蛮的国语词典
个性固执而不通情理的人。
拗蛮的网络释义
拗蛮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ǎo
动词
(1) (形声。从手,幼声。本义:折断)
(2) 同本义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唐· 温庭筠《达摩支曲》
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鲁迅《药》
(3) 又如:拗折(折断)
(4) 转折;弯转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鲁迅《朝花夕拾》
(5) 另见
ào
动词
(1) 违反;不服从
古心虽自鞭,世路终难拗。——唐· 韩愈《答孟郊》
(2) 又如:拗憋(倔强顽抗,不顺从);拗怒(压抑愤怒);拗抗(违反;不服从);拗戾(违反)
(3) 不顺口,作旧诗时平仄不依常格
怪事,没有比这个再拗口,再难记的了。—茅盾《陀螺》
(4) 又如:拗律(违反平仄常格的律诗);拗救(律诗的拗句,须用拗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拗字(律诗中不合常格的字)
(5) 撬,扳
口如暴死人,铁石拗不开。——前蜀· 贯休《偶作》
(6) 又如:拗项(扭拗颈项。比喻士大夫期望高官厚禄);拗开(两手把东西掰开)
(7) 另见
niù
形容词
(形声。从手,幼声。
本义:用手折断) 固执 。如:拗逆(违逆);拗别(不顺从);拗彆(不顺从);执拗;脾气很拗;拗性(性情固执);拗执(固执倔强);拗强(固执倔强);拗木枕(强项。比喻性格倔强而不肯低头)动词
(1) 向相反或不顺的方向扭转 。如:拗项(扭转颈项);拗转(扭转);拗捩(扭弯)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au3 au5 eu2 [陆丰腔] au3 [客语拼音字汇] au3 au4 [海陆丰腔] au3 au5 [客英字典] au3 au5 [台湾四县腔] au3 au5 [宝安腔] au5 | au3
◎ 潮州话:a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拗 | 於絞 | 影 | 肴 | 上聲 | 巧 | 開口二等 | 效 | 肴 | ʔau | qraux/eav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2) 同本义
蛮,南蛮也。——《说文》
蛮畿。——《周礼·大司马》
蛮服。又,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周礼·职方氏》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三百里蛮。——《书·禹贡》
蛮荆来威。——《诗·小雅·采芑》
蛮夷要服。——《国语·周语》
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杜甫《闷》
(3) 又如:蛮声哈剌(南方叽哩呱拉的声音);蛮人(指南方人);蛮布(蛮人所织的布);蛮风(指南方蛮地的风;蛮地的风情习俗,引申为粗野的风俗);蛮烟(南方蛮地的瘴烟)
(4) 对奴婢的贱称 。如:蛮秫秫(对男子的贱称);蛮童(南方的童仆)
形容词
粗野,没开化 。如:蛮法(不讲理的样子);蛮话(横蛮的话);蛮气(粗犷悍勇的风气);蛮性子(脾气粗暴);蛮不讲理(横蛮不讲道理)
副词
〈方〉∶ 很,颇 。如:蛮好;蛮有意思;蛮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