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彻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扔弃。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閤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閤者,多至入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
引证解释
⒈ 扔弃。
引宋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閤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閤者,多至入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
抵彻的网络释义
抵彻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氐(
)声。本义:挤,推)(2) 同本义
抵,挤也。——《说文》
抵,推也。——《广雅》
抵,距也。——《汉书·梁怀王揖传》注
(3) 又如:抵掎(排挤攻击);抵斥(排斥);抵排(排斥;抵触)
(4) 抵赖,拒不承认事实
延年抵曰。——《汉书·田延年传》。注:“拒讳也。”
(5) 又如:抵讳(抵赖;不认账);抵谰(抵赖,拒不承认)
(6) 抵挡。抵抗,挡住压力 。如:抵配(拼;豁出去);抵冒(抗拒冒犯);抵拦(抗拒;抵挡)
(7) 触犯 。如:抵牾(矛盾;抵触);抵死(冒死,触犯死罪,竭力,坚持);抵犯(触犯)
(8) 抵偿
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帝纪》
(9) 又如:抵充(抵偿充当);抵补(抵充补足)
(10) 诋毁 。如:抵诃(诋毁呵斥)
(11) 抵达
抵九原。——《史记·始皇纪》
抵营室。——《史记·天官书》
抵山谷中。——《汉书·李陵传》
乘虚直抵其城。——《资治通鉴·唐纪》
(12) 又如:抵任(到任);抵官(到职);日内抵京
(13) 相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 杜甫《春望》
(14) 又如:价抵连城
(15) 碰 。如:抵足(脚对脚而睡;形容很亲近);抵掌(拍击着手掌,表示亲近)
(16) 支撑 。如:用手抵着下巴颏儿;抵当(支撑;抵押;补偿)
(17) 扔,掷
抵,掷也。——《后汉书·献穆曹后纪》注
(18) 又如:抵掷(投掷)
(19) 欺诈
抵,欺也。——《后汉书·刘隆传》注
(20) 又如:抵换(掉换。以假换真或以次换好);抵盗(从自己家或主人家向外偷东西)
(21) 抨击 。如:抵隙(抨击缺点)
(22) 指责 。如:抵瑕(指责缺点);抵摘(指责)
动词
(1) 用角顶,相触
牴,触也。从牛,氐声。字亦作觝。——《说文》
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汉书·武帝纪》
触崖觝隈。——稽康《琴赋》
(2) 又如:抵触(冒犯,顶撞)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di3 (du2) [客语拼音字汇] dai3 di3 [陆丰腔] di3 [客英字典] di3 [东莞腔] di3 [梅县腔] dai1 dai3 di3 din3 [沙头角腔] di3 [宝安腔] di3 | dai3 [海陆丰腔] di3 (du2)
◎ 潮州话:d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邸 | 都禮 | 端 | 齊開 | 上聲 | 薺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tiei | tex/tej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彳(
),甲骨文,从“鬲”(炊具)从“丑”(举手),表示吃罢饭用手撤去炊具的意思。《说文》给古文增加了音符“彳”,变成了形声字。本义:撤除,撤去)(2) 同本义
废彻不迟。——《诗·小雅·楚茨》
司宫彻之士。——《礼记·燕礼》
彻筮席。——《礼记·士冠礼》
大夫无故不彻县。——《礼记·曲礼》
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三家者以《雍》彻。——《论语·八佾上》
解车休马,罢酒彻乐。——《淮南子·原道》
(3) 又如:彻案(撤去食案);彻坐(撤去座位);彻兵(撤军)
(4) 拆毁;拆下
彻我墙屋。——《诗·小雅·十月之交》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楚辞·天问》
(5) 又如:彻屋(拆除房屋)
(6) 通达;明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7) 又如:彻鉴(明鉴;洞察)
(8) 垦治
彻田为粮。——《诗·大雅·公刘》
(9) 又如:彻田(垦治田地)
(10) 穿透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1) 又如:彻札(穿透铠甲)
(12) 结束,完结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3) 又如:彻命(达其使命);彻卷(毕卷;读章全卷)
形容词
(1) 通,达
彻,通也。——《说文》
果无不彻。——《国语·晋语六》
摄而不彻。——《国语·楚语上》
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国语·吴语》
其何事不彻?——《国语·周语上》
焚烟彻于上。——《国语·鲁语上》
其聪能听彻之。——《国语·楚语下》
(2) 又
民之彻官百品。
不敢彻声闻于天王。——《国语·国语上》
物彻疏明。——《庄子·应帝王》
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庄子·外物》。注:“彻,通也。”
(3) 又如:透彻(详尽而深入);洞彻(透彻地了解);通彻(通晓;贯通);彻夜(通宵,整夜);彻内彻外(从里到外;完完全全);彻朗(清明。指心地清净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