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靡

pī mǐ [pi mi]
注音 ㄆ一 ㄇ一ˊ

词语释义

披靡 pī mǐ

1.  

be routed; flee;

2.  随风散乱地倒下。

应风披靡,吐芳扬烈。——司马相如《上林赋》
草木;

3.  溃散。

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军队;

引证解释

⒈ 草木倒伏。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应风披靡,吐芳扬烈。”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三:“有大蛇冉冉而至,草木皆披靡,担夫惊走, 器之不动也。”
清张明弼《丹葵》诗:“盲风一夜渡南荒,众草披靡尽欲狂。”

⒉ 喻军队溃败。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 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新唐书·杜伏威传》:“大呼衝击,众披靡。”
《明史·朱能传》:“军数万人皆披靡,蹂藉死者甚众,降三千餘人。”

⒊ 泛指退却,后退。

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一》:“唐代州西有大槐树,震雷击之,中裂数丈,雷公为树所夹,狂吼弥日,众披靡不敢近。”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不久就主持《民报》……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

⒋ 喻事物衰落。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闵预》:“顷见佛国云遥,空门不靖,至使西来大意,日就披靡,东土众生,自为簧鼓,良堪悼也。”
郭沫若《满江红》词:“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

⒌ 犹风靡。

清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乃无端而忽有此种邪説,披靡全国者,不过一二逆贼,希冀非常,借此为题,以惑人心耳。”
梁启超《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中国所必要乎》:“及斯密亚丹兴……谓社会如水然,任其自竞,则供求相剂,而自底於平。此论既出,披靡一世。”

披靡的国语词典

草木随风散乱倾倒的样子。

披靡的网络释义

披靡

  • 披靡,汉语词汇。
  • 拼音:pī mǐ
  • 释义:1、草木倒伏。2、喻军队溃败。3、泛指退却后退。4、喻事物衰落。5、犹风靡
  • 谓风吹到的地方,草木随之倒伏。比喻力量所到之处,什么也阻挡不了。
  • 披靡的翻译

    英语: to be swept by the wind, to be blown about by the wind, to be routed (in battle etc)​

    披靡造句

    这支长胜球队所到之处,与赛者莫不望风披靡。
    这支常胜军连战皆捷,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这支总是让对手望风披靡的球队,今日总算尝到败绩。
    我军英勇无敌,所向披靡,使敌人闻风丧胆。
    义军所到之处,无不所向披靡。
    想当年,成吉思汗跃马扬鞭,所向披靡,何等威风。
    敌人看到我军的壮盛军容,立刻望风披靡,不战而降。
    我军所到之处,敌人望风披靡,人民欢声雷动。
    我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渡过长江后,南京守敌望风披靡。
    这支球队的水準很高,南征北讨,所向披靡。
    我军所向披靡,很快便把敌人全部歼灭了。
    尽管我们人数不多,但对付地主武装还是能够所向披靡的。
    我军所向披靡,很快打垮了敌军。
    解放军所向披靡,不到一个月就解放了全省。
    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随着你手中武器威力的增大,你将所向披靡。
    村民自发地组织起来,英勇杀敌,所向披靡,打得侵略军落荒而逃。
    只见赵子龙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所向披靡,无人能挡。
    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敌人看到我军的壮盛军容,立刻望风披靡,不战而降。望风披靡造句。

    汉字详情

    [pi]
    部首: 330
    笔画: 8
    五笔: RHCY
    五行:
    仓颉: QDHE
    四角: 54047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披,从旁持曰披。——《说文》

    设披周也。——《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

    执披。——《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

    执披者旁四人。——《仪礼·士丧礼》

    设披。——《仪礼·既夕礼》

    动词

    (1) 分开;裂开

    而披其地。——《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

    又披其邑。——《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

    不折必披。——《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2) 又如:竹竿披了;披磔(开割);披砍(撇开);披榛(砍去丛生之草木)

    (3) 打开;开发

    披,张也。——《广雅》

    披重攘以诞兮。——嵇良《琴赋》。注:“开也。”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披卷(开卷阅读);披帙(打开卷帙);披对(开诚相对);披肝胆(表示以真诚相见);披展(披诚展拜,拜见);披情(剖露情怀);披示(揭示,显示);披决(劈剖);披荆(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或创业过程中扫除障碍,克服困难)

    (5) 拨开

    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披究(拨开观赏);披草(拨开荒草);披抉(拨开挑剔);披视(拨开来看);披云雾(拨开云雾得见青天);披拨(犹推开)

    (7) 覆盖或搭衣于肩

    孰居无事而披拂是。——《庄子·天运》。释文:“风貌。”

    景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唐· 李朝威《柳毅传》

    夜披衣坐。——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8) 又如:披甲(穿着铠甲);披帛(妇女服饰名。相当于近代婚嫁庆功的披红);披肩(覆于肩上;旧时妇女的服饰);披红(红帛披身);披毛戴角(指变牛变马);披发跣足(披散头发,赤着脚);披坚持锐(穿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锋利的武器);披房(披屋。正屋后的平房);披子(即披屋);披檐(正屋屋檐下搭建的附属建筑物);披厦(一种房屋结构,房檐突出,檐下可避风雨)

    (9) 翻开;翻阅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唐· 韩愈《进学解》

    (10) 又如:披味(翻阅玩味);披书(翻阅文书);披图(展阅图籍、图画等);披诵(展卷诵读);披簿(翻阅簿籍);披检(翻阅查检);披涉(翻阅涉猎);披索(翻阅求索);披书(开卷,读书);披省(披览);披文(披阅文章);披核(披阅考校);披绎(披阅寻绎);披寻(披阅寻讨);披较(披阅考较);披校(批校)

    (11) 披靡

    汉军皆披靡。——《史记·项羽本纪》。正义:“言精体低垂。”

    (12) 又如:披却(犹披靡);披退(披靡退却);披易(披靡辟易);披荡(犹披靡);披攘(披靡)

    (13) 披露; 陈述 。如: 披心(披露真心);披拂(披露拂动);披心腹(披露真诚);披陈(表白;陈述);披述(陈述);披诉(陈诉)

    (14) 分析;辨析 。如:披析(分析);披究(分析研究);披迷(剖析迷惑);披拣(辨析选择);披剔(辨析挑选;剔除,除去);披削(批改、删削)

    英文翻译

    wear; split; crack

    方言集汇

    ◎ 粤语:pei1
    ◎ 客家话:[梅县腔] pi1 [海陆丰腔] pi1 pia1 [客语拼音字汇] pi1 pia1 [宝安腔] pi1 [客英字典] pi1 [陆丰腔] pi6 bi3 [东莞腔] pi1 [台湾四县腔] pi1 pia1
    ◎ 潮州话:p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敷羈支B開平聲開口三等支Bpʰĭephie/phye
    mí,mǐ [mi,mi]
    部首: 804
    笔画: 19
    五笔: YSSD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ICLMY
    四角: 00211

    详细解释

    名词

    通“湄”。水边,河岸

    明月珠子,玓瓅江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动词

    (1) 浪费

    而百姓靡于外。——《战国策·秦策》

    国家靡敝。——《礼记·少仪》。疏:“谓财物糜散凋敝。”

    不随俗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靡之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奢靡;靡货(奢侈品);靡靡(华丽而堂皇);靡丽(奢华,美盛)

    (3) 消失

    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西游记》

    (4) 又如:靡散(消灭);靡碎(散碎)

    (5) 通“糜”。烂

    子胥靡。——《庄子·胠箧》

    (6) 通“摩”。切磋,研究

    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恶》

    (7) 摩擦,接触

    喜则交颈相靡。——《庄子·马蹄》

    (8)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非,麻声( )。本义:无;没有)

    (2) 同本义 。

    靡,无也。——《尔雅》

    靡室靡家。——《诗·小雅·采薇》

    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靡不有初。——《战国策·秦策》

    靡计不施。——《聊斋志异·促织》

    靡不毕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靡有孑遗(没有遗漏,一点儿不剩)

    (4) 散乱;顺风倒下

    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左右皆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军皆披靡、分散之貌。——《史记》

    利夫秋豪害靡国家。——《荀子·大略》。注:“披靡也。”

    虫尽靡。——《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风靡;委靡;披靡,靡拉(毁损破坏);靡披(草木随风所至,无不倒伏);靡徙(失正,抑退的样子);靡敝(衰败,败坏);靡然(随风披靡的样子)

    (6) 蔓延 。如:靡迤(绵延不绝的样子)

    形容词

    (1) 细腻;细密

    靡颜腻理。——《楚辞·招魂》

    (2) 又如:靡密(细密,细致):靡曼(肌理柔腻细致);靡颜腻理(形容美人容颜姣妍,肌肤细腻)

    (3) 华丽,美好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庄子·天下》

    (4) 又如:靡曼(柔弱,柔美,华丽)

    (5) 缓

    行迈靡靡。——《诗·王风·黍离》

    (6) 又如:靡迤(小步而行);靡靡(迟缓的样子;柔和的乐音)

    (7) 另见

    英文翻译

    divide, disperse, scatter

    方言集汇

    ◎ 粤语:me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i2 mi3 [客英字典] mi3 mi2 [客语拼音字汇] mi2 [台湾四县腔] mi2 mi3 [东莞腔] mi2 [陆丰腔] mi3 [宝安腔] mi2 [梅县腔] m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文彼支B開上聲開口三等支Bmĭemiex/m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