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应

bào yìng [bao ying]
繁体 報應
注音 ㄅㄠˋ 一ㄥ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 bào yìng ] :

(名)佛教用语,原指做善事得善报,做恶事得恶报,现只用后一个意思。


词语解释

  1. 古人信奉天人感应之说,把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的变化说成是对人事治乱的反应或预示,称为报应。

    《汉书·成帝纪》:“朕亲飭躬,郊祀上帝。皇天报应,神光并见。”《魏书·世祖纪》:“岂朕精诚有感,何报应之速,云雨震洒,流泽霑渥。”

  2. 指祭祷的灵验。

    宋 洪迈 《夷坚丙志·李明微》:“ 李明微 法师, 福州 人,道戒孤高,为人拜章伏词,报应甚著。”

  3. 佛教语。原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后专指种恶因得恶果。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下》:“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 宋 苏轼 《袁宏论佛说》:“又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復受形,生时善恶,皆有报应。”《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随人善恶细微,各彰报应。”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一章:“‘你也相信报应?’ 剑平 不由得笑了。”如:你这样专干坏事,难道不怕报应吗!4.往还,交往。《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今王舅 博 ( 张博 )数遗王书,所言悖逆……而恬有 博 言,多予金钱,与相报应,不忠莫大焉。”

  4. 回报;回音。

    宋 司马光 《抚纳西人诏意》:“曏边臣奏陈,云彼君臣失职,及移文詰问,曾无报应。” 宋 文天祥 《提刑节制司与安抚司平寇循环历》:“而 宇文丈 坚谓 长沙 去山前迢递,报应不免迟缓,恐误事机。”

引证解释

⒈ 古人信奉天人感应之说,把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的变化说成是对人事治乱的反应或预示,称为报应。

《汉书·成帝纪》:“朕亲飭躬,郊祀上帝。皇天报应,神光并见。”
《魏书·世祖纪》:“岂朕精诚有感,何报应之速,云雨震洒,流泽霑渥。”

⒉ 指祭祷的灵验。

宋洪迈《夷坚丙志·李明微》:“李明微法师, 福州人,道戒孤高,为人拜章伏词,报应甚著。”

⒊ 佛教语。原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后专指种恶因得恶果。

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下》:“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
宋苏轼《袁宏论佛说》:“又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復受形,生时善恶,皆有报应。”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随人善恶细微,各彰报应。”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一章:“‘你也相信报应?’ 剑平不由得笑了。”
《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今王舅博(张博 )数遗王书,所言悖逆……而恬有博言,多予金钱,与相报应,不忠莫大焉。”

如:你这样专干坏事,难道不怕报应吗!4.往还,交往。

⒋ 回报;回音。

宋司马光《抚纳西人诏意》:“曏边臣奏陈,云彼君臣失职,及移文詰问,曾无报应。”
宋文天祥《提刑节制司与安抚司平寇循环历》:“而宇文丈坚谓长沙去山前迢递,报应不免迟缓,恐误事机。”

报应的国语词典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后专指做坏事的人必定会遭受恶运。

报应的网络释义

报应 (汉语词语)

  • 指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如行放生、布施、梵行等善业,即因种善因而招感善报;反之,行杀生、偷盗、邪淫等恶业,即因种恶因而招感恶报。
  • 报应造句

    像你这样伤天害理,最后必定会遭到报应。
    他那卑鄙龌龊的诡计要受报应的,还得多受些呢。
    他如果不知悔改,继续横行霸道下去,一定会遭到报应!
    贫穷是好逸恶劳的报应。
    他狼心狗肺,一定遭到报应的。
    他今天仗势如此巧取豪夺,小心老天会给报应。
    他这种鱼鱼雅雅的人,总有一天会遭到报应。
    他这种丧尽天良的人,总有一天会遭报应的。
    人们都忿忿地说:"王县令这样贪赃枉法,总有一天会遭到断子绝孙的报应。"。
    我一个人,不怕下地狱,不怕有什么报应。但是我还是没法不担心你。
    他这样骄横跋扈,小心那天自作自受,报应落在自己头上!
    我们不相信所谓的因果报应,但我们却相信,凡是压迫人民的人必将受到历史的审判。
    我曾经没有好好珍惜你,我挺后悔,现在的我得到报应了,望你一切平安。
    她是女的,当然比你容易找到男人。这没法比,没可比性。你不用去想那么多,恶人自有报应,只是时间未到,你放下包裹,轻装前进,不怕找不到比她好的,但千万别在找女友时拿现任女友和她比,这是你最大的障碍,一比较你就落入前女友陷阱了,只要找个真正爱你的就行
    还有更多的印度教和佛教的深奥思想影响琐罗亚斯德教,比如化身,因果报应和星形的位面。
    人必照着你们的淫行报应你们。你们要担当拜偶像的罪,就知道我是主耶和华。
    这兴许是先辈遭孽,今生报应,灾祸迭出。
    然而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已经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印度佛教思想,其中掺杂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思想。
    死小偷,偷东西的时候也不想想自己是在给自己家人造孽,也不想想以后会遭到报应,也不想想别人会诅他祖宗十八代,如果他家祖宗有灵,早从坟墓里跳出来了,几辈子都别想投胎了!
    因果报应如响应声,如影随形。

    汉字详情

    bào [bao]
    部首: 330
    笔画: 7
    五笔: RB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SLE
    四角: 570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 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 。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2) 同本义

    辟报故不穷审。——《汉书·胡建传》

    报囚。——《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

    报而罪之。——《韩非子·五蠹》

    (3) 又

    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

    (4) 又如:报囚(判决囚犯);报当(判罪)

    (5) 报答,报酬

    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欲略上报。——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6) 又如:报本(报答;回报);报称(报答恩德);报命(报答恩情;执行命令);报捐(捐钱买官);报塞(报答;报效);报谢(报答;答谢)

    (7) 报告,答复

    列子行泣报 壶子。——《淮南子·精神》

    荀息操璧牵马而报。——《吕氏春秋·权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请为张唐先报 赵。——《战国策·秦策五》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具以沛公言报 项王。——《史记·项羽本记》

    (8) 又如:报录人(专门向升了官或考中了科的人家里送喜报的人);报辜(报案状子);报喜;报数;报春(报告春天的到来)

    (9) 祭祀 。如:报岁(每年收获后祭神);报赛(祭祀神灵,答谢保佑)

    (10) 报复

    睚眦之怨必报。——《史记·范雎传》

    日夜思欲报楚王。—— 晋· 干宝《搜神记》

    欲求报其父仇。——《史记·魏公子列传》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

    (11) 又如:报恨(报仇雪恨);报雪(报仇雪恨);报怨(埋怨;抱怨)

    (12) 详细申报 。如:报税;报关

    (13) 批复 。如:报可,报允(批复照准;许可)

    (14) 通“赴”( )。奔赴

    毋拔来,毋报往。——《礼记·少仪》

    报葬者报虞。——《礼记·丧服小记》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5) 报应

    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庄子·列御寇》

    前后造业后人报,如是我闻佛亦狂。——董必武《和叶参谋长过五台山》

    名词

    (1) 报纸 。如:报房(发送邸报、书信的处所);报丁(卖报的人);报差(送报的人);晨报;晚报;日报

    (2) 文字报道或墙报 。如:战报;海报;黑板报;大字报;喜报

    (3) 刊物 。如:学报;科学通报

    (4) 电报 。如:发报;送报员;发报机

    (5) 传达消息的文件或信号

    而抄捕南海馆之报(消息)忽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情报;警报

    英文翻译

    report, tell, announce

    方言集汇

    ◎ 粤语:bou3
    ◎ 潮州话:bo3

    宋本广韵

    yīng,yìng [ying]
    部首: 314
    笔画: 7
    五笔: YI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FM
    四角: 00219

    详细解释

    yīng

    动词

    (1) 应当,应该

    应,当也。——《说文》

    应,当也。——《尔雅》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诗·周颂·赉》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应是良晨好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凡所应有。——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应得之资。

    不应重罚。——清· 方苞《狱中杂记》

    法应立决。

    (2) 又如:应然(应该如此);应伯爵(白吃白喝。“应白嚼”之谐音);应合(应当;该当);应是(应当是)

    (3) 答应,允许

    桓侯不应。——《韩非子·喻老》

    (4) 又如:应候(应承);应诺(答应;应承);应许(答应;允许);应准(答应;说定);应允(答应,允许);提出的条件他都应了;是我应下来的任务

    (5) 认为是;是 。如:应真(方是真话);应缘(大概是)

    名词

    (1) 所有;全部

    应退出地皆拨还本主;应水占地皆以官地对还。——宋· 苏辙《再论京西水柜状》

    (2) 又如:应干(一切有关的)

    (3) 古国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

    (4) 姓。如:应阮(汉末建安时文人应玚、阮瑀的并称);应叟(三国魏的应璩);应陈(应玚和陈琳的并称)

    (5) 另见 yìng

    yìng

    动词

    (1) 应和,响应

    龟往离散以应我。——《国语·晋语》

    齐王不应。——《战国策·齐策》

    宋王无以应。——《吕氏春秋·顺说》

    桓侯不应。——《韩非子·喻老》

    河曲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佣者笑而应。——《史记·陈涉世家》

    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杀之以应陈涉。

    云集响应。——汉· 贾谊《过秦论》

    应者近万人。——《资治通鉴·唐纪》

    金色而玉应。——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还嘴;对答);应昂(答应);应嘴(答话,回嘴);应响(回声);应机赴节(依照节拍敲击演奏);应合(应和配合;应和);应佛僧(应召到有关人家去做佛事的和尚);应令(响应诏令)

    (3) 受;接受

    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南史·虞荔传》

    (4) 又如:应事(承担事务);应役(受征召服劳役);应供(接受奉养);应约(接受约请)

    (5) 符合;适应;顺应

    六合正相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得心应手;应天顺人(适应天命,顺从人心);应化(顺应变化)

    (7) 应付;对付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

    (8) 又如:应接不暇;应急屎坑(喻指紧急时刻可以应用的对象);应故事(按照老规矩,敷衍塞责);应难(应付危难)

    (9) 感应;应验

    令兄托梦,莫非应在此人身上。——《说唐》

    (10) 又如:应兆(应验的征兆);应劫(应验劫运);应符(应验符命);应瑞(应验祥瑞)

    (11) 对敌方回击、迎击

    齐威王使 章子将而应之。——《战国策·齐策一》

    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战国策·赵策三》

    卢沟桥的烽火一起,我们挺身迎战。——闻一多《愈战愈强》

    (12) 又如:应敌(迎击来敌)

    (13) 支付;供给 。如:应门(当家;支撑门户);应副(应付。供给;支应)

    (14) 许配

    以我应他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5) 另见 yīng

    英文翻译

    should, ought to, must

    方言集汇

    ◎ 粤语:jing1 jing3
    ◎ 潮州话:êng1(eng) êng3(èng)

    宋本广韵

    报应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