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夺罪

qiǎng duó zuì [qiang duo zui]
注音 ㄑ一ㄤˇ ㄉㄨㄛˊ ㄗㄨㄟˋ

词语释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的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抢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抢夺罪造句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此辩解不能成立,不属于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所以,不构成盗窃罪,而仍构成抢夺罪。
“飞车抢夺”并非都应当以抢夺罪论处,有的是应当定为抢劫罪的。
抢夺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目前,刑法学界对造成伤亡后果的飞车抢夺行为究竟应认定为抢夺罪还是抢劫罪,依然存在争论。
针对关于客观条件“当场”的不同理解指出:“当场”是指实施盗窃、诈骗、抢夺罪的现场,或者刚一逃离现场即被人发现和追捕的过程中。
至于盗窃罪与其它相关犯罪的界限,则主要对盗窃罪与诈骗罪、抢夺罪、侵占罪、故意毁坏财物罪以及贪污罪的界限作了论述。
抢夺罪是介于抢劫罪与盗窃罪之间的一种罪。

汉字详情

qiāng,qiǎng [qiang,cheng]
部首: 330
笔画: 7
五笔: RWBN
仓颉: QOSU
四角: 58012

详细解释

qiāng

动词

(1) 撞;碰;触

飞抢榆枋支遁。——《庄子·逍遥游》。注:“突也”

抢,刺也。——《汉书·扬雄传》注

以头抢地。——《战国策·魏策》

抢呼欲绝。——《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抢地(碰触地面。指叩头求饶);抢地呼天(以头撞地,悲呼苍天。形容极其伤痛);抢跪(屈一膝的半跪礼)

(3) 推,搡 。

(4) 逆;顶;挡 。如:抢风

(5) 创伤,伤

足伤金距缩,头抢花冠翻。——唐· 白居易《赎鸡》诗

(6) 代替 。如:抢替(冒名代考)

(7) 冲;闯

抢出一条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来。——《水浒传》

(8) 另见 qiǎng

qiǎng

动词

(1) (形声。从手,仓声。本义:抢夺)

(2) 同本义

抢夺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抢夺耕牛。——《广东军务记》

(3) 又如:抢火(趁火打劫);抢行(同业相竞,引申指争爱);抢了我的东西未必能使他变富;抢案(抢劫事件,抢劫案件);抢掳(抢劫掳掠)

(4) 赶紧;突击 。如:抢秋(突击收获秋熟作物)

(5) 抢先;争先 。如:抢头报(抢先报喜。第一个报科举得中的,可多得赏钱);抢窝(一种儿童游戏);抢命(骂人胡奔乱跑);抢三(猜拳的一种规定,三拳两胜喝一次酒);抢水(竞渡);抢步(疾步;紧步)

(6) 刮掉或擦掉物体表层 。如:磨剪子来抢菜刀

(7) 抢白;言词生硬 。如:抢问(责问)

(8) 另见 qiāng

英文翻译

plunder, rob, take by force

方言集汇

◎ 粤语:coeng2
◎ 潮州话:ciên2/cion2(chhíeⁿ) ciên7/cion7(chhīeⁿ)

宋本广韵

duó [duo]
部首: 308
笔画: 6
五笔: DFU
五行:
吉凶:
仓颉: KDI
四角: 40348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2) 同本义

夺,手持隹失之也。——《说文》

给夺慈仁。——《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

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勿夺农时。——《荀子·富国》

(3) 又如:夺宗(始封的国君被尊为诸侯以后,除去原来宗子的名分);夺气(丧失了胆量和勇气);夺魄(精神丧失而无生气);夺胆(丧胆);夺彩(失出光彩)

(4) 强取

夺,取也。——《玉篇》

人夺女妻而不怒。——《左传·文公十八年》

夺其印符。——《史记·淮阴侯列传》

夺攘矫虔。——《书·吕刑》

秦王度之,终不可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夺项王天下者,必 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5) 又如:夺转(夺得);夺劝(一边劝一边夺拿);夺情(皇帝特许某些有亲丧的官僚不守孝,或者未满守孝期者复取。意思是夺去了他的哀思之情);夺席(夺取他人的席位)

(6) 用力冲开,冲出 。如: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眼泪夺眶而出

(7) 竞先取得

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高启《谢赐衣》

(8) 又如:夺高产;夺魁(夺取第一);夺却(夺去;占去);夺衣(夺袍。喻在诗文竞赛中获胜);夺锦(夺取锦标)

(9) 剥夺;削除

胁服夺(罢免)其官。——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0) 又如:夺褫(剥夺);夺爵;夺休(旧指女方提出离婚);夺俸(官吏犯罪,被罚扣薪饷)

英文翻译

take by force, rob, snatch

方言集汇

◎ 粤语:dyut6
◎ 潮州话:doh8

宋本广韵

zuì [zui]
部首: 520
笔画: 13
五笔: LDJD
五行:
仓颉: WLLMY
四角: 6011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2) 同本义

辠,犯法也。——《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

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尔雅》

畏此罪罟。——《诗·小雅·小明》

君子以赦过宥罪。——《易·解卦象下传》

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王制》

离桓之罪。——《国语·晋语》

或闻无罪。——《史记·陈涉世家》

恶不忍闻,罪不容诛。——《汉书》

治臣之罪。——诸葛亮《出师表》

某知罪矣。——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 又如:罪首(罪魁祸首);罪失(罪愆和过失);罪眚(罪愆,罪过);罪瑕(罪愆);罪祸(罪愆);罪累(罪过);罪悔(罪过);罪殃(罪过);罪辜(罪咎);罪衅(罪行;过恶);罪例(犯罪的案例)

(4) 罪人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书·牧誓》

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5) 又如:罪囚(罪犯);罪孥(罪犯的家属);罪徒(服刑的囚犯);罪疾(邪恶的罪人);罪脑(罪首);罪隶(古时罪人家属之男性没入官府为奴者)

(6) 过失;错误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

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问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7) 又如:罪诟(过错;诟病);罪失(罪愆和过失);罪负(过失)

(8) 苦难;祸殃 。如:受罪;罪殃(祸殃);罪逆(罪孽);罪疾(灾祸);罪恼(罪孽烦恼);罪障(佛教罪孽能障碍诸善,故称“罪障”);罪苦(佛教语。苦难。因为罪孽而蒙受苦难)

(9) 刑罚

墨罪五百,劓罪五百…杀罪五百。——《汉书·刑法志》

(10) 捕鱼竹网

罪,捕鱼器——《字汇补》

动词

(1) 归罪于

禹、 汤罪己,其兴也悖焉。——《左传·庄公十一年》

朕若罪宗宪,后日谁肯为国家任事?——明· 孙高亮《于谦全传》

(2) 又如:不罪(不怪罪;不归罪于);罪己(把罪咎归于自己);罪谴(罪责);罪坐(归罪;连坐)

(3) 惩罚;治罪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变亦可乎?——《韩非子·五蠹》

乃劝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吕氏春秋》。高诱注:“罪,罚也。”

宗宪无以罪。——《明史》

(4) 又如:罪人不孥(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罪法(罪罚);罪辱(处罚折辱);罪律(治罪的律条)

英文翻译

crime, sin, vice; evil; hardship

方言集汇

◎ 粤语:zeoi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ui5 [梅县腔] cui5 [沙头角腔] cui5 [东莞腔] cui3 [海陆丰腔] cui6 [陆丰腔] cui6 [宝安腔] cui3 [客英字典] cui5 [客语拼音字汇] cui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四賄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徂賄上聲合口一等zuaix/dzuojdzʰuɒ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