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扬
词语释义
抑扬
(1) 音调有节秦地或高或低
(2) 浮沉,进退。指处世态度
(3) 褒贬,指对人的评议
(4) 文气起伏
词语解释
按下与上举。
汉 贾谊 《新书·容经》:“手有抑扬,各尊其纪。” 唐 刘蕡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对策》:“谋不足以翦除奸兇,而诈足以抑扬威福。” 宋 苏轼 《昭灵侯庙碑》:“开闔抑扬,孰知其功。”
浮沉,进退。
《汉书·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譁众取宠。” 晋 左思 《吴都赋》:“览将帅之拳勇,与士卒之抑扬。” 唐 司空图 《连珠》之三:“盖闻济世者材,存神者道,各繫遭逢之运,并著抑扬之效。”
谓声音高低。
唐 庄若讷 《湘灵鼓瑟》诗:“帝子鸣金瑟,餘声自抑扬。”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韵》:“梵音论讽虽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扬高下。”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五章三:“抑扬是指整个一句或一短语的音调的逐渐向上或向下。”
谓文气起伏。
《西京杂记》卷四:“及其序 屈原 、 贾谊 ,辞旨抑扬,悲而不伤,亦近代之伟才。”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 宋 苏轼 《与二郎侄书》:“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
褒贬。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士於难分之中,而无取舍之恨者,使臧否区分,抑扬咸允。”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至於本事之外,时寄抑扬,此乃得失禀於片言,是非由於一句,谈何容易,可不慎歟!” 章炳麟 《复仇是非论》:“若以种族革命为復仇之非行,国与国之相战争者,何以不为復仇之非行?於此则退之,於彼则进之,抑扬之论非有比例可知也。”
谓称扬。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大伽蓝》:“惟论师雅量清高,抑扬大义。”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壁记》:“而近时作记,多措浮词,褒美人才,抑扬功阀,殊失记事之本意。”
谓贬抑。
《南史·梁纪下论》:“慕名好事,崇尚浮华,抑扬 孔 墨 ,流连 释 老 。” 清 陈鳣 《对策》卷四:“ 班 荀 二体,角力争先,或病其索然无意味,未免抑扬过当。”
控驭自如貌。
《梁书·武帝纪上》:“驱率貔貅,抑扬霆电。” 唐 李百药 《谒汉高祖庙》诗:“抑扬驾人杰,叱咤掩时雄。”
扬扬自得貌。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下:“ 九龄 洎 裴耀卿 罢免之日,自中书至 月华门 将就班列,二人鞠躬卑逊, 林甫 处其中,抑扬自得。”
引证解释
⒈ 按下与上举。
引汉贾谊《新书·容经》:“手有抑扬,各尊其纪。”
唐刘蕡《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对策》:“谋不足以翦除奸兇,而诈足以抑扬威福。”
宋苏轼《昭灵侯庙碑》:“开闔抑扬,孰知其功。”
⒉ 浮沉,进退。
引《汉书·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譁众取宠。”
晋左思《吴都赋》:“览将帅之拳勇,与士卒之抑扬。”
唐司空图《连珠》之三:“盖闻济世者材,存神者道,各繫遭逢之运,并著抑扬之效。”
⒊ 谓声音高低。
引唐庄若讷《湘灵鼓瑟》诗:“帝子鸣金瑟,餘声自抑扬。”
明王鏊《震泽长语·音韵》:“梵音论讽虽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扬高下。”
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五章三:“抑扬是指整个一句或一短语的音调的逐渐向上或向下。”
⒋ 谓文气起伏。
引《西京杂记》卷四:“及其序屈原、贾谊,辞旨抑扬,悲而不伤,亦近代之伟才。”
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
宋苏轼《与二郎侄书》:“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
⒌ 褒贬。
引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士於难分之中,而无取舍之恨者,使臧否区分,抑扬咸允。”
唐刘知几《史通·浮词》:“至於本事之外,时寄抑扬,此乃得失禀於片言,是非由於一句,谈何容易,可不慎歟!”
章炳麟《复仇是非论》:“若以种族革命为復仇之非行,国与国之相战争者,何以不为復仇之非行?於此则退之,於彼则进之,抑扬之论非有比例可知也。”
⒍ 谓称扬。
引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大伽蓝》:“惟论师雅量清高,抑扬大义。”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壁记》:“而近时作记,多措浮词,褒美人才,抑扬功阀,殊失记事之本意。”
⒎ 谓贬抑。
引《南史·梁纪下论》:“慕名好事,崇尚浮华,抑扬孔墨,流连释老。”
清陈鳣《对策》卷四:“班荀二体,角力争先,或病其索然无意味,未免抑扬过当。”
⒏ 控驭自如貌。
引《梁书·武帝纪上》:“驱率貔貅,抑扬霆电。”
唐李百药《谒汉高祖庙》诗:“抑扬驾人杰,叱咤掩时雄。”
⒐ 扬扬自得貌。
引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九龄洎裴耀卿罢免之日,自中书至月华门将就班列,二人鞠躬卑逊, 林甫处其中,抑扬自得。”
抑扬的国语词典
音调的高低。
抑扬的网络释义
抑扬
近义词
抑扬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本写作“归”。会意。小篆字形,象用手抑人使跽。本义:按,向下压)
(2) 同本义
抑之欲其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3) 又如:抑按(按压);抑首(按其首);抑搔(按摩抓搔);抑扬(按下与上举)
(4) 抑制
抑其兼并。——清· 洪亮吉《治平篇》
不可遏抑。——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5) 又如:抑勒(压制被扣);抑情(克制感情);抑引(抑制情欲而导之以善);抑末(抑制商贾);抑志(抑制自己的志向);抑枉(抑制邪辟);抑削(抑制削弱);抑挫(抑制折挫)
(6) 贬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国语·楚语上》
(7) 又如:抑卑(贬低);抑贬(贬低);抑退(黜退;贬退);抑损(贬低;贬损);抑黜(亦作“抑绌”。贬废;排斥)
(8) 阻止 。如:抑割(遏止舍弃);抑阻(阻挠;阻止)
(9) 强行;强迫
乙卯,诏诸路散青苗钱,禁抑配。——《宋史·神宗纪二》
(10) 又如:抑配(强行分配);抑勒(强逼;压制);抑逼(强迫);抑留(强行留住);抑掠(强夺);抑买(强行购买);抑夺(剥夺;强行夺取);抑籴(强行收购粮食)
(11) 忧郁 。如:抑抑(忧郁的样子);抑悒(忧郁)
(1) 或是,还是
抑其无取。——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抑未死耶。——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但是;不过
抑愈所谓。——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抑不知生。
抑又有难。
(3) 又如:抑岂(难道);抑且
(4) 而且
非独晓其文,抑亦深其义。——《太平广记》
(5) 又如:抑且(而且)
表示推测,可译为“或许”、“也许”
抑本其成。——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用在句首,无义
抑又闻之。——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iong3 [梅县腔] jit7 [海陆丰腔] rit7 et7 (ra6) [客英字典] jit7 [台湾四县腔] jit7 et7 (ja5) [客语拼音字汇] yid5 [宝安腔] jit7 [东莞腔] jit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憶 | 於力 | 影 | 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三等 | 曾 | 蒸 | ʔĭək | qik/io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昜(
)声。金文字形,像用双手举起“玉”,是会意字。本义:高举)(2) 同本义
扬,飞举也。——《说文》
扬,举也。——《小尔雅》
杜篑洗而扬觯。——《礼记·檀弓》
盥洗扬斛。——《礼记·乡饮酒义》
南扬弓。——《仪礼·乡射礼》
扬其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扬鞭语曰。——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大风扬积雪。——清· 姚鼐《登泰山记》
扬帆去。——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扬楫(行船);扬袂(举袖);扬眉(举目);扬旌(高举军旗);扬麋(扬眉);扬觯(举起酒器);扬鞭(挥鞭);扬臂(振臂);扬徽(挥动军旗);扬刃(挥动锋刃)
(4) 假借为“飞”。飞起,升高
只因朝廷无驾驭,遂令草泽有鹰扬。——《水浒全传》
飘风起兮扬尘埃,走鬯罔兮乍东西。——汉· 王逸《九思·逢尤》
(5) 又如:扬蕤(彩带飘舞);扬尘(激起尘土);扬饭(扬去饭的热气)
(6) 通过风或气流处理 以便扇去废物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诗·小雅·大东》
(7) 又如:用连枷打谷后,他们又扬谷
(8) 提高声音
不吴不扬。——《诗·鲁颂·泮水》
(9) 又如:扬言(大声地说);扬音(谓发出高亢的声音);扬歌(高声歌唱);扬嚷(高声叫嚷)
(10) 发扬,发挥
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礼记·乐记》
扬文欲其明。——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1) 振作,昂扬
振声激扬。——《后汉书·张衡传》
(12) 显示;夸耀
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汉书》
(13) 又如:扬美(称扬优点);扬清(谓称扬美德);扬善(宣扬好人好事);扬称(赞扬)
(14) 传播 。如:扬铃打鼓(喧嚷得大家都知道);扬条(揭发别人阴私;传扬别人短处);扬芳(传播芳香);扬馨(播散香气)
(15) 仰
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礼记·玉藻》
名词
(1) 眉毛及其上下部分
清扬婉兮。——《诗·齐风·猗嗟》
问我何所得,乐色填清扬。——《唐·卢仝》
(2) 过长过高的树枝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王维《春中田园作》
(3) 古九州之一 。辖今苏、皖、赣、浙、闽诸省
(4) 姓